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會覺得很滑稽。同樣,我們在凡夫位時對外境特別執著,但獲得聖果以後,會認爲這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本頌抉擇的是對境無實,間接也說明了心識的本體非實有。《寶積經》中雲:“是心如化,遍計不實,由分別故,受種種生。”我們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計不實,因爲有分別的緣故,對外境就會生起苦樂感受,認爲眼睛看到了美麗的東西、耳朵聽見了動聽的歌聲,進而産生種種執著,不明白這一切都是假象。
大家在面對苦樂時,應該像我以前所說:“當我們快樂的時候要穩重,當我們痛苦的時候要堅強。”當然,這只是一種名言中的做法,真正從勝義來觀察,穩重和堅強都不存在,最好的方法還是要明白感受無有自性,了解到它的本體是空性。空性是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中最好的甘露妙藥。若沒有證悟空性,表面上做再多善事,用再多人民幣供僧、放生,因爲執著所造之業,故只能得到人天福報,無法獲得聖者果位。叁界中的聖者全部都證悟了空性,沒有證悟空性、對感受非常執著的大成就者絕對沒有。有些人聲稱自己有神通、有超勝的境界,那要看他對世間的一切有沒有執著?如果任何執著都沒有,說明他還是有一定境界,但若他這方面特別差,那跟凡夫俗子就沒有差別了。這一點,大家也要反反複複地觀察自己,一旦你有了空性境界,對世間八法根本不會希求的。
壬四、執著不成立:
下面從有境——能受之心上來分析: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領納,亦非他能受。
有些人認爲:“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識應該存在。”
這種說法也不合理。通過叁時來觀察,有境心識的本體不可能存在。具體而言,我們可分析心與受是同時存在,還是非同時存在?(一)如果說二者同時並存,則心與受之間互不觀待,就像牛的兩只角一樣,一者不需要依賴另一者,它們就不會有任何關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很快樂的話,這是用心來了知的,快樂和了知它的心互相觀待,除了心以外,快樂不可能像鏡子外的物體一樣單獨存在。(二)如果說二者非同時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産生,快樂滅盡後,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滅亡,與石女的兒子沒有差別,心又如何去領受呢?受若于心之後産生,那未來的受還沒有産生,怎麼用現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許沒有産生還可了知,那空中鮮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賞了。
再從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領受自己,前面破自證時,已講過這個道理,實有物不可能自己對自己起作用。那麼,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來領知它呢?這也不合理,如果受還需要他法來領知,那他法還需要另一個法來領知……如此則有無窮無盡的過失。
通過過去、現在、未來叁時觀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還是他知,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自性實有的受絕對不成立。《集學論》中也引用《法集經》的教證說:“說受爲領納,領納複爲誰?受者離于受,差別不可得。”意思是說,受的法相爲領納,但沒有受者的話,到底由誰來領納呢?既然受者與受了不可得,那麼受者感受對境的說法,只不過是一種名言假立。
我們何時能通達一切苦樂感受如夢如幻,何時就能對諸法不執著。就算你今天家人死了,也像是夢中死了人一樣,沒有什麼可痛苦的,如果你在世人面前不好交代,那可以假裝嗚嗚地哭一下;當別人辦喜事非常快樂時,也像是夢中宴會一樣,沒有什麼好快樂的,如果你實在過不了關,可以隨衆人笑一笑,這是證悟空性的瑜伽士隨順世人的方便方法。在他們的修行境界中,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只是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根本不會對它起實執。
然而,沒有通達這一點的話,家人死了就會痛不欲生。不要說家人死了,就連丟了一毛錢,眼淚也會掉下來。凡夫人的執著就是這樣,得到一點點時開心得不得了,失去一點點時痛苦得不得了,這就是沒有認識感受的一種表現。以後哪個道友哭的話,大家就可以笑他,說明他《入行論》學得不好。不過,假如你們憶念上師或思維佛陀的利他功德,流下眼淚是允許的,在名言當中,眼淚也有值錢、不值錢的差別。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
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
以上我們不惜筆墨分析了很多道理,最後完全明白了,在實相中受者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與之觀待的感受也就不可能單獨而存。《正法念處經》雲:“如實觀受,不堅不實,空無所有。”既然受者與受不存在,那幻化的快樂有什麼利益、幻化的痛苦又有什麼損害呢?
所謂的“我”,前面也分析過,跟石女的兒子沒有差別,真正觀察的話,你再聰明也找不到“我”。(你們找到了沒有?觀察了沒有?真的,我不是開玩笑!找到“我”的請舉手,我給獎勵。如果你們根本沒找,只是每天聽一聽法,雖然有一點聞法功德,但對中觀的空性並沒有認識。現在你沒有去認識的話,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就像大學生在讀大學期間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畢業以後忙于各種事情,不一定再有這個機會。所以,大家現在聞思時,要思維所講的每一個道理,這是生生世世很難得到的法寶!剛才我是真心問的,你們誰都沒說找到了“我”,誰找到的話,我想跟他辯論,所謂的“我”到底在頭上、鼻子中還是在哪裏?)既然“我”根本找不到,執著“我”完全是一種迷亂,那恐怖、鎮壓、饑寒交迫、害怕強盜等痛苦又怎麼會損害“我”呢?
法王如意寶曾講過,我們剛開始聞思時,對“我”的執著非常強烈,但聞思到了一定時候,盡管還有一些執著,但它的力量不會像以前那麼強了。這就如同春天的風,雖然在刮,但不像冬天那樣刺骨,同樣,我執逐漸減少時,煩惱就不會來損惱你了。龍猛菩薩說過:“我法有與無,是事終不成,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人我的有與無都不成立,既然沒有人我,貪、嗔、癡、恐怖、畏懼等煩惱的有與無也不存在。然而輪回中的可憐衆生,以執著“我”的緣故,對自己的感受特別在乎,從來到這個世界直至離開,一直在避苦求樂的心態中患得患失,一時不停地在奔波。現在我們通過中觀的分析方法,明白了受無自性的道理,分別妄念應該會自然消失的。
這裏所講的每一個頌詞,對希求解脫者而言非常珍貴,我們應付出一切代價通達它的意義。當然,不願意解脫、對真理不在乎的人,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們在牦牛面前講《智慧品》的重要性,它只會埋頭吃草;對豬狗講空性的功德和意義,它眼裏只有最美味的不淨糞,同樣,沒有智慧、不求解脫的人,對空性法門也是置若罔聞。而真正的大乘善緣者,則將之奉爲至寶,經常對自相續反複觀察:衆生都喜歡快樂、逃避痛苦,這個感受對不對?什麼叫做受念處?……這些關鍵字眼,大家一定不能放過,倘若輕易放過了,也不知道你還有多少機會能再聽受。
我昨前天專門算了一下自己在法王如意寶面前聽過的法,這麼多年來,上師所講的法有些只講一次,有些講了兩叁次,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在任何一位上師前所聽的法是有限的,因此在聽法過程中,不要把其他事情放在第一,佛法應該占主要位置,這才算是一個希求解脫者。不然,把佛法當成可有可無的附屬物,對做飯等瑣事卻非常關注,那絕對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剛才我下來的時候,聽到很多屋子裏有高壓鍋的茲茲聲,我當時就想:“等會兒念誦時,這些人是不是正在吃飯啊?我們在經堂裏合掌祈禱釋迦牟尼佛,他們會不會手拿兩根筷子開始大快朵頤?”有些人把佛法放在第二,吃飯放在第一,其實這是不好的。你真想獲得解脫的話,應該學習上師如意寶,他老人家在一生中始終把佛法和解脫放在第一,從來不希求世間法,上師圓寂後給我們留下的教言中也說:“以後在生活當中,世間法與佛法發生沖突時,要盡可能地把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對城市裏的人來講,完全做到可能有一些困難,但我希望你們聽法時至少要重視,倘若一邊吃瓜子一邊說話,把聽法當世間聚會或看電視那樣對待,這種態度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聽法的時候務必要嚴肅,不能戴帽、穿鞋,必須要恭恭敬敬地聽,這是對佛法的一種恭敬。你若對佛法很恭敬,它給你帶來的利益是無邊的;你若以一般的態度來對待,那所得的加持也是一般的。當然,大家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個上師講法,都一定要重視。這是我今天提的幾點希望!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