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之過患
思考題
1、爲什麼說飲酒的過失非常大?你周圍有哪些事例可以證明?
2、有人認爲,飲酒可創造靈感,有助于增添氣氛、溝通感情。對此,你怎麼看待?
3、如果有些上師對酒作加持後,讓很多人享用,你會如何提醒大家?
4、爲什麼說佛教徒必須滴酒不沾?假如因工作需要,你不得不喝酒應酬,那該怎麼辦?
5、《善生經》中闡述了飲酒哪六種過失?請談談你對這些的理解。
6、請以這節課所學的內容,至少幫助你周圍的一個人戒酒。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飲酒的人恐怕不一定有,因爲我們學院有規定,佛教的戒律中也有規定。但外面很多的非佛教徒,由于沒有看過佛陀的經典、高僧大德和伏藏品中的教言,也沒有依止過善知識,以種種因緣所致,覺得飲酒是一種正常現象,甚至個別佛教徒也這樣認爲,所以我今天給大家講一下飲酒的過患。
無論從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世間的角度講,飲酒的過患都是無窮無盡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以前喝過酒的人,應該好好忏悔;以前沒有喝過的人,看見親人朋友對酒感興趣,也應勸他們不要飲用毒藥般的酒;以後若有人想飲酒,聽到這些過患後,要把這種惡心改掉,盡量趣入光明正道。這就是我的一個希望,也是今天講課的主要發心。
現在看了外面很多人的行爲,我的心裏只有一種悲哀。本來叁界衆生由無明愚癡所惑,一直沈醉在色聲香味的美酒中,沒有醒過來,現在又加上一層酒,把自己弄成醉醺醺的,那什麼時候才能清醒啊!我有時候看見一些領導、同學或者熟悉的人,在餐桌上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真的對他們生起很強烈的悲心。但是也沒辦法,現在這個社會就是這樣,隨著物質的高度發展,人們都喜歡在短暫的刺激中尋找快樂,所以飲酒造惡業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每個人都推崇“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有人說造酒的始祖是杜康,其實酒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在經中講了飲酒的種種過患,可見,那時候就已經有酒了。而且按中國曆史來推算,第一個造酒的人也不是杜康,而是夏朝的儀狄。《戰國策》中記載,儀狄受天帝之女的命令,發明了釀酒。他把酒獻給大禹,大禹飲後覺得味道甘美,但卻下令禁止造酒,他憂慮地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此話不幸而言中,他的孫子太康,便因酒而亡國。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桀也好酒,據說他曾蓄酒爲池,大得可以劃船,釀酒剩下的酒糟堆成山,十裏之外都能看到,夏桀因縱酒暴虐,民怨鼎沸,終被商湯擊敗而亡國。殷商的纣王,也是以糟爲山、以酒爲池,劃船在酒池裏豪飲,飲到爛醉時,便舉行男女叁千人的裸體狂歡,終于弄得國破家亡。所以,“周革殷命”以後,周公便發布禁酒令:如有群飲,于法當斬。
在曆史的長河中,因酒亡國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酒的面前,許多君王更是醜態百出,甚至因之而喪命。譬如藏地的赤熱巴巾國王,他特別好酒,就是因爲喝醉了酒,而被下面的奸臣暗害,之後藏地幸福十叁代依此告終;東晉孝武帝醉酒後,也被自己的妃子悶死;北齊文宣帝喝醉酒後,殺了愛妃,命人把她的大腿骨做成琵琶;隋炀帝楊廣“妓航酒船”,臨死也沒忘一個酒字……上至帝王將相如此,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因飲酒而導致的悲劇,更是不計其數。
有些人認爲,飲酒完全是弘揚“酒文化”,應該值得大力提倡。于是逢年過節,電視上、報紙上的廣告30%都是關于酒,勸人喝酒的理由也聽起來很舒服,說什麼適量飲酒有利于健康,還可以增加食欲,預防心血管疾病等等。但真正從世間、出世間兩方面來分析,飲酒根本沒有任何利益,希望聽受這堂課的人斷除飲酒的惡習。當然,你們飲酒又不是花我的錢,我個人來講,不應該有什麼意見,但我比較了解飲酒的過患,故從內心中希望你們能遠離酒。
很多人都覺得飲酒非常好,包括我接觸的有些領導、朋友、佛教徒,他們也都這樣認爲,說如果戒了酒,人生就失去了樂趣,一切靈感蕩然無存。聽說以前白居易就嗜酒如命,800多詩詞均是酒醉而成,陶淵明、蘇東坡等詩人也常贊歎美酒,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也說:“醉裏從爲客,詩成覺有神。”很多人都認爲酒能帶來靈感,喝了酒以後下筆如有神,寫詩作詞可以一揮而就。曾有一個部門的秘書長,他不喝酒的話,什麼文章都寫不出來,領導給他喝一瓶酒,他很快就能把材料弄出來,但第二天醒過來,根本不知道昨天是怎麼寫的。所以他把這一切都歸功于酒的加持,于是“百年叁萬六千日,一日須傾叁百杯”。
現在的人認爲,酒不僅能産生靈感,還有助于增添氣氛、溝通感情,餐桌上少了酒的話,大家就沒有共同語言。所以請客的時候,飲食、飲料、蔬菜不是很重要,關鍵要看喝的酒怎麼樣,是五糧液、茅臺還是國窖1573?因此,有一個部門的領導,在單位倉庫裏堆滿一箱一箱的名貴酒,他們領導的轎車後面也有好多箱酒,每一瓶基本上都叁四百塊錢以上。現在人請客,單純吃東西的話,最多是一兩千塊,但如果再加上飲酒,起碼要叁四千塊錢以上。
人們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都認爲酒是不可缺少的感情“催化劑”。前段時間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吃飯,當時就有很多人求我,可不可以喝一點酒?如果沒有酒,話實在說不出來。現在人真的很奇怪,正常的時候不會說話,已經失態了才覺得好溝通、好交流。對好酒貪杯者而言,“鍾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珍寶和妙樂不足爲貴,最珍貴的是什麼?就是永遠陶醉在美酒中不要醒來,永遠都是走路東倒西歪的、說話語無倫次的、心裏迷迷糊糊的,這才是最快樂、最成功的。這些以飲酒取樂的人,就像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所說,實際上是將瘋狂當作安樂,非常可憐!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社會上有種不好的現象:某些所謂的活佛、瑜伽士,對煙酒作加持後,讓多年守清淨戒律的居士和出家人享用,這完全是毀壞佛教的行爲。原來我翻譯過《煙酒殺生過患》,它的作者就嚴厲批評過這種現象,他說:“如果罪惡的酒可以加持,那你應該也有能力加持大便讓他吃,加持小便讓他喝。”盡管語言比較尖銳,但事實上的確如此。當然,我們也不排除蓮花生大士、薩 哈巴、桑瓦益西等大成就者可以將美酒變成甘露,給衆生治病作加持,但現在末法時代的人,是否有這種能力也不好說。如果你貪執酒味而飲酒,然後自己喝醉了,說明你沒有真正的境界,如此一來,下場就會如蓮花生大士在《勝樂戒源續》中所說:“咒師若成酒瘋子,轉生嚎叫地獄中。”《正法念處經》也講了嚎叫地獄的十六個近邊地獄,全部都與飲酒有關。
我最近在翻譯華智仁波切的《飲酒之過患》,出來了以後,非常希望大家從頭到尾好好看一下。我在翻譯的時候,看到飲酒有那麼大過失非常害怕,現在很多人都不懂這個因果,所以我們以後若看到有人飲酒,一定要盡量製止。如果你是佛教徒,最好今後能滴酒不沾,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說:“草尖許的酒也不能飲用,否則你不是我的弟子,我不是你的本師。”所以凡是受了居士戒的人,今後不要以工作、家庭等各種借口來飲酒。我們對佛教潛心研究了這麼多年,哪些有可怕過失、哪些沒有過失,這一點完全能明白,因此作爲一個佛教徒,務必要把這個惡習斷掉。
飲酒不僅對來世不利,今生中大多數疾病,如食道癌、口腔癌、肝癌等,也是由它而引起的。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酒中含有60種有害物質,中國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數超過11萬。所以即使你不信因果,爲了自己的身體著想,也應該把酒戒掉。若經常喜歡飲酒,能使自己的心智迷亂,一個人原來再文質彬彬,飲酒以後也會判若兩人。我以前認識一個不錯的領導,他喝醉後在上級面前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把對自己有害的事情統統抖摟出來,我們旁觀者覺得很可笑,但也沒有辦法。還有一個公司的老板,在酒吧裏喝得酩酊大醉,打電話讓下屬去接他。下屬送他回家的途中,他在車裏一邊吐一邊哭,直罵自己不是人。他平時非常有尊嚴,但當天喝醉後一反常態,下屬故意把他的話錄了下來,後來不知道敢不敢給他聽。
古往今來,芸芸衆生借助于酒,演出了林林總總的醉生夢死。大家都高唱著“無酒不成席”,卻忽略了酒是“穿腸毒藥”。任何人都對自己很關心,想依靠酒而獲得快樂,卻不知酒所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難堪與痛苦。龍猛菩薩說:“飲酒世間蔑,誤事亦耗財,財癡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飲酒會致使心識迷亂,行持非法之事,而且還浪費財物,從而招致衆人的蔑視。飲酒的過患真的非常多,故大家務必要杜絕。
當然,出家人和居士已發誓永遠不飲酒,這個我不擔心,我擔心的是城市裏的有些人,他們請客招待都離不開酒,沒有酒就變成“啞巴”了,這些人真該多了解飲酒的果報。飲酒的果報相當可怕,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講了35種過失,並告誡大家:“有人施酒及自飲酒,得狂愚報。”(給別人布施酒或自己買酒喝,果報有兩種:一是生生世世變成瘋狂者,二是生生世世變成愚笨者。)《善惡報應經》中講了36種過失,《華嚴經》、《念處經》中也講了很多過失。大家有時間的話,應當翻閱一下這些經典。
《涅槃經》中還說:“酒爲不善諸惡根本,若能除斷,則遠衆罪。”酒是一切不善的根本,若能戒掉它,便可遠離一切罪業,但如果沒有戒酒,那其他的戒律也無法守好。以前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有位守五戒的修行人住在寂靜山林中,一天來了一個女人,手拿一瓶酒,牽著一只羊,對他說:“你或者與我做不…
《飲酒之過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