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叁節課

  第一百七十叁節課

  《智慧品》中的“法無我”依靠身、受、心、法四念處來抉擇,其中身念處已經講完了,下面講第二個——受念處。

  通過聞思下文內容,我們應該對感受有所認識、有所突破。所謂的感受,按照大小乘的論典歸納,主要分爲樂受、苦受、不樂不苦的舍受叁種。上至天人、下至地獄之間的衆生,所有的感受就是這叁種,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感受了,雖然心理學、醫學有不同的名稱,但也出不了這個範圍,也就是說,衆生的感受要麼是痛苦,要麼是快樂,要麼是不樂不苦。所以,佛教對萬事萬物研究得非常透徹細致,佛陀在有關經典中所講到的很多奧妙,世間科學家通過漫長時日、絞盡腦汁的研究,才能得出一模一樣的結論,甚至有些甚深意義,世間的智者和學者根本揭示不了。所以我們在聞思的過程中,應該感受到佛陀無與倫比的智慧,這種智慧就像一覽群山一樣,完全涵蓋所有的知識。

  如果沒有受過佛法教育,單憑凡夫人的分別念,想了解萬法恐怕沒有那麼容易。菩薩、聲聞、緣覺尚且要依佛的教言修持以獲得聖果,世間的仙人、婆羅門、大自在天、帝釋天等的智慧與佛比起來,就更是微不足道了。因此,大家在學習佛法的同時,應時時刻刻對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不可動搖的虔誠信心,這種信心不是盲目的信心,而是理性的信心、不退轉的信心,即通過自己的智慧與理論相結合,而得到符合實際真理、並非人雲亦雲的信解。

  我們今天所抉擇的法義是,求樂、避苦、無記狀態的感受表面上存在,但在名言中全部是痛苦的本性,再進一步抉擇,勝義中它是空性的,本質一點也不成立。如果芸芸衆生能通達受無自性的道理,在漫無邊際的輪回中就不會如此迷茫盲目了,然而千千萬萬的衆生不要說通達勝義中受無自性,甚至對名言中它的本體是苦性也一無所知,以致始終漂泊在輪回中,極其可憐。

  大家遇到這樣的甚深教言之後,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詳詳細細去觀察:衆生執著的苦受和樂受到底存不存在?進而了解到,衆生所追求的樂、所逃避的苦,猶如虛空一樣,根本不存在,佛經中說:“觀受如虛空,是爲受念處。”這個教言相當甚深,希望大家在下面抉擇的過程中,首先專心致志地聽聞,然後反反複複地思維,通達它的意義之後,再全力以赴地開始修持。

  辛二(受念住)分四:一、受之自性;二、受之因觸;叁、受之對境;四、執著不成立。

  壬一(受之自性)分二:一、勝義中受不成立之理;二、修分別彼之對治。

  癸一(勝義中受不成立之理)分二:一、遮破之理證;二、破彼之回答。

  子一、遮破之理證:

  先分析受在本體上成不成立。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樂實則甘等,何不解憂苦?

  如果苦性實有存在于內心,那爲什麼不會損害強烈快樂的生起呢?如果快樂實有存在于外境,那麼甘美飲食等令人愉悅的事物,爲什麼不能遣除憂傷者的痛苦呢?

  一般人都認爲苦、樂等感受真實存在,此處就分析這種想法是否正確。首先拿痛苦來說,假如它實有存在,那爲什麼不能障蔽相續中的快樂呢?自性存在的東西,不論何種因緣都無法改變,假如說痛苦實有自性,那只要産生一次痛苦,就永遠不可能有快樂感受。無論遇到何等精彩的節目、悅意的對境,一刹那也無法引生相續中的快樂,因爲痛苦自性存在的緣故,將所有的快樂摧毀無余,這樣一來,你永遠都是愁眉苦臉、悶悶不樂,一瞬間的樂受也生不起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絕對不是這樣,今天特別痛苦的人,明天可能開心得不得了,甚至還哈哈大笑,所以痛苦並不是恒常不變的。

  那麼,快樂在本體上是否存在呢?以同理可推,如果快樂實有存在于外境,那麼在痛苦者的面前,妙色美味等爲何不能使他們快樂呢?因此,樂並不是自性存在,如果自性存在,那永遠都是快樂,根本不會變成痛苦。龍猛菩薩在《中論》中說:“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無,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意思是,假如一個法真實具有自性,那麼以前它怎麼樣,以後也該如此,如果說它前面存在、後面不存在,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快樂,這種變化是不合理的。因此,通過教證和理證來觀察,感受實有的觀點完全是一種分別妄想,並不符合實際真理。

  數論等外道又認爲:“神我心識上並沒有苦樂,苦樂唯于外境上實存。比如穿一件厚衣服,馬上會感到舒服;看一些精彩表演,立刻會生起歡喜心;房子裝修得富麗堂皇,一進去就有種舒適感;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自他都覺得賞心悅目……由此說明外境上存在苦樂感受。”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正如剛才所說,快樂若在外境上真實存在,那麼就應該摧毀任何痛苦憂愁,但一個人死了兒子或正被疾病折磨時,即使將他喜歡的衣服、甘美飲食擺在面前,他也不會感受到絲毫快樂,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我認識一個大法師(我不說他的名字,他比較出名,很多人知道了不好),他跟我關系比較好,平時喜歡吃巧克力,常常到我家裏來吃東西、喝茶,我們玩得也不錯,經常互相開玩笑。後來一段時間,他患了心髒病,好幾個月都特別痛。一天他神情郁悶地來到我家,我看他臉色不太對,好像特別不高興的樣子,但我也沒有在意,一直看書,隨口說了幾句不該說的玩笑,沒想到他大聲哭起來了。大人哭跟小孩哭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就特別著急,想盡一切辦法逗他笑,看桌上有他最愛吃的巧克力,趕緊抱過來堆在他面前,但不管怎麼樣,他的笑容一直沒有露出來。突然,另一位法師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後面的節目我就不說了。

  這個故事說明,巧克力等你所喜歡的東西上有沒有真正快樂呢?肯定沒有。如果有,不管你怎麼難過,看見它也應該快樂起來。然而有些人在憂愁時,看見自己原來所喜歡的對境,比如說一些精彩的節目或者美妙的歌,回憶起從前的幸福時光,反而更添傷心痛苦,故而外境上不可能存在苦樂的本性。

  現在有些世間人,對苦樂到底存在于內心還是外境,從來沒有詳細地分析過,他們認爲物質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帶來一切幸福快樂,于是爲了追求財富、洋房和轎車,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觀察,快樂和痛苦統統是一種執著,跟外在的物質條件並沒有多大關系。曾有一則西方寓言說,有個國王過著錦衣玉食、揮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極的寶物美色都歸他,但他仍然不快樂。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起來,于是派人找來了禦醫。禦醫看了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你必須在全國找到一個最快樂的人,然後穿上他的襯衫,這樣你就快樂了。”國王馬上派大臣分頭去找,後來終于找到一個快樂得不可救藥的人,但是大臣向國王禀報說,沒辦法拿回那件能給他帶來快樂的襯衫。國王非常不高興,問:“怎麼會這樣?我畢竟是一國之君,爲什麼連一件襯衫都得不到?”大臣說:“那個特別快樂的人是個窮光蛋,他從來就是光著膀子的,連一件襯衫都沒有。”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外在的物質不一定能帶來快樂。古代有許多聖哲名人,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但內心的快樂往往超過一些富翁。譬如陶淵明在隱居山林時,就做了一張無弦琴,這張琴僅有其形而不能發出聲音,可是陶淵明卻常常獨自在家“撫琴自娛”,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樂。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寫過一篇散文,他說一個朋友向他要一幅字,想挂在書房裏。他想了半天,就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那個朋友不懂,問這是什麼意思,林清玄解釋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即便如此,起碼也有一二件如意事。我幫不了你太多,只可以告訴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抑製心底的不快樂。”據說這句話對那個朋友起到了很大作用。

  《八大人覺經》說過:“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來源就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財物非常豐富,可是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覺得物質是一切快樂的來源,尤其是城市裏的年輕人,今天換一件白衣服,明天換一件紅衣服,認爲所謂的快樂在外境的物質中可以找到,而從來不關心自己內心,其實這不一定能得到快樂。我們以前也講過,《佛遺教經》雲:“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這個教言的含義非常深,知足少欲的人雖然一貧如洗、以地爲床,但內心中卻很快樂,而貪欲增上、嗔恨猛厲之人,縱然有萬貫家財,也不懂得什麼叫快樂。

  通過這樣的分析,大家一定要了解,外境並不存在實有的苦樂,苦和樂的本體是空性的。無數智者和修行人通過修行和觀察,最後了悟到這一點,知道快樂在名言中存在,其本體是空性的,所以不會像世間人一樣,每天到處去尋找快樂,他們雖然在山裏隱居,但快樂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世間人。

  因此,了解受的本性非常重要,若沒有認識它的本性,很可能會帶來可怕的危害。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爭鬥矛盾,大多數都跟受有關,感情上的痛苦、得不到財富的痛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痛苦,都是因爲不明白受的本性。如果大家能按傳承上師的這些教言去思維,今後到底怎麼樣面對生活?這方面肯定有一定的方向。

  子二、破彼之回答: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既非領納性,雲何可謂受?

  剛才作者也講了,快樂不是自性存在,因爲痛苦産生時,快樂就會消失無蹤。對此,對方解釋道:“快樂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時候感受不到快樂,是因爲痛苦的力量太強了,而外境的快樂相對微弱。就像太陽升起來時,群星的光芒被隱沒了一樣,當痛苦特別強烈時,細微的快樂就會被它覆蓋,以致無法感受到。”比如說我的頭今天比較痛,但因爲我考了第一名,心中特別快樂,所以上臺去領獎時,感覺好像頭不痛了。實際上頭痛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快樂壓服了我的苦受,因此感覺不出痛苦。

  表面上看來,他們的說法好像有道理,一個人的相續中,苦與樂兩種受…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