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清淨,外境卻不清淨。佛陀在經中說:“一切諸法如善逝。”這個教證,麥彭仁波切在有關教言中也用過。其實諸法的自性本來即離一切戲論,跟叁世諸佛的本體沒有差別,彌勒菩薩也說:“叁有寂滅平等性。”這是非常甚深的教義,叁界輪回的衆生看起來特別可憐,但若能遇到善知識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當下就能開悟。(有時候我坐在屋子裏想:“我現在爲什麼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隨高僧大德們的足迹呢?”雖然自己有強烈的願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緣分、力氣不足,今天發個誓願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隨另一個習氣轉變了。)
實際上,輪回的本體跟涅槃無二無別,印度的大智者薩 哈巴尊雲:“輪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講《中論》的時候說過:“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有相似的教言。這些聖者們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體悟世間與出世間或者清淨與不清淨一點差別都沒有,這樣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經教、上師的教言以及寂天論師和月稱論師等所抉擇的竅訣,這幾個結合起來,與自己的凡夫心進行搏鬥,最終讓迷亂的心從迷醉中醒悟過來。否則很多人都正在做夢,以般若空性來衡量,許多行爲沒有任何意義,就像發酒瘋一樣所作所爲非常瘋狂。
關于心的本體,佛陀在經中還說:“諸佛亦未見、不見、不可見心。”心的本體沒有任何可見,以前沒有見過,現在也不可見,將來仍不能見,既然佛陀都沒有見過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說“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惱哦”,這個苦惱的心到底在何處呢?通過這樣一觀察,痛苦便會蕩然無存,這就是中觀的一種威力。
懂得中觀、學習中觀以後,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執著就會慢慢沒有了。我們這裏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數時間都在探討中觀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雖然不一定能馬上看出來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斷串習,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種種執著定會逐漸減少、淡化,這一點從每個修行人的行爲中也看得出來。
壬二、五根識不成立: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此處通過叁時來觀察五根識也不存在。衆生的心識要麼是意識、要麼是五根識,意識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經剖析過,那麼五根識是否存在呢?對方認爲:“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聽到聲音,如果不承認這些的話,見聞覺知豈不是全部泯滅了?”其實沒有這種過失。根識在名言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但實際上根本不成立。
怎麼不成立呢?下面通過叁時來觀察:
如果認爲根識存在,請問,根識與所緣境是同時産生,還是非同時産生?假如說非同時,那若根識先産生、所緣境後産生,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根識不可能離開所緣境而獨立存在。譬如你緣取明天的花園,今天就産生看到它的眼識,這種情況無異于癡人說夢,沒有所緣境的話,依之而生的根識肯定不會有。
第二種情況,若認爲根識與所緣境同時産生,正在看色法時,眼識同時生起,這也是錯誤的觀點。若如此,根識與所緣境就不存在因果關系了,如果沒有因果關系,依靠所緣境而産生根識便不成立。根識不需要所緣境也可産生的話,世俗中的規律就被打亂了。
第叁種情況,若許根識後産生、所緣境先産生,如經部宗分析對境時認爲,根與境先存在,然後再産生識,這也是未經觀察的說法。實際上,所緣境前一刹那就滅了,後一刹那依此滅法而生根識,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論》說:“雲何因滅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時,因已經滅了,就如同石女的兒子,那它怎麼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親爲因,可産生兒子之果。”其實這也是一種愚昧的說法,人們只是將提供不淨種子的男人稱爲父親,實際上他的兒子降生時,原來那個男人並不是父親。因爲有爲法是刹那遷變的,前後兩個人如果是一體,那麼,兒子沒降生時的他與兒子7歲時的他就會成爲一體,如此則有極大的過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種錯誤,只不過是在迷亂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夢而已。
本頌的觀察方法,其實在《四百論》中也有,如雲:“智緣未有故,智非在見先,居後智唐捐,同時見無用。”頌詞中的“智”指的是眼識,意思是說,眼識若在所緣境之前存在,無因不可能生起;眼識若在所緣境之後存在,那就沒有任何意義;眼識若與所緣境同時生起,二者則成互不觀待的法了。可見,聖天論師與此處寂天論師的觀察方法完全一致。
總而言之,剖析“心念處”時,根識的心也好、意識的心也好,分別心也好、無分別心也好,這些心就像虛空一樣,根本無有實體。佛經雲:“觀心如虛空,是爲心念處。”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也講了叁層虛空。什麼時候你通達了心識的自性猶如虛空,什麼時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處的道理。
以上講的是“心念處”,下面開始講“法念處”。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爭論。
壬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上面通過對身體、感受、心識的抉擇,我們應該知道,不管有爲法還是無爲法、內在的心法還是外在的色法,整個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有一個實有的法産生,這就是萬法的真相,《諸法無生經》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無生 的道理,那麼無住、無滅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關的經典和論典中,抉擇諸法無生的竅訣比較多,我們一定要先通達萬法無生。
佛陀在《楞伽經》中雲:“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講的離四邊八戲、無有自性、無有産生、無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說普通的世間人,甚至小乘的聲聞、緣覺聖者也不能完全了解。這種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經中說說而已,其實以我們凡夫人的智慧進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假如諸法實有自性,則必有其産生的方式,這些方式可歸攝爲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四種。《入中論》雲:“彼非彼生豈從他,亦非共生甯無因。”“彼非彼生”是指諸法並非從自己本體中産生;如果自法不能産生,與之相觀待的他法也不可能産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産生,那自他兩者的共生也不會産生;如果這叁種方式都不能産生,無因生就更不能産生了。通過這四生來進行剖析,諸法的産生是不成立的。
學過《入中論》、《中論》的人都知道,産生只不過是一種名言假立,我們口頭上可以說“現在開春了,青草從地裏生出來了”、“某某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很可愛”……在世間的迷亂顯現面前,“生”可以暫時安立。但真正用中觀來觀察,誠如《中論》所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推理方法與此處一樣:如果承許自生,則有無窮生的過失;如果說是他生,那麼火焰也應該産生黑暗;若許爲共生,即具足以上這兩大過失;無因生的話,不具因緣也可以産生諸法了。
所以,我們應該對諸法無生産生堅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對中觀的見解就會有所認識。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經聞思了許許多多的中觀法門,尤其是學習過《入中論》、《中論》和《四百論》,這是藏傳佛教修學中觀者必修的根本論典。此外,麥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來的《中觀莊嚴論釋》,也是世間的一個如意寶,若能學習這部論典,就會對大乘唯識、中觀以及小乘的一些觀點了然于胸。這些論典的竅訣非常非常難得,如果能通達,佛法廣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輕而易舉入于自己的心。
爲了得到這樣的見解,大家應該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覺得聞法最爲重要,如果沒有好好聞法,佛法確實難以通達。聞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我以前看過《正法念處經》,中雲:“一切法覺,要由聞法。若不聞法,于法不覺。”對一切法的覺悟,來自于聞法,倘若沒有聞法,佛法的深奧義絲毫也不會了知。現在有些人認爲不用聞思,自學就能通達佛法,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處經》中,在前面略說時,宣講了聞法的七種功德:一、未聞之法得以聽聞;二、已聞之法得以堅固;叁、舍棄惡業;四、轉生天界;五、延長壽命(很多人都想長久住世,這通過聞法也能獲得);六、聖者見而生喜;七、對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後,又廣講了叁十二種聞法的功德。這些教言比較易懂,你們平時方便的話,也應該看一下漢文的譯本。聞法的這每一個功德,無論你是通過光盤學習,還是親自在善知識面前聽受,都應該會感興趣的。我們凡夫人在學佛的過程中,要經常這樣“充電”,不然中途很容易放棄,自相續慢慢與正法背離,最終離正法越來越遠。
當然,你們天天又要聽課、又要聽輔導、又要背誦,看起來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許有人認爲:“堪布講完課就沒事了,平時很輕松的!”實際上也並非如此,我也不斷在善知識面前通過各種方式來聞法,同時,爲了你們的聞思還是付出一些代價。我曾看過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說是在秋天的田野上,叁只田鼠忙忙碌碌地爲過冬做准備。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糧食,把各種谷類一趟一趟地搬進洞裏;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禦寒的東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裏;而第叁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蕩蕩,一會兒看看天,一會兒看看地,一會兒躺在地上……大家都這麼忙,它卻如此遊手好閑,另兩只田鼠很有意見。
後來冬天真的來了,大地凍得像鋼鐵一樣堅硬,叁只田鼠鑽進一個非常狹窄的洞裏過冬。它們的生活還算不錯,吃的東西不用愁,禦寒的東西也都齊備了,但時間久了以後,它們整天在洞裏無所事事,覺得非常無聊。正當難受得要命時,第叁只田鼠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會兒講“我原來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個小孩,他在做什麼”,一會兒講“我在河邊遇到一個老人,他的家庭狀況如何”,一會兒又說“我在樹下聽到一只鳥兒歌唱,歌詞的內容是什麼”……這樣一直講下來,另兩只田鼠才知道,原來它爲大家儲備了過冬的“陽光”。所以,你們也不要認爲我特別的輕松啊!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