第一百八十五節課
前段時間也跟大家說過,般若空性法門比較難,學習的過程中,按照藏傳佛教的聞法規律,最好不要斷傳承。不管你親自在上師面前聽受,還是通過光盤來聽受,傳法者的聲音一個字也不能漏,聽受的時候不能打瞌睡,也不能發出大的聲音。
但現在極個別人對傳承不太懂,聽法的時候隨便出去上衛生間,這樣會斷掉傳承的。漢傳佛教有些地方對傳承不太在乎,但藏傳佛教不管哪一個教派,按照印度的傳統,對一脈相傳的傳承相當重視,這種重視是有教理的,所以聽受的過程中,中途若因有事而漏了幾行,應該在有傳承的人面前,把這幾行補上。
個別居士學《入行論》時,根本不聽,只是看書,這樣傳承是得不到的。我們也不敢說百分之百得到傳承,但是通過祈禱諸佛菩薩,同時依靠這種緣起力(我也講過上師如意寶的一些公案和原因),應該是能得到的。既然得到了傳承,聽受時最好不要斷。我在上師如意寶爲主的很多高僧大德面前,聽了將近二十多年的法,有時候晚上看書太久了,白天聽課時特別困,也盡量想辦法不打瞌睡,一直專注地聽受。所以,你們不管在學院聽受也好,在外面聽受也罷,傳承應當善始善終,《入行論》從第一節課到最後一節課,最好一句話也不要漏,即使沒有通達所有的內容,耳邊的聲音也要全部接受。
我們在任何上師那裏聽法,對傳承務必要重視。如果你今天生病了,實在沒辦法,那麼講了多少頁,明天應該請上師給自己補上。如果沒有這個機會,也應該到有傳承的人那裏,請他把那一段念一遍。我們學院一直是這樣的,希望外面的人聽法時,也能這樣來行持。
在聽受的過程中,自己所得的傳承最好能做一個記錄。比如你2008年在這個法師那裏得了什麼、那個法師那裏得了什麼,2009年又得了什麼……全部記錄下來。這樣一輩子有什麼傳承,心裏清清楚楚。否則,多年以後什麼都忘了,到底有沒有傳承也不知道,給別人傳授也有一定困難。
有傳承的法,我們有機會最好能給別人傳授,傳授的時候盡量圓滿。如果你理解得不太深,則可一部分給他講解,其他內容就念一遍。我們以後應該這樣弘法利生,在漢地各大寺院和各大道場中,傳承必須按照這種傳統來接受,所有的法師和道友要記住!
本品最近所講的內容,是對諸法的因、體、果叁者進行觀察,用金剛屑因破斥一切法的因不會實有,用大緣起因 觀察一切法的本體不會産生,今天開始用破有無生因,觀察一切法的果虛妄無實。
學習中觀的時候,大家對中觀的五大因 一定要了解,若能了解這些推理方法,對般若空性定會生起穩固的信解,不會一聽到空性就膽戰心驚,接受不了。最近我在看《般若攝頌》,其中有一句“具善知識具勝觀,聞諸佛母全無懼”,意思是說,修學般若法門的人,要具有善知識的外緣和勝觀的內緣,自己不但有具智慧、能宣說空性、以大慈大悲回向等有方便法的善知識,還要具足希求遍知佛果的勝觀,這種人聽受般若空性,絕對不會生畏懼。
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因緣,不妨也看一看:外在有沒有能宣說般若法門、具大慈大悲心的善知識?內在有沒有想利益衆生、求遍知佛果的勝觀?假如具有這些因緣,你聽甚深的般若法門,不會生起恐懼心。現在很多人聽到《心經》、《金剛經》特別害怕,一方面可能是沒有遇到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對般若空性不懂所致。如果懂得了般若的觀察方法,那麼勝義中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戲論;名言中有如幻如夢的生滅,但此生滅經不起任何觀察,這樣的道理並不是不能接受的。
希望各位有時間的話,多翻閱一些大乘經典。比如《佛說方廣大莊嚴經》 中宣說了很多大乘因果,頌雲:“譬如種子,能生于芽,芽與種子,不即不離。”藏文中後面還有“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種子和芽之間的關系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這個關系非常重要。前面遮破了種子生芽的觀點,那麼芽和種子是否沒有關系呢?不是。然而,它們的關系並非一體,否則芽時種子仍存在,這就變成常法了;它們的關系也並非他體,否則苗芽不觀待種子即可産生,有墮入斷邊的過失。因和果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在名言中依靠因緣聚合而生,這就是所謂的緣起生。
大家觀察因果的過程中,有價值的教證應該記在心裏,這樣逐漸會對佛法的甚深道理生起信心。表面上看來,因生果是無欺顯現,但它不是外道所許的恒常實有,而是如同水中月影般現而無實。《六十正理論》雲:“若有許緣起,諸法如水月。”《般若二萬頌》也說:“諸法如幻,自性未生。”諸法跟幻化無有差別,它的本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我還看到《佛說稻稈經》中以鏡子爲喻說:人的面容可在明鏡中映現,但面容沒有跑到鏡子裏,鏡子也沒有跑到面容上,然一旦因緣聚合,面容可以映在鏡中。一切諸法亦複如是,因時無果,果時無因,但依靠特定的緣起力,二者可以呈現因果關系。
這樣的因果規律,勝過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一切學問,科學家雖在漫長時日中苦心研究,但所得出的結論絕對不會如此深奧。因果之間的關系,唯一是釋迦牟尼佛的不共教言,它在所有的學說中無與倫比,這並不是我們自吹自擂,而是依靠聖者智慧得出的可靠結論。正因爲如此,關于因果問題龍猛菩薩也說:“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因與果之間不一不異、不常不斷,此教言是叁世諸佛教化衆生的甘露妙法,有緣者就能品嘗到它的甘味,而無緣者會嗤之以鼻。
本品反複強調了緣起空性的甚深教理,有些人學了以後,應該會對世尊的教法生起永不退轉的信心。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智慧,既然自己的智慧沒辦法超過它,那爲什麼不承認呢?這個問題不探索不行,要探索的話,除了佛法的教言,世界上哪有更完美、更正確的說法?現在科學這麼先進,網絡這麼發達,獲得任何信息輕而易舉,所有的世間學問都可以擺在你面前比較,它們對因果關系和諸法本體的分析,有沒有龍猛菩薩抉擇得那樣圓滿?假如超出了龍猛菩薩乃至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這種理論誰也不得不信服,我們也願意規規矩矩接受。可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這種現象。所以遇到般若空性,大家理應生起歡喜心,今生有緣聽受這樣的殊勝法門,就能斷除輪回的實執種子。
我平時一遇到密法或空性法門,心裏經常數數歡喜,不管讀哪一句,解釋也好、頌詞也好,都非常非常舒服,就像喜歡散亂的人看電視一樣,眼睛睜得大大的,心非常專注。我曾見過一個人,他邊喝茶邊看電視,由于太入迷了,嘴巴張得大大的,手持茶杯一直停在耳旁,動也不動。這樣的專心致志我倒不一定有,但自己對中觀法門確實有信心。每個人善根雖然不同,但是通過逐漸串習,應該讓自己的愛好轉變方向,不要對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信心,一聽到般若空性就打瞌睡,以後應當修學寂滅涅槃法。
下面正式講內容: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分叁:一、破二邊生;二、破二邊滅;叁、故成立空性。
壬一(破二邊生)分二:一、破有生;二、破無生。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此處從果法方面進行觀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還有什麼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産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無用。頌雲:“若法因緣生,即非先有體,先有而生者,生已複應生。”果法本來是因緣所生,並非先存在它的本體,否則就有已生之法還要再生的過失。
這個推理很簡單,詳細去觀察思維,就會發現任何一法都不存在。《七十空性論》雲:“已生則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即生未生故。”(龍猛菩薩中觀六論之一的《七十空性論》非常殊勝,以後有時間的話,我想給大家講一下。)已生的法不可能産生,未生的法也不可能産生,正在生的法也不會産生。爲什麼呢?果已生了不用再生,因爲有的緣故;果未生的不能産生,因爲無的緣故;果是不是正在生呢?也不可能,所謂的正在生,我們以前也觀察過,這只不過是分別念而已 ,真正的本體絕不存在。不要說是中觀推理,現代物理學家通過“相對論”來觀察,也認爲現在的本體得不到。
此推理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搞懂了以後,對什麼法均可依此類推。看見別人生小孩,或者草地上長一朵花,通過破有無生因進行觀察,這種産生雖然看得見、聽得見,但就像鏡中影像一樣虛幻無實,根本不可能是實有。
因此,要想破除衆生的無明實執,中觀推理不可缺少。如果不懂中觀推理,即使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大法師,所作所爲也會被實執所牽,直接或間接造下墮入輪回的業。不二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核心,我們修學者遇到這樣的法門,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而應對無生之理生起穩固的信心,這是很重要的!
破有邊已經講完了,下面說破無生。
癸二(破無生)分二:一、無有非爲所生;二、彼不能轉成有實法。
子一、無有非爲所生:
若法本來無,雲何需彼因?
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兒子、空中的鮮花一樣,本來就不存在,那麼要它的因做什麼呢?這種觀察方法並不難,《中論》也說:“若果定無性,因爲何所生?”果的本體若不存在,積聚因緣來讓它産生,這無異于緣木求魚。
真正去觀察時,有的果法已經生了,沒有必要依靠因再生;沒有的果法本體無實,依靠因也生不出來。因此,有也不會産生,無也不會産生。《四百論》雲:“有不生有法,有不生無法,無不生有法,無不生無法。”有法不生于有法,有法也不生于無法;無法不生于有法,無法也不生于無法。此觀察方法直接把果作爲對境,看它的本體是有者産生,還是無者産生?有者不用生,無者不可生。通過這種方式分析,萬法雖于迷亂分別前有水月般的産生,但本體一絲一毫也不存在。這種不存在本來即是如此,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會有任何改變,法爾本來如是而安住。
若能…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