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的自传中说:他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基本上一次也没有晚过,早上要磕600个头,晚上睡之前再磕400个,不管到哪里,一天磕1000个头从不间断。我看了他的传记后,真的感觉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你也吃饭、他也吃饭,很多行为都一样,但法融入心的境界,相差实在悬殊。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一旦法融入了自心,很多行为与众人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之处,只是对别人随顺,而不相同的是,自己对佛法有很高的理解和修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个时间接受同一个法,每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千差万别。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弟子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也并不是很出名,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信心,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个颂词,有些讲义并没有把它当作对方的观点,但按照无著菩萨的解释,这是对方给我们所发的太过。
对方说:“能观察的心(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对境(色声香味乃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犹如此岸与彼岸、这与那、左与右的关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们所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则所观察的对境就成了虚无,与之观待的能观察的心也不应存在了。这样一来,你们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什么样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观宗的抉择不合理。”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但按中观宗的见解,并不需要这样安立。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生住灭、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低下等可以观待而假立,世间人承认这些存在,我们也可随之承许。如《三律仪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亦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这样一来,面对有实宗的责难,中观宗可以回答说:能观察与所观察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互相观待安立。如此承认不但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我们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甚至看到他们为了这些而殚精竭虑,心里觉得有点可笑。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假如有了能观察的智慧,当然,所观察的幻化对境肯定也相应存在。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在无著菩萨的讲义中,这个颂词是中观宗的观点,但也有些讲义说是对方的观点,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我觉得都可以解释。
如果说是对方的观点,那他们对中观宗发太过:以抉择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诸法皆空时,空智同样也应抉择为空性。但此空智并不能观察自己,如果它还需要分析为空,则应成无穷之过。
若许是中观宗的观点,则是对有实宗说:如果能观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实有,所观察的万法对境也需要实有,那么以空性智慧抉择万法皆空时,这个实有的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抉择,第二个空智要用第三个空智来抉择……如此则成无穷无尽。这就是执著实有的结果,若不许实有的话,便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假立的名言中,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在迷乱识面前,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若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就会明白一切法丝毫也不可得。《汇集经》(又名《般若摄颂》)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一旦达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时就像住于虚空一样,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观察的智慧、所观察的对境,统统都不存在。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对这方面不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听一些简单的法。一听讲故事,两个耳朵就像莲花一样绽开了,眼睛也睁得大大的,而一讲到空性时,耳朵慢慢就闭合了,眼皮也慢慢垂下来,开始打瞌睡。其实你们又不是幼儿园的孩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浅一点的、深一点的应该结合起来学。还有些人喜欢听功德,讲功德的时候就生欢喜心,一讲过失就生恐惧心,有些上师为了让大家开心,每天都是讲功德、不提过失。这样也不好,学习佛法的话,方方面面都要了解。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讲得非常对,但讲世俗谛的时候,应该用世俗的心态去了解;讲胜义谛的时候,我们虽没有证悟空性,但也可以相似地了解。就像一个小学生,开始时觉得深一点的教学内容很难,但等到读了大学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一点也不难。同样,你们现在认为空性特别难懂,但证得登地菩萨以后,到时候一看《智慧品》,没有什么难懂的。所以,大家应该生起信心来听受空性。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分析的时候,万法的真相也可成立为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刚才讲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这两者互相观待,一旦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观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这一点,我们学《解义慧剑》的四种道理时讲得比较清楚。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也说:“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这种观察方法,你们到底会不会推?还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对每一句的法义产生特别强烈的信心,认为:“对!就应该是这样!”说明你对这个道理已经懂了。但如果你内心一点触动都没有,是不是这样也无所谓,那说明你对这个法义还没有听懂,相续中只有一个闻法的功德而已。
我们用大量笔墨已经抉择了,所知不存在的缘故,能知也决定不存在。《入中论》云:“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又云:“譬如无薪则无火。”没有薪柴则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没有白色墙壁则不可能有执著白色墙壁的眼识,同样,没有所分析的对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有实宗说我们有境需要第二个有境,第二个有境又需要第三个有境……这种无穷的过失不成立。
没有所分析的对境,也没有能分析的有境,能所皆不生,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无缘最寂灭”。但如果没有真正深入它的法义,光是口头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一百遍也没有用,除了有般若经文的加持外,色到底怎么不异空?空到底怎么不异色?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你就会习惯性地跟“贪嗔痴”交好朋友,不愿意请“空性”来做客,这样永远墨守成规,修行是不会有进步的。
我们通过新的闻思,应该产生新的定解;有了新的定解,行为上应发生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学佛应有新的进展。否则,听什么法都无动于衷,逐渐就会变成“老油条”,不但身体变成“老油条”,心也变成“老油条”,最后身心融入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在山洞里变成一块干肉(众笑)。真的,我并不是说空话,大家对空性法门要有信心,只有对它精心研究,才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受益!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