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智慧品》还是在讲法无我的第四个问题——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抉择万法为空性,这个深奥的道理,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言说:“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就像法念处所抉择的那样,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如果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我以前听说,有些人声称听完这个法以后,下一次的法不听了,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没福报听受大乘殊胜空性,对法实在生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没有修善等种种原因,即生中对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劝别人不听。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你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这种行为特别可怕!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制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事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你自己和与你有关的人就非常可怜了。因为很多人崇拜你、追随你,而你又没有睁开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毁坏了他们的善根,这种过失是无穷的。现在各地有一些负责人,有能力、有说服力的话,劝很多人行持善法趋入解脱,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业果不得不谨慎,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轮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
有些讲义认为,下一颂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此处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呢?虽然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不存在,但究竟而言,这样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在胜义中,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佛经中云:“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了。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当然,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胜义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众生面前的种种显现的真相是胜义谛,而在不清净六根前所展现出来的法是世俗谛,所以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抉择现相时却可以承认。对方给我们发的第一个太过不成立。
第二个辩论是说:世俗谛如果是观待众生分别念而安立的,那么有情怎能证得寂灭涅槃呢?
因为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现在看来,众生的分别心无法间断,世俗的假象也就永远不灭,众生怎么会涅槃呢?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无著菩萨认为,本颂是前面两问的答复,对二谛不存在和众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并回答,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在《善说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虽然一切世俗显现均为假象,但这只是凡夫人的分别妄念,并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会妨碍后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就好比有两个道友,一个听过多年的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空性,他们同住在三星级宾馆里,两个人对享受的执著截然不同,但听过空性者不会受到未听空性者的影响。或者说,看到一大块金子时,多年住在寂静山里修行的人,觉得金子跟石头没有任何差别,而对财物的贪执特别强烈的人,马上想办法据为己有,两人的想法虽不相同,但贪财者的欲望不会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虽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可是对证悟空性者来讲,这并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论》云:“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我们每个人表面上没有多大不同,都有一个头、一双手,但实际上内心的修行境界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听到所讲的空性之后,全部融入自己的心田,在以后的行为中不断起作用;而有些人不但于自相续无利,反而对空性和传法者起恶见,造下了滔天罪业,故有大德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其实,世俗谛若于实相中存在,那么证悟佛果之后,涅槃者面前也应该有世俗现相,但以无我智慧摧毁了山王般的萨迦耶见后,分别妄念全部消于法界,生灭、好坏等迷乱显现怎么可能存在呢?月称论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当获得涅槃的果位时,所知万法就像干柴一样,被金刚喻定的智慧火烧得一干二净,生灭等世俗假象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分别妄念呢?(极个别论师甚至认为,证悟佛果后一切都寂灭了,佛陀连智慧也不存在。但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说,这是对大乘佛法最大的诽谤。在名言中,诚如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所言,佛陀圆满具足一刹那照见万法的尽所有智和照见万法真相的如所有智,假如说名言中也不具备这种智慧,那完全属于断见派了。当然,这种智慧并不是心和心所所摄的分别念,而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超离众生心识的不可思议的遍知智慧,这个以后在《现观庄严论》中会着重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不会不现不净法。”当一位补特伽罗成就圆满佛果时,其他众生前仍会显现不清净的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大彻大悟时,他附近的众生不要说大彻大悟,可能是大愚“痴”大“误”解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高僧大德到城市中去,其见解、行为等很多方面令人非常随喜,可是他身边或附近的有些人,虽然很想效仿,但内心的境界与之相较,其距离之远恐怕不可以里计。包括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中,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原来大家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听课,都披着红色的袈裟,拿着长长的书夹,但后来因各自与大乘佛法的因缘不同,佛法融入心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证得的境界不可思议,而有些人不但没有什么境界,反而还有堕落的现象。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无常法,很多道友的体会就不相同。有些人觉得人身很难得,每天一定要早点起来;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一天到晚睡懒觉,觉得这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其实,若能对空性或人身难得有所认识,行为绝对不会这样放逸。以前我寺院有个老喇嘛叫意登丹,后来他留下一本自传,就示现圆寂了。…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