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我。

  鼻涕不是我。人哭的時候,通過鼻淚管,鼻涕和眼淚全從鼻子出來,如果鼻涕就是我,鼻涕流完了,我執就沒有了,但也不是這樣的。

  膿、黃水不是我。按照藏醫的說法,膿是腐壞的血液,黃水是關節或皮肉之間血液的沈澱物,這些也不是我。

  脂肪、汗不是我。如果脂肪、汗是我,那胖人的我執就特別大,瘦人一點我執也沒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有時候胖人的我執比較少,反而瘦人的我執比較大,這種情況也有。

  肺、肝不是我。現在醫學比較發達,有些病人移植肝髒、切除肺葉,我執也不會減少一塊。而且,肺葉是左二右叁,執著衆多的我也不合理。

  其他內髒不是我。胃、大腸、小腸等五髒六腑也不是我。

  不淨物不是我。大便、小便這些,誰也不會執著爲我吧?

  肉不是我。不管是肥肉、瘦肉,統統都不是我。

  皮膚不是我。現在有些年輕人認爲皮膚是“我”,對解脫不關心,對利益衆生也不關心,整天關心自己的皮膚,但這些絕對不是我。

  地、水、火、風、空、識共六界,從頭發不是我一直到皮膚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堅硬的性質,屬于地大,其中的膿等液體屬于水大,以上抉擇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實,呼吸的風大、身體熱量的火大、百竅的空大(耳朵、鼻子、嘴巴裏的虛空)、眼耳鼻舌身識意六識的識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而且五蘊不是我,四大結合也不是我。前面講過離婆多尊者的公案,他的四肢換成屍體的四肢,但依舊行動如常,他問佛是什麼道理,佛對他說:“四大是虛僞的,五蘊不是我,真實的我並不存在。”聽了這番道理,離婆多豁然大悟,頓證阿羅漢果。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也講了幾個比喻,說明我非實有、只是聚合。第一個是:以前有個屠夫,他把牛殺了分成多塊後,坐在街上賣肉,這時候他並沒有賣“牛”的念頭,只有賣“肉”的念頭。另一個比喻是:一個口袋裏裝滿了芝麻、青稞、麥子等谷物,打開的時候,不會有一袋子的念頭,而會有衆多谷物的念頭。同樣,沒有按六界觀察時,人人都執著有一個我,一旦詳細剖析之後,就像把肉切成一塊一塊後,“牛”的想法沒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樣,對“我”的執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頭發、內髒等,這時貪嗔癡等煩惱便不會産生。

  通過這種方式分析人無我,確實有很大的利益。當然,在中觀竅訣中,抉擇人無我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佛經中有通過四相推理來抉擇,如雲:“色非爲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無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沒有色法,通過這四相抉擇人無我。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依六界來觀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風虛空,非識非一切,此外士爲何?”所謂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風、虛空、意識,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這樣一來,我到底在哪裏呢?

  (這些抉擇方式,你們學習時不要落在文字上,而應該融入相續中,如此對自己才是有利的。我自己就有這種體會,大概在1991年,我給很少的人講過《善解密意疏》,當時自己學得比較深入,現在印象還比較深,什麼話在哪一頁、哪一行,不用翻書也很清楚,不要說這一輩子,也許來世仍能記得住。但如果淺表地學一下、背一下,雖然會說七相推理、四相推理,但並沒有産生定解,只是一種表面上的聞思,一會兒就消失了,沒有很大意義。)

  還有一種觀察方式,前年學習《中論》時,《燃可燃品》、《本住品》、《觀我法品》裏面有,龍猛菩薩宣講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礎上,月稱論師于《入中論》中又加上積聚和形狀兩種,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針對外道,七相推理是針對佛教有實宗,包括自續派的個別論師。《入中論》雲:“如車不許異支分,亦非不異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積聚複非形。”以車爲喻,車與車的支分不是一體,不是他體,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爲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狀和積聚,以此而抉擇我與蘊不是一體,不是他體,不是人具足蘊,不是人依靠蘊、蘊依靠人,形狀和積聚也不是人,因此實有的我不存在。這樣的觀察方法,文字上先要理解了,理解以後,再慢慢通達其中意義。

  此外,麥彭仁波切還用比喻說明了抉擇人無我的幾個過程:如同在黃昏時,將花繩誤執爲毒蛇,産生極大恐懼感;後來聽人說這不是毒蛇,而是繩子,雖然會放心一些,但恐懼感仍無法消失;只有自己拿電筒看了一下,然後親手摸一下,證明確是繩子而不是毒蛇,恐懼感才會消失。修持人無我的過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們將五蘊妄執爲我,産生種種痛苦;然後通過聞思,雖知五蘊非我,但因爲沒有深入,所以無法引生定解;只有通過反複觀察思維,最終才會發現我不可得。

  這樣的無我境界,大家一定要真正修行,否則就會像曲恰堪布所說:“現在講人我不存在、法我不存在、一切都遠離戲論,好像每個人都懂了,可是等一會兒下課,你的鞋子被人偷了,這時“我”就馬上産生了。”因此,了解與修行有一定的距離,理論上雖了解我不存在,但由于無始以來的串習根深蒂固,無法一下子徹底根除,故一定要以強有力的對治方法長期修行,這樣才有可能開悟。

  世間上的名人、智者、文學家,盡管一個個很了不起,但由于我執沒有消除,所作所爲看起來非常可憐。當然,佛教徒的我執,其實也不容易消除,在龍猛菩薩時代,犢子部的小乘行人甚至認爲我是存在的,一切法相也存在,所以龍猛菩薩在《中論》中雲:“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認爲我存在的人,根本沒有品嘗到佛法美味。阿底峽尊者也說:“一個人修行好不好?就是看他的我執能不能減少,煩惱能不能減少?”倘若煩惱、我執絲毫未減,口頭上說自己開悟了,意義也不是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長期串習這樣的殊勝佛法。只聽了一兩堂課,就認爲我執像剃頭一樣剃掉了,或者無緣無故消失了,這是不可能的。消除我執一定要靠修行,一定要通過具加持力的般若空性來觀察。我個人而言,也許是有點善根吧,看一些抉擇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法本,會生起極大歡喜心,世間小說、打仗的書,雖然有時候好奇翻一下,但裏面的內容沒有什麼價值,就扔在一邊。空性法門真的有甚深味道,然而一般人都不願意品嘗。

  通達人無我的道理,我們可以用各種推理:要麼用五相推理,要麼用四相推理,要麼用七相推理,要麼對士夫與六界進行觀察,要麼用《入行論》的觀察方法,在身體上找“我”在哪裏。我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想到我不存在,上學的時候,整天爲了我的鉛筆、我的文具盒而吵架;成家立業之後,爲了我的股票、我的車子、我的工資而奮鬥;老態龍鍾的時候,也是爲了我的藥、我的健康而努力。電視上一些男女也經常問對方:“你心裏到底有沒有我?”心本來是無形法,我也根本不存在,就像問石女兒頭上有沒有兔角一樣,非常可笑。但現在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動不動就喜歡問:“你心裏有沒有我的位置?有沒有我的形狀?有沒有我的顔色?有沒有我的地位……”一旦用無我的智慧寶劍來剖析,這種痛苦真的是自尋煩惱。

  現在很多人在無我空性上沒有打好基礎,外面的形象再精彩,有時候不一定演得成功。我們應該扮好人生的角色,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教,假如只停留在表面上,那沒有多大意義。假如你對我執有所了解,別人誹謗也可以、贊歎也可以,修行成功也可以、不成功也可以,怎麼樣都無所謂,但若我執一點都沒減少,縱然人人說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大成就者,意義也不是很大。

  大家值遇具殊勝加持的傳承上師們的教言如意寶,千萬千萬不要放棄,應當始終愛惜,這樣的話,自己的人身才有大義,最後也有機會弘揚殊勝的教法,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