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自傳中說:他每天早上4點准時起床,基本上一次也沒有晚過,早上要磕600個頭,晚上睡之前再磕400個,不管到哪裏,一天磕1000個頭從不間斷。我看了他的傳記後,真的感覺人與人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你也吃飯、他也吃飯,很多行爲都一樣,但法融入心的境界,相差實在懸殊。

  對一個修行人而言,一旦法融入了自心,很多行爲與衆人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之處,只是對別人隨順,而不相同的是,自己對佛法有很高的理解和修證。所以,大家不要認爲衆生都是一樣的,同一個時間接受同一個法,每個人得到的利益也千差萬別。這一點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弟子中也看得出來,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也並不是很出名,但由于自己的精進和信心,最後獲得了殊勝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子一、辯诤: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這個頌詞,有些講義並沒有把它當作對方的觀點,但按照無著菩薩的解釋,這是對方給我們所發的太過。

  對方說:“能觀察的心(分析諸法空性的智慧)與所觀察的對境(色聲香味乃至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萬法)是互相觀待、互相依存的,猶如此岸與彼岸、這與那、左與右的關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們所許,一切萬法皆不存在,則所觀察的對境就成了虛無,與之觀待的能觀察的心也不應存在了。這樣一來,你們用什麼樣的智慧來觀察什麼樣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觀宗的抉擇不合理。”

  子二(答辯)分叁:一、能分析不需要實有;二、若需要則有太過;叁、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醜一、能分析不需要實有:

  有實宗認爲,能觀察的智慧和所觀察的對境需要是“實有”。但按中觀宗的見解,並不需要這樣安立。

  是故諸觀察,皆依世共稱。

  中觀應成派隨順世間而安立名言,世間人怎麼承認,應成派也怎麼承認,但這並不需要成立萬法爲實有。在未經觀察的世俗中,生住滅、好與壞、富貴與貧窮、高貴與低下等可以觀待而假立,世間人承認這些存在,我們也可隨之承許。如《叁律儀經》雲:“世間與我诤,我不與世诤。世間說有者,我亦隨說有;世間說無者,我亦隨說無。”世間人認爲佛陀所說的空性不合理,與佛陀有這樣那樣的爭論,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癡,什麼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歡跟老人爭,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說大的事情,就連自己玩具的結構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們計較。因此,在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隨順他們而承認有無。衆生因共業所顯現,認爲柱子是堅硬的、麥克風是可觸摸的,佛陀雖已斷盡二取執著,但也隨順衆生這樣安立。《七十空性論》雲:“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世間上的生住滅、好壞、有爲無爲等法,並不是佛陀依真實宣說的,而是隨順世間宣說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亦雲:“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爲有。”爲了證悟究竟的勝義實相,諸法雖經觀察不存在,但佛陀隨順世人分別心共許爲有。

  這樣一來,面對有實宗的責難,中觀宗可以回答說:能觀察與所觀察于勝義谛雖不存在,然而在未經觀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互相觀待安立。如此承認不但沒有任何過失,反而對具實執的衆生是一種方便引導,可以幫助他們從實執的網中爬出來。

  我們多年聞思空性的人,對此就有深深的感受。盡管對空性不敢說有很深的體悟,但依靠善知識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導,對自己的家人、財物、地位等,不會像世間人那樣特別特別執著,甚至看到他們爲了這些而殚精竭慮,心裏覺得有點可笑。所以,在名言當中,能觀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則無法排除迷霧,通達事物的真相。假如有了能觀察的智慧,當然,所觀察的幻化對境肯定也相應存在。

  醜二、若需要則有太過: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時,

  若複究空智,應成無窮過。

  在無著菩薩的講義中,這個頌詞是中觀宗的觀點,但也有些講義說是對方的觀點,二者雖然角度不同,但我覺得都可以解釋。

  如果說是對方的觀點,那他們對中觀宗發太過:以抉擇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諸法皆空時,空智同樣也應抉擇爲空性。但此空智並不能觀察自己,如果它還需要分析爲空,則應成無窮之過。

  若許是中觀宗的觀點,則是對有實宗說:如果能觀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實有,所觀察的萬法對境也需要實有,那麼以空性智慧抉擇萬法皆空時,這個實有的空智要用第二個空智來抉擇,第二個空智要用第叁個空智來抉擇……如此則成無窮無盡。這就是執著實有的結果,若不許實有的話,便不會有這種過失。因爲在假立的名言中,萬法都是現而無自性,在迷亂識面前,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若通達萬法無有自性的道理,就會明白一切法絲毫也不可得。《彙集經》(又名《般若攝頌》)雲:“一旦有爲無爲黑白法,以智慧析塵許不得時,于世間界趨至智慧度,猶如虛空絲毫亦不住。”一旦達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時就像住于虛空一樣,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觀察的智慧、所觀察的對境,統統都不存在。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對這方面不了解,學習的過程中,就喜歡聽一些簡單的法。一聽講故事,兩個耳朵就像蓮花一樣綻開了,眼睛也睜得大大的,而一講到空性時,耳朵慢慢就閉合了,眼皮也慢慢垂下來,開始打瞌睡。其實你們又不是幼兒園的孩童,在學習的過程中,淺一點的、深一點的應該結合起來學。還有些人喜歡聽功德,講功德的時候就生歡喜心,一講過失就生恐懼心,有些上師爲了讓大家開心,每天都是講功德、不提過失。這樣也不好,學習佛法的話,方方面面都要了解。

  當然,我並不是說自己講得非常對,但講世俗谛的時候,應該用世俗的心態去了解;講勝義谛的時候,我們雖沒有證悟空性,但也可以相似地了解。就像一個小學生,開始時覺得深一點的教學內容很難,但等到讀了大學以後,就會發現這些一點也不難。同樣,你們現在認爲空性特別難懂,但證得登地菩薩以後,到時候一看《智慧品》,沒有什麼難懂的。所以,大家應該生起信心來聽受空性。

  醜叁、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沒有分析的時候,萬法的真相也可成立爲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

  剛才講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萬法這兩者互相觀待,一旦所分析的對境是空性,觀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這一點,我們學《解義慧劍》的四種道理時講得比較清楚。龍猛菩薩在《出世贊》中也說:“諸識同幻化,是日親所說,彼所緣亦爾,決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識如同幻化,這是日親——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中親口所說,既然諸識猶如幻化、無有實質,那與之相觀待的對境(所緣),也完全沒有實質。

  這種觀察方法,你們到底會不會推?還是應該想一想。如果你對每一句的法義産生特別強烈的信心,認爲:“對!就應該是這樣!”說明你對這個道理已經懂了。但如果你內心一點觸動都沒有,是不是這樣也無所謂,那說明你對這個法義還沒有聽懂,相續中只有一個聞法的功德而已。

  我們用大量筆墨已經抉擇了,所知不存在的緣故,能知也決定不存在。《入中論》雲:“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內識亦非有。”又雲:“譬如無薪則無火。”沒有薪柴則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沒有白色牆壁則不可能有執著白色牆壁的眼識,同樣,沒有所分析的對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爲二者是互相觀待的。所以,有實宗說我們有境需要第二個有境,第二個有境又需要第叁個有境……這種無窮的過失不成立。

  沒有所分析的對境,也沒有能分析的有境,能所皆不生,這就是前文所說的“無緣最寂滅”。但如果沒有真正深入它的法義,光是口頭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一百遍也沒有用,除了有般若經文的加持外,色到底怎麼不異空?空到底怎麼不異色?根本沒有生起定解。沒有生起定解的話,你就會習慣性地跟“貪嗔癡”交好朋友,不願意請“空性”來做客,這樣永遠墨守成規,修行是不會有進步的。

  我們通過新的聞思,應該産生新的定解;有了新的定解,行爲上應發生新的變化;有了新的變化,學佛應有新的進展。否則,聽什麼法都無動于衷,逐漸就會變成“老油條”,不但身體變成“老油條”,心也變成“老油條”,最後身心融入小乘阿羅漢的涅槃,在山洞裏變成一塊幹肉(衆笑)。真的,我並不是說空話,大家對空性法門要有信心,只有對它精心研究,才會獲得不同程度的受益!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