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節課
《智慧品》主要是抉擇人無我和法無我。前面抉擇了人無我,無論是遍計我還是俱生我,都是一種分別執著,實際上並不存在。這一點,大家先要從理論上明白,再思維它的內容,然後不斷去串習。所謂的修行,一定要有修行體驗,若沒有長期貫穿這些道理,以後很難起到真實作用。就像一個醫生,即使再精通中西醫的理論學說,但沒有臨床經驗的話,給別人治病也很難對症下藥,自己生病時也無濟于事。我們修行也是如此,理論上明白了還不夠,一定要將理論付諸予實踐。
當然,在修行之前,首先要抓住修行的根本。《智慧品》主要抉擇的是空性,空性中最關鍵的是人無我和法無我,若能通達這兩個無我,將一切萬法抉擇爲空性沒有任何困難。所謂的我,是輪回的根本,若沒有鏟除,不可能從輪回中解脫。月稱論師造《入中論》時闡述正文之前,首先說明了我執和我所執的危害,如雲:“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衆生若有我執和我所執,就會像水車一樣,永遠漂泊在輪回中,毫無自在。
現在有些人喜歡修行,但修行不要建立在“我”存在的基礎上,否則你大乘法修不成,小乘法也修不成。佛教與外教有本質上的區別,外道大多數是常派,認爲“我”實有存在,而佛教抉擇“我”不存在,若有“我”的念頭,修行不會圓滿究竟,這是觀察勝義谛必須要了解的。因爲“我”是一切輪回之因,若不斷除這種對五蘊聚合的執著,在叁界中絕對無法解脫。正如龍猛菩薩所雲:“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有業,有業亦有生。”只要有五蘊的執著,就會有“我”的執著,進而産生貪嗔煩惱,造作一切善業惡業。法稱論師也說:“有我則知他,自他中執嗔,此等盡相系,而生諸過失。”倘若有了“我”執,定會産生與之相關的“他”執,于是貪愛自方、嗔恨他方的過患依之而起,可見,我執與所有煩惱痛苦緊密相連。
我執的本體及其過患,大家一定要明白,這樣的“我”只是一種假象、一種虛妄分別,用智慧來觀察辨析時,就會認識到萬法不存在,如同空中鮮花或陽焰水一樣,世俗中只是一種顯現分,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我們何時能了達這種本體,何時就能具有中觀正見。
如果經常串習萬法不存在,通達中觀的道理也不難。昨天我遇到中觀班的一個法師,在交談的過程中,他也認爲多年傳講中觀的原因吧,別的修行不敢說很有進步,但諸法空性方面,自己應該有比較堅固的定解。在座的道友也應該如此,依靠月稱論師、龍猛菩薩以及寂天菩薩的智慧,不管抉擇人無我還是法無我,在空性問題上不要生邪見。諸法實有的觀點,理論上說不過去,比喻上也舉不出來,就算你有再高的學曆,也無法駁斥中觀正理,既然如此,你又何苦執迷不悟呢?
大家以後給別人傳講佛法或自己修行時,一定要明白佛法的根本就是空性,而空性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理解方法,這方面我們藏傳佛教就有許多殊勝竅訣,只要以叁喜 依止善知識,再加上自己苦行就可以獲得。堪布阿瓊在《前行筆記》中說:“漂泊輪回中的衆生,最初覺得很快樂,最後會以痛苦收場;而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暫時看起來很痛苦,但卻是以快樂結尾。”世間人似乎很懂享受生活,但實際上他們因此而沈溺苦海,非常可憐。我就遇到一個修行人,他跟我說:“看見城市裏不信佛的人,無法用其他語言來形容,只有一個詞——可憐!”我有時候也有這種同感,現在很多人的所作所爲、所言所行,確實沒有多大價值,在此我恭敬祈求大家:短暫的人生中,寶貴的人身要希求解脫妙法,千萬不要白白空耗了!
要抉擇無我空性,一定要先認識我執的禍患、我不存在的道理,通達了這兩點之後,才能把對我的執著變成無我的理念。當然,這種理念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建立的,我們無始以來一直串習“我”爲實有,俱生我執、遍計我執遍及每個衆生的相續,現在明白這個道理後,一定要通過各種教理、竅訣及修行方法來摧毀我執,建立無我的理念而精進修持。從印度、藏地、漢地大成就者的傳記中看,很多高僧大德剛開始也有一定的我執,他們沒有入佛門時,我執可能相當嚴重,但後來用上這種竅訣之後,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境界。大家也要看自己能不能在這方面下功夫,如果能,你的境界就可以與法的本體相應。
無我是萬法的真相,與我們的心有殊勝關系,所以每個人都有開悟的機會。只不過有些人暫時的障礙比較大,信心和精進不足,對無我法只是聽聽而已,沒有付諸予行動,在我執的網罟中一直不得自在,因此今天開始講法無我。
法無我是對治法執的一種智慧。所謂法執,指除了人我以外,對外在器世界的物質、內在有情世界的心識所産生的一種執著。這種執著從凡夫地到十地菩薩末尾之間都有,凡夫地時非常粗大,一地以上越來越微細,但執著仍是存在的,它屬于一種所知障。
法執分爲粗法執、細法執。一、粗法執,包括遍計和俱生兩部分:1)遍計粗法執:如小乘宗所許,無分微塵、無分刹那真實存在;2)俱生粗法執:執著器世界的柱子瓶子等物質,或者有情世界的各種心態。這兩種法執都是粗大的執著。二、細執著,也包括遍計和俱生兩部分:1)遍計細執著:經過教理的剖析,認爲柱子瓶子等的色相在本體上存在;2)俱生細執著:沒有經過教理的剖析,直接認爲色法爲主的法相存在。
一切法可攝于心法與色法中,那麼心法與色法到底存不存在呢?下面作者開始抉擇。抉擇法無我有幾種方法,最好方法就是四念處 。以四念處來分析諸法空性寂滅,就叫法無我,如《金光明經》雲:“五蘊舍宅,觀悉空寂,是名法無我。”法無我通過四念處來抉擇,是佛陀最殊勝的教言。《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近涅槃時答阿難四問,其中之一就是囑咐阿難∶佛滅度後,比丘們應依四念處嚴心而住。當然,“比丘”只是代表,每個修行人都應該修四念處。有些人問:“我現在已經出家了,到底該修什麼法啊?”佛陀沒有讓你天天修房子,也沒有讓你天天化緣,而是說應該以四念處爲師。
《增一阿含經》、《大念處經》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了四念處法門,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四十八卷中也特別提到關于四念處的修學方法,並強調大乘行人應該修學四念處。這些教言極其殊勝,但是我擔心現代人對生活很關心、對世間法很關心、對自己的身心很關心,而對佛陀的教言根本不關心,把這些統統放在書櫃裏、佛堂中,從來看也不看。我曾去過一個居士的家,他佛堂裏有一套一套的書,我問:“你佛堂什麼時候建的?”他說:“5年前年建的。”我說:“當時是不是就有這些書?”“是,我是把書和佛堂一起買的。”我看了一下,書上布滿灰塵,肯定一本都沒有動過。當然,把書作爲供養對境也有功德,但是作爲修行人,還是應該對裏面的內容有興趣,一定要看。
四念處不僅是小乘的修道要門,同樣也是大乘的修道要門。《集學論》十叁品將四念處的教言诠釋得很清楚,但漢地不大提倡這種修法,由于古文晦澀難懂,很多人不願意動腦筋,于是這種修法乏人問津。
四念處的修法,大乘和小乘是不相同的。麥彭仁波切講過,小乘修持四念處,是爲了自我解脫,而大乘是爲了安住寂滅之後廣利衆生。至于大乘的具體修法,《集學論》中講得非常細致,其中引用《寶髻經》等經典說,勝義中將四念處抉擇爲空性;而世俗中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對治四種顛倒分別。
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雖有四念處的修法,但跟本品抉擇空性的修法有所不同,這是因爲他們修的只是世俗谛。也就是說,衆生認爲身體清淨,他們通過身念處抉擇爲不淨;衆生認爲感受是一種快樂,他們通過受念處抉擇爲苦性;衆生認爲心是常有,他們通過心念處抉擇爲無常;衆生認爲諸法有我,他們通過法念處抉擇爲無我。《俱舍論》中也以總相和別相的方式進行剖析,摧毀這四種顛倒相 。
南傳佛教有一位著名的上師阿姜念,她講了許多四念處的修法,教導我們先從觀察呼吸開始,然後才修觀身不淨等等,否則以散亂心來觀修,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在漢傳佛教中,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也寫過一本《四念處》,以大乘思想來講解四念處的修行,但自此以後,很少有人宣揚這種修法了,這是很可惜的。
南傳佛教的四念處修法,與本論所強調的四念處修法有本質上的區別。很多講義中說,如果只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則無法從輪回中解脫,也無法完全根除我執。因爲僅僅對身體觀一個不淨,但身體還是存在的,對去除我執起不到很大作用,故一定要將身體抉擇爲空性,按《大念處經》、《寶髻經》等大乘經典的觀點,一一抉擇身體、感受、心爲空性,只有了達一切法如虛空,才不會有任何執著。
這次寂天菩薩講的竅訣,跟南傳佛教的有點不同。原來我去泰國時,那裏有很多四念處修法,每次開大法會,很多上師就弘揚四念處,盡管每個上師的講法各異,但幾乎都是圍繞身體不淨等宣講的。當然,這種講法在許多教典中也有,但我們要知道四念處的修法有兩種——世俗中摧毀四種顛倒,勝義中將一切抉擇爲空性,若能如此修持,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修持四念處,可以趨入四聖谛,這種必要性在《辨中邊論》中也已經講過 。
以上介紹了修四念處的必要性及其修行方法。
庚二(深入法無我)分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叁、心念住;四、法念住。
辛一(身念住)分叁:一、具支分之身不成立;二、支分不成立;叁、攝義。
壬一(具支分之身不成立)分二:一、對境身體不成立;二、身執說爲迷亂。
癸一(對境身體不成立)分二:一、破與分支相聯之身;二、破與分支不相聯之身。
子一(破與分支相聯之身)分叁:一、破各自分支爲身;二、破身住于每一部分中;叁、攝義。
醜一、破各…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