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節課
《智慧品》正在講人無我。前面破完了俱生我和遍計我,也就是說,衆生與生俱來的我和外道所許的常我都不存在,下面遣除這方面的爭論。
壬叁(遣除無我之爭論)分二:一、遣除業果不合理;二、遣除悲心不合理。
癸一(遣除業果不合理)分二:一、辯诤;二、作答。
子一、辯诤:
若我非實有,業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滅,誰複受業報?
外道及有實宗認爲:常有的我必須存在。(“外道”主要指常見派,即執我爲心識或無情法的宗派;“有實宗”則是聲聞十八部中的五部,他們異口同聲地認爲我應該存在。)只有常有的我真實存在,即生造業,下一輩子才會感果。若如中觀宗所許,俱生我不成立,遍計我也不成立,那麼業果就無法安立,一個人現在造業,將來業果又成熟在誰身上呢?比如說,你是人的時候造了善業,果報成熟後轉生天界享樂,業和果之間以“我”爲聯結的紐帶。假設沒有常有的“我”,你在人間死了,作者就滅了,來世誰到天界感受果報呢?這樣一來,所謂的因果不虛就不成立了。
在內道中,如何建立因果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前我講中觀時也提過,有部宗認爲業因果依靠不失壞法而存在,經部宗認爲依靠心相續得以成立,唯識宗認爲依靠阿賴耶才能安立,盡管有各種說法,但都認爲勝義中有一個堪忍實體。中觀宗並不承認這一點,但也不抹殺因果在名言中的無欺顯現。
作者站在中觀應成派的立場,于前面反複剖析過,這個“我”無論是心識還是無情法、常有的還是無常的,在勝義谛面前,一絲一毫也沒有。對此,有些人就産生懷疑:“佛教中提倡因果不虛,可是我不存在了,跟石女的兒子沒有差別,那麼由誰來承受業報?因果豈不是失壞了嗎?”
不相信因果的有幾種人,一是學過宗派的有些外道徒,通過理論駁斥因果存在;二是沒有學過宗派的有些世間人,因爲受過不同的教育,認爲這輩子完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即生中得過且過,活一天算一天,根本不怕造殺生、偷盜等惡業。這兩種人都屬于斷見派。麥彭仁波切說過,雖然同屬外道,但斷見派不如常見派好,因爲常見派承認“我”是存在的,來世也存在,解脫也存在,所以行爲上有一定約束;而順世外道(現世美)等斷見派認爲人死後靈魂消于虛空,“不許後世,無惡不作”,這是最可怕、最低劣、最危險的見解。大家千萬不要持這種見解,即使有一些懷疑,也應該加入佛教團體用佛教的智慧去辨析,我們小小的智慧根本無法超越佛菩薩的深廣智慧,所以務必要注意!
本頌只提到了對方觀點:“我”應該存在,否則因果怎麼合理?這種想法,可能在座的道友也有。以前一個小和尚講考時說:“我們學習《中論》後,這個也破了,那個也破了,一切都沒有了,怎麼辦哪?”確實,很多人可能有這個懷疑,修習空性法門,不注意就會墮入斷見。
下面從叁個方面進行回答。
子二(作答)分叁:一、相同辯論;二、遮破辯答;叁、遣除違教。
醜一、相同辯論:
作者受者異,報時作者亡。
汝我若共許,诤此有何義?
中觀宗以同等理破斥:作者和受者是異體的,受果報時作者已滅,這個道理你們也承許。既然是你我兩宗共許的觀點,爭論它又有什麼意義呢?
外道和有實宗都承認,造業者和受報者並非一體。當然佛教肯定承認,但外道承不承認呢?個別外道親自承認,個別外道不得不承認。因爲造業者殺生、偷盜、造五無間罪,來世定會在地獄甚至無間地獄感受果報,如果說人間的蘊聚和地獄裏的蘊聚是一體,那在人間造惡業時也應同時感受地獄果報,或者在感受地獄果報時,同時也應在人間造業,有很多諸如此類的過失。
即便是世間人,也不會把作者和受者認爲一體。比如一個中國人30歲時殺了人,之後逃到美國避難,國籍也變成美國人,10年後他的罪行被發現,被關在監獄裏。表面上看他前後是一個人,但若詳加觀察,這兩個人並非一體。如果認爲是一體,40歲被判刑的人就變成30歲了,而且正在殺人,因爲是一體之故。
當然,不嚴格的話,也可以把前後二人當作一體,就像人們普遍認爲的,“我20歲時跨過一條河,40歲時也跨過這條河,”名言中可以這樣說。但若嚴格分析,起初的作者與最終的受者絕對不是一體的。
佛教中也認爲作者和受者不相同,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想知道前世造了什麼業,看看今生的感受就可以;若想知道後世會如何,看看今生的行爲就可以,可見,前世的作者與後世的受者是分開的。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也說:“衆生壽命不可得,于此界沒他世生,所作之業無失壞,黑白業報亦不亡。”衆生的壽命不實有,在這個世界死後,又于其他世界投生,于此過程中雖然改頭換面,但“衆生之諸業,千劫不毀滅”,所造的善惡業過了千百萬劫也不會失壞。
業因果雖然不是常有,但它就像影子一樣,永遠跟著自己。盡管眼睛看不到、身體接觸不了,然而無論你造善造惡,果報都會成熟在自己身上,毫厘不爽。《涅槃經》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因此,大家一定要行善斷惡。這不僅僅是佛教的要求,世間聖賢也是如此,荀子提倡“積善成德”,孔子在《論語》中提倡“天道酬勤”,都是勸導世人勤積善業,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但播種時的五蘊與收獲時的五蘊,千萬不能承許爲一體。這個問題,我們佛教有能力、有智慧遣除過失,建立合理觀點,而外道及有實宗卻無法做到這一點,他們只要承認“我”存在,就無法安立真實的因果。
大家未經觀察時,認爲“我”是實有也情有可原,但現在學了這部論典之後,若仍然固執己見,理論上肯定說不過去。你們也不妨想一想:既然造業的我和受報的我不是一體,“我”怎麼會是實有的呢?
下面辨析爲何外道不能遣除這個過失,而佛教卻可以遣除。
醜二、遮破辯答:
因時見有果,此見不可能。
對方認爲:“現世現報的順現法受業,即生中造業,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業者和受報者可以是一體的。”
破曰:雖然是有現世現報,比如在殊勝對境(如僧衆)前以強烈的意樂作供養,未死之前即可感受這個果報,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體。不然,你在造業的時候,就應該感受果報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因時即有果,那父親和兒子可以同時出生,種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時現前,這樣一來,因果規律就被打破了。
現在很多人認爲,今生造了善業,馬上就應該現前果報。這是不可能的事,因與果之間有時需要很長時間。打個比方說,有些人年輕時殺人,五六十年以後才被發現、判刑,而有些人剛殺了人,馬上就被抓住了。果報成熟的時間有長有短,業果也是如此,有些人今生造了業,今生就能受報,而有些人要再過千百萬年以後,果報才可以現前。《親友書》雲:“有者所造諸罪業,縱未即時如刀砍。”造了罪業以後,並不是像被刀割馬上出血一樣立即感受果報,但死亡臨頭的時候,痛苦必定絲毫不爽地現前。
然而,現在有些居士不明白這個道理,遇到不順就讓別人給他念經,第二天沒什麼感覺,趕緊打電話:“你給我念了沒有?我怎麼還沒好啊?你是不是昨天沒有念哪?”其實念經又不是吃止痛片,吃止痛片還要過一段時間才有效,所以對因果奧秘一無所知的人,有時候說話特別可笑。當然,跟不信因果的人相比,這種人還算是不錯了,至少不會對善惡之報根本不在乎。但若不明白道理的話,很容易産生邪見、惡見,甚至行爲上做一些不如法之事。
總之,對外教來講,沒有能力樹立自己的觀點,前面所講的過失依然存在。而我們不但沒有這種過失,還可以建立非常如理的見解。
醜叁、遣除違教:
依一相續故,佛說作者受。
對方辯駁道:“佛在《百業經》中說:“諸比丘,衆生所作之業,不會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風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蘊、界、處上。”很多佛經中都講了造業者感受果報的道理,如果說“我”不存在,怎麼會自作自受呢?因此,你們聲稱“我”不存在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言。”
(現在也有些人明明不懂佛教,卻喜歡用釋迦牟尼佛的教言來駁斥別人。我聽到有些人的辯論特別可笑,他連基本的辯論方法都不懂,就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說:“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講的,出家人不應該這樣做,因爲什麼什麼……”自認爲明白一點道理,就有資格指點江山,其實佛法廣大如海,不懂裝懂只能顯露自己的無知。)
對方還是很有智慧的,若是一些小小的邪見,寂天菩薩也不值得駁斥。破曰:不會相違。中觀宗在觀察勝義時俱生我和遍計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兒子沒有差別,但在未經觀察的名言中、于衆生的迷亂面前,業報應該存在于同一相續。比如我在人間布施,後于天界享受妙樂,人與天人就是一個相續。
我們從小到老乃至死亡,身體可以說是一個相續;從被無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間,雖然在六道中流轉無數,但心也是一個相續,就像念珠一樣不斷。這樣的相續可假立爲“我”,在名言中作爲因果的所依,因此,勝義中沒有因果並不等于名言中也沒有。《中論》以“不生”抉擇因果空性,間接宣說了因果不滅,如雲:“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雖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實際上本體不成立,因爲它沒産生過。《入中論》以“不滅”說明了因果不壞,論雲:“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業並不是自性滅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識宗所許的阿賴耶,也可以成立業因果。這兩頌一個是自性不滅,一個是自性不生,雖然角度不同,但實際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說因果在勝義中不生不滅,但在名言中依靠一個相續可以成立。
在座的人,不管是初學者也好,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也好,對這些問題一定要牢牢掌握。現在有些人聽…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