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節課

  第一百七十六節課

  辛叁(心念住)分二:一、意識不成立;二、五根識不成立。

  壬一、意識不成立: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

  我們每個人明明清清、起心動念的心識,在分析法無我時要抉擇爲不成立。當然,名言迷亂的現相中,誰都承認有一顆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萬事萬物的本體、特征、分類等,這樣的心是存在的。此處抉擇心不存在,是從萬法真相的側面來講的,在勝義空性中,我們正在起心動念的這一顆心,遠離一切四邊八戲,這就是母般若的實相。

  要想認識心的本性,可以通過中觀的觀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竅訣。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中觀所用的是顯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識指點,憑自己的信心即可了達心的本來面目。這兩種不同的竅訣,所達到的目標完全一致,只不過密宗的竅訣比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師殊勝的指點,不需苦行便可當下頓悟。這樣的成就者,在禅宗和藏傳佛教曆史上比比皆是。

  我們今天在這裏,以顯宗的觀察方法來抉擇心到底在何處。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個什麼東西,雖然都明白心沒有顔色、形狀,不可獲得,但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本體,誰也說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詳細诠釋這一點。所以分析的過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來抉擇:“我這顆心要是存在的話,理證面前應該能成立,但若以理證無法建立,則說明它的本體是空性。”

  下面就開始具體分析: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爲心沒有形體、沒有味道、沒有顔色,而按照內道或世間的說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塵組成,是一種有形體的色法。一個是有礙物、一個是無礙物,二者在本質上顯然相違。或者按有些講義的說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則可觀察:心識與根的關系是他體還是一體?如果說是一體,那眼根就成了眼識,這樣一來,有眼根的屍體也應該能看到東西了;如果說是他體,這也不可能,因爲離開了眼耳鼻舌等諸根以外,識的本體無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麼,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見的色法或耳朵聽見的聲音,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沒有。因爲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塵所聚合,而心就像剛才所分析的,它沒有形體,這兩者本質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說外境上有心,那心識就變成柱子、瓶子了。盡管我們到花園裏去時,看到五顔六色的鮮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這種感覺只是一種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與根中間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說,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間有沒有心呢?絕對不可能有。因爲我前面只是一個空蕩蕩的虛空,虛空裏有一顆心飄來飄去,這樣現象誰都不會承認。

  那麼,心是不是在身體裏面呢?很多人認爲心應該在身體裏面,上師也曾講過,有些人認爲心在大腦中,有些人認爲心在心髒裏,故有時候生嗔恨心,自己心裏很不舒服。但這只不過是一種分別念,真正來觀察的話,假如心安住在心髒裏,那到底住在心髒的上方還是下方?或者說,現代科技非常發達,有人做了心髒移植手術,換了一顆豬心,他會不會也變成豬呢?肯定不會。但換心確實有一定影響,據說有一個年輕人,他移植心髒的時候,當時沒有找到人心,無奈之下就用了豬心,結果手術成功之後,他經常喜歡跑到垃圾堆裏吃不淨物,表現出很多豬的習氣,于是人們就認爲心在心髒中。但這種說法也不合理,我們講《前世今生論》時提過,身體對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裏,心情會好一點,而住在陰暗潮濕的房間裏,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樣,身體變化時心情也會受到影響,但這只是名言中的現象而已,實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體裏面。

  身體裏面沒有心,那麼身體的外面,比如手、腳、骨頭、肌肉等上去尋找,所謂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體裏外都沒有心,除此之外的他處,如衣服裏、缸子裏、錢包裏有沒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過,喜歡錢的人天天都想著錢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錢包裏去。)

  這樣通過分析以後,有智慧的人就會慢慢了解,正如《寶積經》所雲:“心于內無有,于外亦無,二者亦無有且不可得。”所謂的心,在裏面也沒有,外面也沒有,內外二者的中間也沒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剛經》中講的那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種不可得,並不是存在卻得不到,而是通過觀察真正認識到:其本體原來不存在。

  我們有時候生起極大的嗔恨心或貪心,當時好像真有這麼一個惡心,但詳細去觀察它的本體,無論是它的來源、住處、去處,全部都不存在。無上密法中也經常提到“破除實質心房”,即通過觀察心的來龍去脈,認識到心體無實。這種方式,其實在顯宗也有,比如《楞嚴經》中,摩登伽女以幻術迷惑阿難,後被文殊菩薩適時搭救。阿難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懇請佛陀宣說破妄顯真之法。于是佛陀七處征心,問他:心是否在身內?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潛伏根內?心是否在暗內?心是否隨所合處?心是否在根境中間?心是否無所著?通過佛陀的這種引導,阿難終于了達了心的本體。

  你們有時間的話,也應該這樣觀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師或者書中的教言,當下便可斬斷生生世世輪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麼聞思、再怎麼修行,始終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六祖在《壇經》中說:“世人愚迷,不見般若。”我很喜歡這句話,現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說對般若空性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連古人珍貴的道德、善行和優良傳統,他們也都一一踐踏、置之不理。在這樣的時代中,真正能證悟空性比較困難,然即便如此,我們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擇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間學問中都沒有,佛教對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無法反駁。佛陀在《楞伽經》中說:“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一切萬法表面上有自性,實際上本體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種緣起顯現,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見解。

  有些知識分子可能也感覺得到,自己對很多世間問題,幾乎毫不費力就能通達,可是遇到佛教之後,越深入探究越會發現更深的密意。我們雖然不是學外道的,但對他們的見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從小學到大學也看過不少書,可是這些理論在佛法面前,尤其是進入因明和中觀領域之後,簡直顯得微不足道,根本沒有反駁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識分子平時表現得很傲慢,覺得自己的智慧極其銳利,沒有一個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觀的盔甲後,要想反駁根本無能爲力,只有剩下連聲的贊歎。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測的智慧,這是絕對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從心識本身來觀察:心識並不是身體,因爲身體是無情法,如果心識即身,它也變成無情法了,這一點誰也不敢承認;心識也不是身外的實有法,因爲這不離前面所破斥的“與分支不相聯的身體存在”等等;心與身體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樣混在一起,否則在身體上稍微切一塊,這塊也應該有心識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斷了,那個斷指也應該有感受,但這是絕對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個別內道所許,離開身體的心識以另一種方式單獨存在,這也是不可能的。

  通過這樣的觀察,我們應該知道,這顆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無論是貪心、嗔心、癡心,還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勝義理論來觀察,就像《中觀根本慧論》所說,這些統統都不存在。佛陀在《寶積經》中也講過:“心無有色,無有所示,無有阻礙,非爲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或者依傳承上師的教言慢慢安住來觀其本面,就會發現心的本體非常稀有,誠如龍猛菩薩所言,一旦認識到了它,就會覺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當然,像我這樣的人,給大家講心的本來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去找心理醫生,說他每天下班以後就無所適從,夜晚失眠、焦慮,他擔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醫生告訴他:“本市有個非常出色的喜劇演員,大家都很喜歡他演的喜劇,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劇,如果看了以後還不好,再來找我。”醫生說完這段話,病人很久很久沒有擡頭,擡起頭來已是淚流滿面,他說:“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他的表演能令無數人開懷,卻無法擺脫自己的抑郁,其實我跟他也沒什麼區別,在你們這麼多大智者面前開示心的本體,而自己相續中卻沒有點滴證悟,確實很慚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些都是傳承上師的教言,大家還是應該值得珍惜。在這個世間上,很多人都在爲了金錢而奔波、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說以無生、無我的般若空性來調整心態,讓自己處于無有執著的快樂當中。這樣的社會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藥,誰享用誰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快樂,然可惜的是,明白這一點的人寥若晨星。

  言歸正傳,剛才說心的本體無有任何實質,正因爲如此,一切有情 的自性本來即是涅槃。所謂的涅槃,《現觀莊嚴論釋》中說,分爲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自性涅槃,指萬法遠離四邊八戲的本體;不住涅槃,指諸佛菩薩示現離開人間;而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說法,我在這裏不敘述。總之,衆生如果真正證悟了心的本來面目,這種證悟並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對空性有種總相上的體悟,而是徹底證達了諸法實相,那麼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後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壇經》也說:“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衆生和佛陀的差別,就像彌勒菩薩所說,只是一層迷悟之隔,悟了以後當下即超脫生死、成就佛果。

  諸法的自體本來清淨,它不是本來不清淨,後通過修煉變成清淨;也不是自性…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