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

  大家在听法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尤其是佛法的力量和加持不可思议,每个人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癸三、摄义: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总结上述内容,如果感受的因——触 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别人用语言刺伤我的痛苦、赞叹我的快乐,这些统统无法存在,因为我的心与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受之因既然非真,其果也就不可能真实,《中观宝鬘论》云:“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虚妄的种子怎么可能产生真实的果呢?同样,受之种子——触本来就是虚妄假立,那么由此所生的快乐、痛苦、无记之受怎会真实呢?既然一切感受皆无实,快乐就像梦中皇宫一样看似美妙,实则无存,那么为了寻找快乐而天天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快乐是得不到的,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没有劳累奔波,我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痛苦。”这种想法也不合理。既然触虚妄不实,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不知道,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因此,我们要寻找的话,最好是寻找大乐,所谓的大乐,不是分别念的假象,而是法界的究竟实义。然可惜的是,人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不明就里而舍本逐末,将虚假的现象执为快乐。曾有一则公案说:从前有一长者妇被婆婆责骂,特别伤心,跑到林子里打算自杀。因为想不出自杀的方法,她就爬到树上藏了起来,树下有一池清水,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这时一个婢女提着水罐来取水,看见水中的影子,以为是自己的身影,就说:“我的相貌十分端正啊!”于是打碎了水罐,回到主人家,对主人说:“我长得这样端正庄严,为什么让我干提水这样的粗活!”主人比较有智慧,并没有责怪她,心想:“她是不是糊涂了才出此言?”就又给婢女一个水罐,很委婉地让她再去提水。

  婢女再次来到水边,还是看到一个很美貌、衣著光鲜的美女影子,就又把水罐打碎了。这时树上的长者妇,见婢女两次打碎水罐,觉得很好笑。婢女突然看到影子在笑,而自己正在生气,于是悟到不是自己的影子。仰面一看,才发现有一美貌的长者妇躲在树上。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所执著的快乐之源,其实只是一种幻影,真正的快乐之源另在他处。世间上很多人每天竭力去寻找快乐,但是在有漏法中找到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就像《四百论》中所抉择的,在名言中,轮回的本体唯是苦性,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地位,即便一切欲妙样样齐全,痛苦也会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大多数领导、富翁、社会名流都是如此,从其生活经历也看得出来,他们在这个轮回中非常痛苦,这说明在名言中轮回皆苦,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因此,南传佛教的修行人抉择受念处时,就是把感受抉择为苦性。快乐其实也是一种苦,因为它刹那刹那变化,不可能永恒不变,故属于行苦当中。我们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来修行,在名言中这种快乐最真实,而一旦抉择究竟胜义时,就要知道所谓的受也是空性,若能通达这一点,便不会去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快乐了。

  下一个颂词,有些科判说是“观察受果”,但这里包括在“摄义”当中。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这一点不仅是佛法,现在很多科学家虽不了解佛教,没有这样殊胜的推理方法,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对自我的判断还是接近于佛教。所以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教,都不承认有真实的感受者或者能感受的心识,既然感受者不存在,那依之而产生苦乐感受,绝对也不可能有。

  这次学了《智慧品》以后,有智慧的人对万法的空性应该有深刻认识。哪怕一个颂词中有这种窍诀,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倘若你对此有很大信心,就算闻思的时间比较短,自相续也会有明显的改变。若能对空性法门有所理解,就会产生稳固而殊胜的定解,这种定解并不是学气功、练瑜伽所能带来的,它在你的相续不容易退转。

  我们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世间上任何一种爱,都是自私自利地想获得快乐,而不是说:“这个众生非常可怜,他会堕落到恶趣中去,所以我爱他!”一般的世间人不会有这种心态。所以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有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才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正法念处经》云:“若以正念心,如实观于色,其人于色爱,不能乱其心。”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的爱就是自私地霸占、拥有,这种人就连名言中的爱也不了解。

  在古代,有些人对爱的判断也有很大错误,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有人解释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就像天覆盖所有万物、地承载所有万物一样;或者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他们还引用一个故事来阐明这个道理:孙叔敖在小的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就会死去,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我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于是就把两头蛇砸死了。回到家里,他把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赞道:“孩子,你死不了,因为为人们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其实从因果的角度看,为了人类而杀害其它众生,他的行为非常不好,而且按《弟子规》的要求来衡量,毒蛇毕竟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为什么非要砸死它呢?

  现在很多不学佛的人,为了人类而肆意践踏其它众生,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可怜。他们天天提倡“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但若没有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喊再多口号也没有用。世间人的这种偏执很不合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熏陶,一代一代人已模糊了爱的定义。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当对所有众生都要有爱,尽管胜义中什么执著都没有,但名言中还是要大力提倡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抉择感受的时候,大家也应该明白,感受的果——贪爱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若对受念处学得比较好,你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一定会灭尽的。

  以上分析了感受的本体、因、果,那么下面观察感受的对境。

  壬三、受之对境: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有些人可能怀疑:“感受的本体若不存在,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都不成立了?”

  这种过失不会有。胜义中虽不成立感受者及感受的苦乐,但在二取未灭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相是存在的,眼睛可以见到白、红、蓝等五彩缤纷的外境,身体可以有粗糙、细柔、寒冷、酷热的感受,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嗅到香气,嘴巴可以品尝味道。然而这些感受并非实有,也不是无法遮破、经得起观察的自性成立,它就像水泡或阳焰一样,虽然有种种显现,但是一经观察,全部都会息灭的。外境与有境都是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确实如梦幻泡影,只不过众生特别执著这些无实显现,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买萝卜白菜,都一直去争斗,根本不知道萝卜表面上是新鲜的、红色的,但实际上它跟梦中的萝卜没什么差别。

  世间上的人大多不明白空性道理,所以经常小题大做,把什么都看得非常重要。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天晚上,一个禅师要求四个弟子禁语打坐。开始时四个人默不作声,但过了一会儿,突然狂风大作,灯被吹得左摇右晃,一个和尚忍不住了,大声叫道:“糟糕!灯要熄了!”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你叫什么!我们在禁语,你怎么能开口说话呢?”第三个和尚冲着第二个和尚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真不像话!”第四个和尚傲视着另外三个和尚,高兴地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觉得眼前的事情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犹如幻化现而不实。若能真正了悟到诸法无有实体,那么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乃至诽谤、挖苦、恶语相骂,也不会在乎,无论遇到多么恐怖的景象,都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人人都会说“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但真正行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捉襟见肘,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一切所见所闻没有实在意义,一切感受也都是虚假的,这种境界,唯有证得圣者果位才能得到。如同我们在孩童时对玩具非常执著,年纪大了以后,见两个小孩为争玩具而吵架哭泣,有…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