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八節課

  第一百七十八節課

  下面學習第叁個問題:斷除實執。

  這是個大科判。前面已經講了“認識智慧之自性”、“深入對境無我”,其中“認識智慧之自性”宣講了智慧波羅蜜多,“深入對境無我”講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現在開始講第叁個“破除所斷實執”。

  己叁(破除所斷實執)分叁:一、總說;二、遮破能立;叁、宣說能害。

  庚一、總說:

  《智慧品》所講的內容就是般若空性,這是佛陀二轉*輪最究竟的甚深意義。這樣的法門對我們每一個衆生來講,可以在阿賴耶上種下解脫的種子,即使沒有完全聽明白,只要耳邊傳承的聲音沒有斷,就有非常大的功德。《廣般若經》雲:“若于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書寫,乃至以種種嚴飾一切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所獲功德深廣量無邊際。”所以,我們對講般若空性的法本一定要恭敬供養,就算沒有其他能力,也可以在《金剛經》、《心經》、《般若攝頌》等法本前磕頭、點香,這樣做不是特別困難,但功德卻非常非常大。

  麥彭仁波切在講《般若攝頌》的開頭說:“講聞《般若攝頌》,即具足講聞一切般若的功德。”聽受或宣講《般若攝頌》,就能得到聽受或宣講《大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一切功德。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認爲聽一堂課沒什麼,它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使你的心沒有專注,光是耳邊聽到它的聲音,功德也是無法衡量。《極樂願文大疏》說,有一位比丘讀誦《般若攝頌》時,屋檐下有一只燕子聽到了這個聲音,以此聽聞法之善業力,它死後轉得人身,一出生便會讀誦《般若攝頌》。

  從旁生到人類,凡是聰明、有智慧、有辨別能力者,都是由往昔聽聞過佛法而得來的,所有愚昧無知者也是無始以來未曾聞法所造成的,故而,我們一定要對大乘般若法門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和歡喜心。因爲空性緣起法能斬斷輪回的根本,所以聖天論師說:“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通達了緣起空性的道理,愚癡、實執則不會産生,因此,我們應當盡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地弘揚般若法門。

  作爲一個佛教徒,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你們不要認爲“我是一般的出家人,我是普通的居士,根本沒有資格弘揚般若法門”,千萬不能這麼想。佛陀宣說的甚深法門,是治療一切世間疾病的妙藥,若能遇到具緣的殊勝法器,我們一定要推薦給他,這樣對生生世世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同時,我們還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一定要聽聞佛法,縱然明天就死亡,今日也要聽聞一句法義。”薩迦班智達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即使明日就離開這個世間,今天還是要認真學習世出世間的一切知識,就算今生無法變成智者,不能成爲格西,也不能獲得博士學位,但是到了來世,會像從銀行中取款一樣,隨時用上這些知識。

  有些人對佛法的智慧相當敏銳,當天我講的課,第二天他能像錄音機一樣重複,教證、公案可以原原本本講出來,而且講的方式遠遠超過我的語法。我講法時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後語,還有很多病句,而他們講得非常清楚,聽起來也很舒服,這就是前世的一種善緣。不然的話,每個人都在洗耳恭聽,爲什麼有些人記得這麼清楚,有些人卻連字面意思都解釋不來?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大家對佛法應當有強烈的希求心,上師如意寶以前經常說,尼衆有一位日巴堪布,他晚年時眼睛看不見,就讓覺姆在他耳邊念經文,然後依此給別人傳法,一直到往生爲止。所以,我們在有生之年,要麼自己好好聞法,要麼給別人講經說法,千萬不要認爲該“退休”了。我們這裏的法師不應該跟世間人學習,世間人工作幾年後就想好好地休息,而我們不能有這種發心。“退休”這個詞是世間的說法,如果從某些法師口裏說出來,我們肯定會爆發一個“內部戰爭”。

  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應該弘揚教法、利益衆生。在此過程中,盡管常樂我淨這四種顛倒根深蒂固,完全推翻非常困難,但這方面一定要長期努力。月稱論師說:“諸法皆無常,無常皆不淨,不淨皆痛苦,痛苦皆無我。”四顛倒依靠長期的聞思才能斷除,並不是一兩天的功夫就可以了。有些人聽了叁四堂課後沒有什麼感覺,發現自己還有貪心、嗔心,就開始抱怨佛法不殊勝,這是非常可笑的行爲。你在學校裏上叁天的課,難道就可以大學畢業了嗎?學習甚深般若法門,應該有一種耐心、恒心和恭敬心,要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于佛法方面——佛法的精華就是修持空性和利益他衆。

  當然,我們每個人的根基、緣分、愛好都不相同,再加上生活環境迥然有異,故各自的收獲千差萬別。盡管如此,佛法的功德和加持不可思議,只要聽受了,就一定會有意義。甚至對其産生邪見的人,雖然暫時會墮落,最終也能依此而得解脫,與沒有聽過空性的人比起來,還是前者的功德大。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這一頌主要是讓我們斷除實有的執著。以上通過反反複複的分析辯論,有實宗 承許心境實有的觀點,極難站得住腳。

  執著心境成實的有實宗,或是認爲微塵實有,或是認爲心識實有,或是連這些也沒有抉擇到。他們對虛無缥缈的顯現極爲執著,然依靠教證、理證進行觀察,(後面會用幾種中觀不共因來抉擇,前面也用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等很多推理,)最終得出結論是:實有法在世間上絕對找不到,執著實有是一種錯誤、荒謬的見解。

  萬法中如果有一個實有,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一切法皆不會呈現,頌雲:“萬法若有一成實,諸所知成永不現;萬法無一成實故,無邊所知了分明。”因爲諸法連微塵許的成實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現。依傳承上師的這些教言進行觀察,我們就會了解,萬法的本質不會有任何實有,不然,諸佛菩薩的智慧應該可以照見,通過理證也可以成立。但是,通達這一點的人非常少。每個人都作繭自縛,用自己吐的實執之絲,把自己纏得死死的。有時候我在大城市裏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的認爲地位很重要,有的覺得感情必不可少,有的聲稱財富是萬能的……不斷産生一個又一個執著,將自己捆得動彈不得。很多富人明明吃穿不愁,幾輩子的生活都沒有問題,但因爲沒有證到空性的緣故,總是被自己的種種執著所俘虜,沈溺于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聽說在熱帶地區,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獵人把椰子掏空,中間留一個小洞,洞裏放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能讓猴子空手伸進去,而無法握拳拿出來。不一會兒猴子聞香而來,手伸進椰子洞中抓食物,由于手裏握著食物,便縮不出來。當獵人來的時候,猴子驚慌失措,但因不舍手中食物,最終只有乖乖落入獵人之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切的煩惱與痛苦都來源于自己的執著,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困擾我們。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將執著之“手”張開,放下種種妄想,如此一切憂愁痛苦自然會蕩然無存。

  《五燈會元》有一個公案說,有位外道仙人名叫迦羅,他已得五神通,並善于講法,但未能解脫生死。後來聽說佛陀的殊勝功德,他心懷仰慕,雙手各持一花來供養佛。佛陀說:“放下。”仙人遂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放下。”仙人又放下右手的花。佛陀又說:“放下。”仙人疑道:“我現在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放下了。”佛陀告訴他:“我並不是讓你放下花,你應該放下的,是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仙人言下頓悟,當即超越生死輪回。

  因此,衆生之所以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就是沒有證悟般若空性。我們聽法的時候,覺得空性很有道理、佛陀的智慧很了不起,但由于無始以來的習氣比較重,一遇到不順心的對境,不要說放下萬法,就連別人侮辱自己的一句話也放不下。倘若一句話都放不下,萬法怎麼能放下呢?一句惡言都不能觀空,萬法皆空又從何談起?聽說有一個瑜伽士,認爲自己證悟了空性,開口閉口都說“萬法皆空”。後來有個人故意逗他,讓他特別生氣,那人就說:“你這麼一點小事都空不了,萬法怎麼皆空啊?萬法中難道不包括這一法嗎?”瑜伽士當場羞愧難當。

  所以,修行人千萬不要有增上慢,本來自己沒有證悟,卻認爲已經證悟了,到處宣揚自己有功德、有神通,這種現象不是很好。尤其是現在末法時代,很多人特別喜歡聽神通神變,水平比較低的佛教群體中,經常有一些不倫不類的人口口聲聲說有鬼有魔,還授記別人“你馬上要死了,以後變成什麼什麼”,故意誘惑人、欺騙人,故大家理應善于取舍,否則很容易上當受騙!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過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外境和心識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爲實有。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對方說:“色聲香味觸法之對境實有,可由心識實有而成立。譬如,瓶子、鮮花、轉經輪諸如此類的東西實有,是因爲我的眼識看到了,或是我的身識觸到了,故此外境肯定實有存在。”

  破曰:這種說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實有要由心識來成立,那心識實有又由什麼來成立呢?假如心識自身尚未成立,一個未知數怎能作爲能立的依據?

  對方解釋道:“心識實有可由對境來成立,因爲看見了紅色的轉經輪,所以我的眼識肯定存在。如果眼識不真實,怎麼能看見外境呢?”

  稍加觀察,這樣承許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來成立,能知又由所知來成立,這兩個一直輾轉不停,互相作爲能立來證明對方實有,這是根本不合理的。實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證實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體都不成立,依靠多少個法來建立也是徒勞無益。

  心識到底是不是實有,你們也應該觀察一下。有些人可能認爲:“心應該是實有吧,因爲能見外境之故。外境應該實有吧,因…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