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節課

  第一百七十七節課

  《智慧品》還是在講法無我的第四個問題——法念處。

  法念處主要抉擇萬法爲空性,這個深奧的道理,是修行人獲得解脫的唯一殊勝之道。我們即生中遇到這樣甚深的法門,是一種福分,理應生起歡喜心,同時要經常翻閱中觀和菩提心爲主的書籍。現在的世間雜書五花八門,如果去閱讀、去學習,心逐漸逐漸就會散亂,尤其是初學者,除了大乘經論以外,盡量不要看一些世間書,古人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當然,古人的聖書不一定是解脫道,但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假如經常看一些世間書,乃至電視、報紙等貪嗔癡爲主的東西,我們本來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會受到影響,以致最後嫌佛法太深而不願意看。

  空性法門,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貴的教言。《中觀四百論》有一個非常好的教言說:“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爲兩種,一種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暫時獲得人天福報;另一種是將萬法觀爲空性,就像法念處所抉擇的那樣,如此則能獲得究竟的涅槃。

  我們每個人的愛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衆生都具有善德如來藏,只不過示現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觀空性。以前我引用過一位上師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們作爲佛教徒,見解是空性,行爲是利他。”所以,見和行在修學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空性見解,不管是念佛、參禅還是修無上密法,都會被實執緊緊束縛著,要想解脫非常困難。現在有些人念佛特別虔誠,但對遣除障礙、積累資糧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執著非常強烈,在如此強烈的約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據《般若經》的觀點,有一定的困難。由于在聞思過程中對空性沒有了解,現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時的實執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緣成熟,有這麼好的聞受空性的機會,千萬不要輕易放棄。

  當然,如果你自己因緣不足,非要放棄也沒辦法,但絕不可勸別人放棄空性教義。我以前聽說,有些人聲稱聽完這個法以後,下一次的法不聽了,不僅自己不想聽,還勸很多人不要聽。這種罪業真的非常非常可怕,這就是所謂的謗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沒有積累資糧,沒福報聽受大乘殊勝空性,對法實在生不起正知正見,這個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彌勒請問經》中也講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沒有修善等種種原因,即生中對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萬不要勸別人不聽。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負責人、當家師、方丈等稍有權勢的人,你自己的善緣斷了以後,若還勸許許多多的人不學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報,使大家斷了解脫的種子,繼續流轉在輪回當中,這種行爲特別可怕!

  所以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別人對正法有希求心,千萬不要去製造違緣。否則,對高僧大德弘揚佛法的事業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但你自己和與你有關的人就非常可憐了。因爲很多人崇拜你、追隨你,而你又沒有睜開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毀壞了他們的善根,這種過失是無窮的。現在各地有一些負責人,有能力、有說服力的話,勸很多人行持善法趨入解脫,這個功德當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個人的一言一句讓很多人墮入惡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惡趣中無法解脫,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業果不得不謹慎,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二(遣除于彼之爭論)分二:一、遣除無有世俗之過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無有世俗之過失)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子一、辯诤:

  若無世俗谛,雲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

  此頌有兩個辯論。第一個辯論是說:如果沒有世俗谛,怎麼會有二谛呢?

  因爲前面已經講過,整個世間的萬事萬物,從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來破析,根本不會有産生,萬法“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既然一切皆無生,世俗谛的顯現就不存在,這樣一來,勝義谛又如何安立呢?畢竟勝義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現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現空無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轉*輪的勝義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勝義谛也就無法安立,如是則二谛不成立,那麼該如何解釋“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等有關教言呢?

  有些講義認爲,下一頌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複,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論師的解釋,此處雖沒有直接回答,其實以間接的方式已經回答了。怎麼回答的呢?雖然若沒有世俗谛,勝義谛也不存在,但究竟而言,這樣說沒什麼好害怕的。因爲在勝義中,乃至涅槃之間的萬法都不存在,佛經中雲:“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見一谛況四谛?”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說勝義谛時,一谛都不可得,何況是四谛了。此時連抉擇勝義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認,因此,這樣承許沒有過失。

  當然,從抉擇現相的角度而言,勝義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衆生面前的種種顯現的真相是勝義谛,而在不清淨六根前所展現出來的法是世俗谛,所以抉擇實相時不能承認二谛,抉擇現相時卻可以承認。對方給我們發的第一個太過不成立。

  第二個辯論是說:世俗谛如果是觀待衆生分別念而安立的,那麼有情怎能證得寂滅涅槃呢?

  因爲只要有了分別心,色聲香味等清淨、不清淨的顯現就存在。然衆生無量無邊,分別心也永無止境,如是包羅萬象的現象就不會消失,那麼衆生豈不是永遠不能得涅槃了嗎?大乘佛教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但現在看來,衆生的分別心無法間斷,世俗的假象也就永遠不滅,衆生怎麼會涅槃呢?

  下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

  子二、答辯: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決定則有,非故無世俗。

  無著菩薩認爲,本頌是前面兩問的答複,對二谛不存在和衆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並回答,這樣解釋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論師的觀點來解釋也可以。

  在《善說海》中,對第一個問題的答複是:盡管萬法無生無滅,但由于衆生業障深重,沒有證悟這一點而分別妄執爲有生有滅,故在他們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將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爲勝義谛,這樣一來,不至于成爲無有二谛的過失。

  對第二個問題的答複是:雖然一切世俗顯現均爲假象,但這只是凡夫人的分別妄念,並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會妨礙後者證悟寂滅離戲的實相。就好比有兩個道友,一個聽過多年的空性,一個從來沒有聽過空性,他們同住在叁星級賓館裏,兩個人對享受的執著截然不同,但聽過空性者不會受到未聽空性者的影響。或者說,看到一大塊金子時,多年住在寂靜山裏修行的人,覺得金子跟石頭沒有任何差別,而對財物的貪執特別強烈的人,馬上想辦法據爲己有,兩人的想法雖不相同,但貪財者的欲望不會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雖是衆生分別念的假立,可是對證悟空性者來講,這並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論》雲:“此中猶如已覺位,乃至未覺叁皆有,如已覺後叁非有,癡睡盡後亦如是。”分別念沒有滅盡之前,衆生對叁輪的執著全部存在,猶如迷夢者執著虛幻夢境。然而一旦證悟了叁輪體空,就像從睡夢中醒過來一樣,不會再迷戀世俗的迷夢,此時雖能以他心通了知別人的夢境,但別人的夢境對自己不會構成危害。

  我們每個人表面上沒有多大不同,都有一個頭、一雙手,但實際上內心的修行境界有天壤之別。有些人聽到所講的空性之後,全部融入自己的心田,在以後的行爲中不斷起作用;而有些人不但于自相續無利,反而對空性和傳法者起惡見,造下了滔天罪業,故有大德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

  其實,世俗谛若于實相中存在,那麼證悟佛果之後,涅槃者面前也應該有世俗現相,但以無我智慧摧毀了山王般的薩迦耶見後,分別妄念全部消于法界,生滅、好壞等迷亂顯現怎麼可能存在呢?月稱論師說:“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當獲得涅槃的果位時,所知萬法就像幹柴一樣,被金剛喻定的智慧火燒得一幹二淨,生滅等世俗假象都沒有了,又怎麼會有分別妄念呢?(極個別論師甚至認爲,證悟佛果後一切都寂滅了,佛陀連智慧也不存在。但麥彭仁波切和無垢光尊者說,這是對大乘佛法最大的誹謗。在名言中,誠如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所言,佛陀圓滿具足一刹那照見萬法的盡所有智和照見萬法真相的如所有智,假如說名言中也不具備這種智慧,那完全屬于斷見派了。當然,這種智慧並不是心和心所所攝的分別念,而是遠離一切戲論執著、超離衆生心識的不可思議的遍知智慧,這個以後在《現觀莊嚴論》中會著重宣說。)

  麥彭仁波切說過:“一位補特伽羅者,成佛之時他衆前,不會不現不淨法。”當一位補特伽羅成就圓滿佛果時,其他衆生前仍會顯現不清淨的法。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大徹大悟時,他附近的衆生不要說大徹大悟,可能是大愚“癡”大“誤”解吧。現在也是如此,一個高僧大德到城市中去,其見解、行爲等很多方面令人非常隨喜,可是他身邊或附近的有些人,雖然很想效仿,但內心的境界與之相較,其距離之遠恐怕不可以裏計。包括法王如意寶的弟子中,我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原來大家在同一個教室一起聽課,都披著紅色的袈裟,拿著長長的書夾,但後來因各自與大乘佛法的因緣不同,佛法融入心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證得的境界不可思議,而有些人不但沒有什麼境界,反而還有墮落的現象。

  不說別的,光是一個無常法,很多道友的體會就不相同。有些人覺得人身很難得,每天一定要早點起來;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爲,一天到晚睡懶覺,覺得這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其實,若能對空性或人身難得有所認識,行爲絕對不會這樣放逸。以前我寺院有個老喇嘛叫意登丹,後來他留下一本自傳,就示現圓寂了。…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