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有时候我坐在屋子里想:“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随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呢?”虽然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缘分、力气不足,今天发个誓愿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随另一个习气转变了。)

  实际上,轮回的本体跟涅槃无二无别,印度的大智者萨 哈巴尊云:“轮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讲《中论》的时候说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言。这些圣者们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体悟世间与出世间或者清净与不清净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以及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所抉择的窍诀,这几个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凡夫心进行搏斗,最终让迷乱的心从迷醉中醒悟过来。否则很多人都正在做梦,以般若空性来衡量,许多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发酒疯一样所作所为非常疯狂。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懂得中观、学习中观以后,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执著就会慢慢没有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数时间都在探讨中观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断串习,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种种执著定会逐渐减少、淡化,这一点从每个修行人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论》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时,因已经灭了,就如同石女的儿子,那它怎么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亲为因,可产生儿子之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是在迷乱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梦而已。

  本颂的观察方法,其实在《四百论》中也有,如云:“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颂词中的“智”指的是眼识,意思是说,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前存在,无因不可能生起;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后存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眼识若与所缘境同时生起,二者则成互不观待的法了。可见,圣天论师与此处寂天论师的观察方法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三层虚空。什么时候你通达了心识的自性犹如虚空,什么时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处的道理。

  以上讲的是“心念处”,下面开始讲“法念处”。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争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上面通过对身体、感受、心识的抉择,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万法的真相,《诸法无生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无生 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佛陀在《楞伽经》中云:“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讲的离四边八戏、无有自性、无有产生、无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甚至小乘的声闻、缘觉圣者也不能完全了解。这种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经中说说而已,其实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进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彼非彼生”是指诸法并非从自己本体中产生;如果自法不能产生,与之相观待的他法也不可能产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产生,那自他两者的共生也不会产生;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无因生就更不能产生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

  学过《入中论》、《中论》的人都知道,产生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我们口头上可以说“现在开春了,青草从地里生出来了”、“某某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可爱”……在世间的迷乱显现面前,“生”可以暂时安立。但真正用中观来观察,诚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推理方法与此处一样: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诸法无生产生坚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对中观的见解就会有所认识。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经闻思了许许多多的中观法门,尤其是学习过《入中论》、《中论》和《四百论》,这是藏传佛教修学中观者必修的根本论典。此外,麦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也是世间的一个如意宝,若能学习这部论典,就会对大乘唯识、中观以及小乘的一些观点了然于胸。这些论典的窍诀非常非常难得,如果能通达,佛法广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轻而易举入于自己的心。

  为了得到这样的见解,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觉得闻法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法,佛法确实难以通达。闻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我以前看过《正法念处经》,中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闻思,自学就能通达佛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很多人都想长久住世,这通过闻法也能获得);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这些教言比较易懂,你们平时方便的话,也应该看一下汉文的译本。闻法的这每一个功德,无论你是通过光盘学习,还是亲自在善知识面前听受,都应该会感兴趣的。我们凡夫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经常这样“充电”,不然中途很容易放弃,自相续慢慢与正法背离,最终离正法越来越远。

  当然,你们天天又要听课、又要听辅导、又要背诵,看起来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许有人认为:“堪布讲完课就没事了,平时很轻松的!”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我也不断在善知识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来闻法,同时,为了你们的闻思还是付出一些代价。我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是在秋天的田野上,三只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粮食,把各种谷类一趟一趟地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在地上……大家都这么忙,它却如此游手好闲,另两只田鼠很有意见。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大地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只田鼠钻进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过冬。它们的生活还算不错,吃的东西不用愁,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但时间久了以后,它们整天在洞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无聊。正当难受得要命时,第三只田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会儿讲“我原来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个小孩,他在做什么”,一会儿讲“我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一会儿又说“我在树下听到一只鸟儿歌唱,歌词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直讲下来,另两只田鼠才知道,原来它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所以,你们也不要认为我特别的轻松啊!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