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三节课

  第一百七十三节课

  《智慧品》中的“法无我”依靠身、受、心、法四念处来抉择,其中身念处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二个——受念处。

  通过闻思下文内容,我们应该对感受有所认识、有所突破。所谓的感受,按照大小乘的论典归纳,主要分为乐受、苦受、不乐不苦的舍受三种。上至天人、下至地狱之间的众生,所有的感受就是这三种,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感受了,虽然心理学、医学有不同的名称,但也出不了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众生的感受要么是痛苦,要么是快乐,要么是不乐不苦。所以,佛教对万事万物研究得非常透彻细致,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所讲到的很多奥妙,世间科学家通过漫长时日、绞尽脑汁的研究,才能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甚至有些甚深意义,世间的智者和学者根本揭示不了。所以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感受到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像一览群山一样,完全涵盖所有的知识。

  如果没有受过佛法教育,单凭凡夫人的分别念,想了解万法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菩萨、声闻、缘觉尚且要依佛的教言修持以获得圣果,世间的仙人、婆罗门、大自在天、帝释天等的智慧与佛比起来,就更是微不足道了。因此,大家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应时时刻刻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不可动摇的虔诚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信心,而是理性的信心、不退转的信心,即通过自己的智慧与理论相结合,而得到符合实际真理、并非人云亦云的信解。

  我们今天所抉择的法义是,求乐、避苦、无记状态的感受表面上存在,但在名言中全部是痛苦的本性,再进一步抉择,胜义中它是空性的,本质一点也不成立。如果芸芸众生能通达受无自性的道理,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就不会如此迷茫盲目了,然而千千万万的众生不要说通达胜义中受无自性,甚至对名言中它的本体是苦性也一无所知,以致始终漂泊在轮回中,极其可怜。

  大家遇到这样的甚深教言之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详详细细去观察:众生执著的苦受和乐受到底存不存在?进而了解到,众生所追求的乐、所逃避的苦,犹如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佛经中说:“观受如虚空,是为受念处。”这个教言相当甚深,希望大家在下面抉择的过程中,首先专心致志地听闻,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通达它的意义之后,再全力以赴地开始修持。

  辛二(受念住)分四:一、受之自性;二、受之因触;三、受之对境;四、执著不成立。

  壬一(受之自性)分二: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癸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分二:一、遮破之理证;二、破彼之回答。

  子一、遮破之理证:

  先分析受在本体上成不成立。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

  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一般人都认为苦、乐等感受真实存在,此处就分析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首先拿痛苦来说,假如它实有存在,那为什么不能障蔽相续中的快乐呢?自性存在的东西,不论何种因缘都无法改变,假如说痛苦实有自性,那只要产生一次痛苦,就永远不可能有快乐感受。无论遇到何等精彩的节目、悦意的对境,一刹那也无法引生相续中的快乐,因为痛苦自性存在的缘故,将所有的快乐摧毁无余,这样一来,你永远都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一瞬间的乐受也生不起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绝对不是这样,今天特别痛苦的人,明天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还哈哈大笑,所以痛苦并不是恒常不变的。

  那么,快乐在本体上是否存在呢?以同理可推,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在痛苦者的面前,妙色美味等为何不能使他们快乐呢?因此,乐并不是自性存在,如果自性存在,那永远都是快乐,根本不会变成痛苦。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意思是,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那么以前它怎么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后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是不合理的。因此,通过教证和理证来观察,感受实有的观点完全是一种分别妄想,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数论等外道又认为:“神我心识上并没有苦乐,苦乐唯于外境上实存。比如穿一件厚衣服,马上会感到舒服;看一些精彩表演,立刻会生起欢喜心;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一进去就有种舒适感;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自他都觉得赏心悦目……由此说明外境上存在苦乐感受。”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正如刚才所说,快乐若在外境上真实存在,那么就应该摧毁任何痛苦忧愁,但一个人死了儿子或正被疾病折磨时,即使将他喜欢的衣服、甘美饮食摆在面前,他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快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认识一个大法师(我不说他的名字,他比较出名,很多人知道了不好),他跟我关系比较好,平时喜欢吃巧克力,常常到我家里来吃东西、喝茶,我们玩得也不错,经常互相开玩笑。后来一段时间,他患了心脏病,好几个月都特别痛。一天他神情郁闷地来到我家,我看他脸色不太对,好像特别不高兴的样子,但我也没有在意,一直看书,随口说了几句不该说的玩笑,没想到他大声哭起来了。大人哭跟小孩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特别着急,想尽一切办法逗他笑,看桌上有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赶紧抱过来堆在他面前,但不管怎么样,他的笑容一直没有露出来。突然,另一位法师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后面的节目我就不说了。

  这个故事说明,巧克力等你所喜欢的东西上有没有真正快乐呢?肯定没有。如果有,不管你怎么难过,看见它也应该快乐起来。然而有些人在忧愁时,看见自己原来所喜欢的对境,比如说一些精彩的节目或者美妙的歌,回忆起从前的幸福时光,反而更添伤心痛苦,故而外境上不可能存在苦乐的本性。

  现在有些世间人,对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从来没有详细地分析过,他们认为物质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于是为了追求财富、洋房和轿车,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观察,快乐和痛苦统统是一种执著,跟外在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多大关系。曾有一则西方寓言说,有个国王过着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极的宝物美色都归他,但他仍然不快乐。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快乐起来,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御医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你必须在全国找到一个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这样你就快乐了。”国王马上派大臣分头去找,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快乐得不可救药的人,但是大臣向国王禀报说,没办法拿回那件能给他带来快乐的衬衫。国王非常不高兴,问:“怎么会这样?我毕竟是一国之君,为什么连一件衬衫都得不到?”大臣说:“那个特别快乐的人是个穷光蛋,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连一件衬衫都没有。”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外在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古代有许多圣哲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内心的快乐往往超过一些富翁。譬如陶渊明在隐居山林时,就做了一张无弦琴,这张琴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出声音,可是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散文,他说一个朋友向他要一幅字,想挂在书房里。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问这是什么意思,林清玄解释说:“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即便如此,起码也有一二件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乐。”据说这句话对那个朋友起到了很大作用。

  《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来源就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可是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物质是一切快乐的来源,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今天换一件白衣服,明天换一件红衣服,认为所谓的快乐在外境的物质中可以找到,而从来不关心自己内心,其实这不一定能得到快乐。我们以前也讲过,《佛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个教言的含义非常深,知足少欲的人虽然一贫如洗、以地为床,但内心中却很快乐,而贪欲增上、嗔恨猛厉之人,纵然有万贯家财,也不懂得什么叫快乐。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一定要了解,外境并不存在实有的苦乐,苦和乐的本体是空性的。无数智者和修行人通过修行和观察,最后了悟到这一点,知道快乐在名言中存在,其本体是空性的,所以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每天到处去寻找快乐,他们虽然在山里隐居,但快乐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世间人。

  因此,了解受的本性非常重要,若没有认识它的本性,很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危害。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大多数都跟受有关,感情上的痛苦、得不到财富的痛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因为不明白受的本性。如果大家能按传承上师的这些教言去思维,今后到底怎么样面对生活?这方面肯定有一定的方向。

  子二、破彼之回答: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

  刚才作者也讲了,快乐不是自性存在,因为痛苦产生时,快乐就会消失无踪。对此,对方解释道:“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比如说我的头今天比较痛,但因为我考了第一名,心中特别快乐,所以上台去领奖时,感觉好像头不痛了。实际上头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快乐压服了我的苦受,因此感觉不出痛苦。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说法好像有道理,一个人的相续中,苦与乐两种受…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