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節課

  第一百八十節課

  《智慧品》正在講“破常因生”。常因生分幾個方面,有些外道認爲萬法由大自在天産生,有些認爲萬法由微塵産生,還有些認爲是由主物産生,但這些統統不合理,所以作者一一地駁斥。

  駁斥外道的觀點,在修學佛法的曆程中不可缺少。雖然現在的外道跟古印度外道有些差別,但他們執著的方式大同小異。通過教理駁斥他們的觀點,對佛教自然而然會生起正信,自己的見修行果也得以穩固。否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天你是一個虔誠的佛門弟子,明天受外境的種種誘惑,見解很容易發生改變。所以大家應該通過合理的聞思,以佛教智慧火將邪見種子焚毀無余,對佛法僧叁寶生起虔誠的正信。不然,你即生中雖遇到了如意寶般的大乘佛教,可是自相續被邪見所控製,行爲被外道所引誘,最後定與佛教背道而馳。

  所以,大家不要認爲:“我又不是學大自在派的,爲什麼要了解他們的觀點?”千萬不能這樣想。因爲我們的心特別無常,今年是很好的佛弟子,明年卻可能變成一個外教徒。因此在這方面,我們要依傳承上師的教言,從理論上進行再叁剖析,將相續中的邪分別念逐漸滅盡,這對每一個佛教徒來講至關重要。

  不要說我們凡夫人,即便是一些聖者,也在不斷地聞思,不斷地鞏固所學知識。大家不要認爲自己了不起,其實我們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不值一提,所以應該時時刻刻想到佛法僧叁寶的功德,有時間的話,就念誦《隨念叁寶經》,行住坐臥經常祈禱叁寶。我看到很多老修行人,修行非常了不起,一輩子將時間和精力全部用來修持佛法、利益衆生,盡管如此,他們仍在不斷地鞏固,不斷地修學。而現在有些所謂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在搞世間八法,就是在睡懶覺、懈怠散亂,這種人反而認爲自己業障已經清淨了,皈依叁寶只是個形式,供養叁寶也不是很重要,要麼說一些大話,要麼沈溺于迷亂現象中,非常可悲可歎!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有生之年最根本的就是對叁寶生起誠摯信心。要想有這種信心,就應該推翻外道的觀點,與外道的見解不能混爲一談,始終提醒自己是一個佛門弟子。皈依了叁寶以後,阿底峽尊者說,供養叁寶不能間斷,因此,很多老修行人在吃飯時、睡覺時、起床時,經常念一些偈頌來感恩叁寶、憶念叁寶、供養叁寶,自己的一切威儀攝于叁寶的氛圍中,在叁寶的加持陽光下進行運作。然而末法時代,很多修行人並不是這樣,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應當時時憶念叁寶和祈禱叁寶,只有這樣,修行才會逐漸歸入正道。

  藏傳佛教專門有一個偈頌,不管到哪個寺院或者居士團體,大家在飲用食物之前,都會將獻新部分先放在獻新杯裏,然後念這個偈頌供養叁寶。獻新杯就是供護法杯,它不僅可以用來供護法,還可以當作供叁寶的碗(拉薩等地稱之爲“獻新碗盞”)。現在有些人分別念非常強,認爲護法杯就是供護法的,每個護法神要准備不同的杯,不然他們到時候會打架,而且本來是護法神的杯子,如果再讓佛法僧叁寶用,那肯定不行。這種分別念是不合理的。作爲修行人,我們平時喝茶、喝水、吃飯時,應該將獻新部分放在獻新杯裏供上。假如沒有條件每頓都供,至少早上起來要供一次,其他時候只是念誦就可以。

  念誦的偈子是:

  無上本師即佛寶,

  無上救護即法寶,

  無上引導即僧寶,

  供養皈處叁寶尊。

  用藏語來說,就是:

  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

  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

  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嘉內滾秋森拉秋巴波日。

  從今天開始,我們暫時規定:出家人和居士團體中,每次吃飯之前,由一個維那師起調,大家一起合掌念誦。凡是有叁四個人以上,就應該這樣行持。

  現在很多年輕的出家人,吃飯時沒有憶念叁寶的規矩,拿起筷子就大口大口吃,以出家威儀來衡量,這是不如法的。按理來講,出家人吃飯時要先念《隨念叁寶經》,最後作回向,有很多很多的儀式。以前法王如意寶去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時,許多國外人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幾個人一起吃飯時,一定會共同念供養叁寶的偈頌。所以希望大家,包括學院的發心人員,從明天開始,吃飯時要供養叁寶。當然,等所有的人都到齊了再吃,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幾個人先吃的話,應該把這個偈頌念一遍。

  下面我們共同念誦——“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嘉內滾秋森拉秋巴波日。”這是用藏語念的,你們實在不方便的話,也可以用漢語來念:“無上本師即佛寶,無上救護即法寶,無上引導即僧寶,供養皈處叁寶尊。”表面上看,這是很小的一個行爲,但實際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筆記》中說,此舉有隨時不間斷供叁寶的功德。

  修行,其實就是逐漸改變自己的行爲,包括我們出門時也要拿著念珠、轉經輪,有時間就多念“嗡瑪呢巴美吽”。我最近在看松贊幹布的《嘛呢全集》,裏面講了很多很多觀音心咒的功德,我真的覺得即使只會念觀音心咒,自己也沒有白來人間一趟。如果你們沒有時間念誦,現在科學比較發達,可以買個念佛機放在家裏,這種聲音也可以淨化你的相續,通過上師和佛菩薩的名號或咒語,分別雜念就能慢慢得以清除。

  前不久,我給學院的道友發了一些念佛機,如果你們不生厭煩心,還是應該在家裏放。(當然,若對佛號生厭煩心,可能你已經著魔了,有點可怕!)不過,念佛機放在家裏,有時候也會起到其他的效果。聽說有一個居士,自己很信佛,但父母不信,她千方百計勸父母,可是一直說服不了。後來她在佛堂放了個念佛機,是法王念的蓮花生大士心咒。有一次她母親聽到了,說:“這個念佛機很好,我也要買一個。”她非常高興,認爲母親還是可以度化的,沒想到,母親接著說:“它的聲音聽起來比較不同,肯定可以嚇走小偷!”

  臺灣也有一個法師,他的道場非常好,每次講經說法,很多人從美國、加拿大乘飛機來聽。道場的對面好像是個修理廠還是車間,那裏的人對佛教不理不睬、不聞不問。法師經常想:“這些人離我這麼近,能給他們結上佛緣該多好啊!”但遺憾的是,始終沒有這個因緣。後來有一次,法師在院子裏時,看見來了一個人,法師很高興,邊合十邊念阿彌陀佛來迎接他。那個人見到法師,第一句話是:“師父,廁所在哪裏?”所以沒有緣分的人,即使住在隔壁,離佛法也是咫尺天涯。

  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與外道的種種不同,應該在身口意上體現出來,若沒有這樣,平時跟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沒有兩樣,那你的修行境界很難增上。所以,大家要經常祈禱叁寶,對佛陀的感恩心永遠不能忘。體光老和尚在《開示錄》中說:“我們時時處處應有感恩心,且不說成佛大事,就連我們平時喝的稀飯和吃的幹飯,它的背後也有無數農民的精勤努力。”唐代詩人李紳曾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很多人從小就會背,一提起來也朗朗上口,但農民在酷暑中耕作的辛勞、一顆一顆糧食的來之不易,恐怕並沒有深刻體會。包括我們手裏拿著的一本一本書,可以說蘊涵了無數人的汗水和淚水。因此,學佛要有一種感恩之情,應該始終想到佛陀的恩德、佛法的功德,不要對什麼都無所謂。作爲佛教徒,尤其是作爲出家人,我們穿的衣服、享用的飲食,包括學習的法本,是很多人的辛勤勞動換來的。若能常懷感恩之心,自相續才會與佛法融爲一體,否則,開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下面遮破外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悉心體會,不要認爲跟自己沒關系。學習任何一個法,都要結合自相續來修持,若能如此,一切法皆會成爲竅訣。否則,就算是最甚深的上師獨傳教言,對你的相續也不會有半點利益。所以大家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要把佛法當作學術研究,不然,你的心無法得以調伏,煩惱也無法得以對治。這方面,大家務必要注意!

  醜二、由彼所生不存在:

  雲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種豈非常?識從所知生,

  苦樂無始業?何爲彼所生?

  由大自在天産生萬法是不合理的,因爲他的真實性沒有得到確認。本體未得到確認的法,如果還可以産生,那石女兒、龜毛、兔角也可以産生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萬法了。所以作者在此問道:“你們所承許的大自在天,到底産生什麼樣的果呢?”

  自在天所産生的果,要麼是常有,要麼是無常,除了這兩者以外,不可能有第叁種情況。如果對方選擇第一者,說自在天産生的是我或微塵等常有果,然後再依之産生其他萬法,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爲無論是能生的大自在天,還是所生的我或微塵,你們都承許爲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又怎麼會有能生、所生呢?若認爲常有因能生常有果,這個說法非常可笑,世間人也不會承認的。

  如果對方選擇第二者,說常有的大自在天雖不能産生常法,但可以産生無常法,這種說法也不合理。因爲外境諸法依各自因緣而生,眼等諸識是緣外境而生,衆生的苦樂感受也是由無始以來的業力所生,《無量壽經》雲:“善惡報應,禍福相承。”《泥犁經》亦雲:“善自獲福,惡自受殃。”行善獲得快樂,造惡感受痛苦,這是無欺的因果規律,並不依賴于自在天的操縱。麥彭仁波切說過:“哪怕獲得一瞬間的快樂,也是往昔所造善業之果報;哪怕感受一瞬間的痛苦,也是以前所造惡業而導致的。”諸法均由因緣所生,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找不到所謂的自在天,故不能將之作爲萬法之因。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與刃藥等聯,黑者傷及愈,無關之木塊,何不執爲因?”黑者(人名)被刀砍傷後,傷口愈合與醫生的藥物有關,若將無關的木塊或石頭執爲愈合之因,這根本不合理。同理,衆生的苦樂感受是各自的業力所現,若將無關的大自在天執爲因,這是說不過去的。

  現在也有個別宗教認爲上帝創造萬物,但不知他們的上帝到底是常有還是無常。如果承許…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