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我。
鼻涕不是我。人哭的时候,通过鼻泪管,鼻涕和眼泪全从鼻子出来,如果鼻涕就是我,鼻涕流完了,我执就没有了,但也不是这样的。
脓、黄水不是我。按照藏医的说法,脓是腐坏的血液,黄水是关节或皮肉之间血液的沉淀物,这些也不是我。
脂肪、汗不是我。如果脂肪、汗是我,那胖人的我执就特别大,瘦人一点我执也没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时候胖人的我执比较少,反而瘦人的我执比较大,这种情况也有。
肺、肝不是我。现在医学比较发达,有些病人移植肝脏、切除肺叶,我执也不会减少一块。而且,肺叶是左二右三,执著众多的我也不合理。
其他内脏不是我。胃、大肠、小肠等五脏六腑也不是我。
不净物不是我。大便、小便这些,谁也不会执著为我吧?
肉不是我。不管是肥肉、瘦肉,统统都不是我。
皮肤不是我。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皮肤是“我”,对解脱不关心,对利益众生也不关心,整天关心自己的皮肤,但这些绝对不是我。
地、水、火、风、空、识共六界,从头发不是我一直到皮肤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坚硬的性质,属于地大,其中的脓等液体属于水大,以上抉择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实,呼吸的风大、身体热量的火大、百窍的空大(耳朵、鼻子、嘴巴里的虚空)、眼耳鼻舌身识意六识的识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而且五蕴不是我,四大结合也不是我。前面讲过离婆多尊者的公案,他的四肢换成尸体的四肢,但依旧行动如常,他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四大是虚伪的,五蕴不是我,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听了这番道理,离婆多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也讲了几个比喻,说明我非实有、只是聚合。第一个是:以前有个屠夫,他把牛杀了分成多块后,坐在街上卖肉,这时候他并没有卖“牛”的念头,只有卖“肉”的念头。另一个比喻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芝麻、青稞、麦子等谷物,打开的时候,不会有一袋子的念头,而会有众多谷物的念头。同样,没有按六界观察时,人人都执著有一个我,一旦详细剖析之后,就像把肉切成一块一块后,“牛”的想法没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样,对“我”的执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头发、内脏等,这时贪嗔痴等烦恼便不会产生。
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人无我,确实有很大的利益。当然,在中观窍诀中,抉择人无我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
(这些抉择方式,你们学习时不要落在文字上,而应该融入相续中,如此对自己才是有利的。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大概在1991年,我给很少的人讲过《善解密意疏》,当时自己学得比较深入,现在印象还比较深,什么话在哪一页、哪一行,不用翻书也很清楚,不要说这一辈子,也许来世仍能记得住。但如果浅表地学一下、背一下,虽然会说七相推理、四相推理,但并没有产生定解,只是一种表面上的闻思,一会儿就消失了,没有很大意义。)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前年学习《中论》时,《燃可燃品》、《本住品》、《观我法品》里面有,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这样的观察方法,文字上先要理解了,理解以后,再慢慢通达其中意义。
此外,麦彭仁波切还用比喻说明了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如同在黄昏时,将花绳误执为毒蛇,产生极大恐惧感;后来听人说这不是毒蛇,而是绳子,虽然会放心一些,但恐惧感仍无法消失;只有自己拿电筒看了一下,然后亲手摸一下,证明确是绳子而不是毒蛇,恐惧感才会消失。修持人无我的过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们将五蕴妄执为我,产生种种痛苦;然后通过闻思,虽知五蕴非我,但因为没有深入,所以无法引生定解;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思维,最终才会发现我不可得。
这样的无我境界,大家一定要真正修行,否则就会像曲恰堪布所说:“现在讲人我不存在、法我不存在、一切都远离戏论,好像每个人都懂了,可是等一会儿下课,你的鞋子被人偷了,这时“我”就马上产生了。”因此,了解与修行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虽了解我不存在,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彻底根除,故一定要以强有力的对治方法长期修行,这样才有可能开悟。
世间上的名人、智者、文学家,尽管一个个很了不起,但由于我执没有消除,所作所为看起来非常可怜。当然,佛教徒的我执,其实也不容易消除,在龙猛菩萨时代,犊子部的小乘行人甚至认为我是存在的,一切法相也存在,所以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认为我存在的人,根本没有品尝到佛法美味。阿底峡尊者也说:“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是看他的我执能不能减少,烦恼能不能减少?”倘若烦恼、我执丝毫未减,口头上说自己开悟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长期串习这样的殊胜佛法。只听了一两堂课,就认为我执像剃头一样剃掉了,或者无缘无故消失了,这是不可能的。消除我执一定要靠修行,一定要通过具加持力的般若空性来观察。我个人而言,也许是有点善根吧,看一些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法本,会生起极大欢喜心,世间小说、打仗的书,虽然有时候好奇翻一下,但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就扔在一边。空性法门真的有甚深味道,然而一般人都不愿意品尝。
通达人无我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各种推理:要么用五相推理,要么用四相推理,要么用七相推理,要么对士夫与六界进行观察,要么用《入行论》的观察方法,在身体上找“我”在哪里。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想到我不存在,上学的时候,整天为了我的铅笔、我的文具盒而吵架;成家立业之后,为了我的股票、我的车子、我的工资而奋斗;老态龙钟的时候,也是为了我的药、我的健康而努力。电视上一些男女也经常问对方:“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心本来是无形法,我也根本不存在,就像问石女儿头上有没有兔角一样,非常可笑。但现在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动不动就喜欢问:“你心里有没有我的位置?有没有我的形状?有没有我的颜色?有没有我的地位……”一旦用无我的智慧宝剑来剖析,这种痛苦真的是自寻烦恼。
现在很多人在无我空性上没有打好基础,外面的形象再精彩,有时候不一定演得成功。我们应该扮好人生的角色,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教,假如只停留在表面上,那没有多大意义。假如你对我执有所了解,别人诽谤也可以、赞叹也可以,修行成功也可以、不成功也可以,怎么样都无所谓,但若我执一点都没减少,纵然人人说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大成就者,意义也不是很大。
大家值遇具殊胜加持的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如意宝,千万千万不要放弃,应当始终爱惜,这样的话,自己的人身才有大义,最后也有机会弘扬殊胜的教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