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智慧品》的人无我。

  昨天通过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抉择了人我不存在,这个窍诀非常殊胜,大家一定要长期记在心里。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修人无我时,先要通过因明和中观的推理再三观察“我”到底存不存在,最终知道“我”确实不存在,这并不是别人说的,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然后在这种境界中,有时候观察、有时候安住,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达到不需观察而一直安住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式非常可靠,不然,你刚开始就修空性的话,有一点危险性。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依靠智慧而引生定解,以后很容易产生常有的邪见,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依靠推理抉择人我不存在,并对此生起真实无伪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上乞丐,每个人都觉得我存在,但真正去观察时,实际上这是一种妄想执著。在抉择人无我的过程中,其他教派还有一种方法: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或是他体,这种窍诀也极其殊胜。首先观察“我”与身、心是否一体:如果“我”与身体一体,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体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是皮肤、骨头,还是肌肉?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身体割掉一块,是不是我执就不全了?身体不动的话,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动念?经过观察,这无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与心一体,则应该也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体,这样一来,就有六个我了,与众生执著一个我的习惯相违。而且,若与心识一体,六识不全,我执也就不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色法的盲人,我执仍旧完整无缺,因此我与心一体不合理。那么,“我”与身、心是不是他体呢?绝对不可能。因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没有身体和心,怎样观察也找不到所谓的我。

  因此,所谓的“我”,诚如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的教言中所言,只是众生对五蕴 的总体执著,就像把车轮、车厢、零件等聚合起来取名为车,但实际上不管大车还是小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去寻找,车的实体绝对找不到,同样,众生所执著的“我”也是如此,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念。然而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认识不到这一点,假如有善知识的引导,对空性有所认识,就会明白“我”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政府以高压政策强迫你承认,也不是用狡诈的行为来欺骗你承认,而是一种事实的真相。

  对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信心,不管是安住修、观察修,平时要经常串习以根除我执。第一世敦珠法王说:“我执是让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罪魁祸首,不根除它的话,即使跟别人说成百上千个“我不存在”、“你不存在”,嘴皮都磨光了,也没有丝毫意义。”因此,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减少我执,即名言中减少自私自利的心,胜义中通达我的本体不存在。若能做到这一点,对四法印中的无我就会有所了解,一旦对无我有些许证悟,便可烧焦流转轮回的种子,而且也能深深体会到:“三界一切芸芸众生,没有通达无我,非常可怜,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我们若能通达无我,就会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念头和自己的空间,胜义中在无我境界中安住,名言中时刻都在利益众生,这种生活是最有价值的。

  在这一品,昨天破的是俱生我执,今天要破遍计我执。这两种我执的差别,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俱生我执,是凡夫异生甚至飞禽走兽等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 。遍计我执,即了知、学修外道宗派后,生起一种名言中也不存在的异常我执 。”学习外道的有情不仅有俱生我执,而且也有遍计我执,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形容的,他们“在俱生铁镣上,钉上各式各样遍计所执法的钉子”,自己把自己锁得更紧,永无解脱的机会。

  当然,很多道友在学佛以前,没有学过其他宗派,脑海里只有一个俱生我执,遍计我执 还没来得及附上,这样学佛比较容易。假如遍计我执非常严重,想舍弃是很困难的。国外有些人说,现在汉地的人最适合接受佛教,因为他们以前信仰唯物主义,现在基本上也没有特别提倡,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以佛教智慧来填充,很有可能加入别的宗教。因为一个人活着需要信仰,否则生活会没有意义,在他们精神空白时,最好能灌输佛教的理念,以免被其他遍计乘虚而入。

  壬二(别破所许之我)分二: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我。

  癸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二:一、宣说遮破;二、破遣过之答复。

  首先介绍一下数论外道:

  数论外道由古印度的淡黄仙人所创,麦彭仁波切说:“这一派的宗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

  在一切外道中,数论外道与胜论外道是比较重要的宗派。《入中论》云:“外计受者常法我,无德无作非作者,依彼少分差别义,诸外道类成多派。”执著常我恒时不变,没有作用,也不是作者,以此而形成了胜论外道、数论外道为主的外道诸宗。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如意宝藏论》中也讲了很多外道观点,归纳而言就是常见和断见两派。现在世界上据说有2800多个宗派,除了佛教以外,我们对其他宗派的观点一定要观察。

  或许有人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这不是徒增分别念吗?”其实不会有这种过患。华智仁波切说过:“不但是外道的相续中具有遍计种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均具此遍计种子。”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也说:“遍计我执的习气是见断 ,俱生我执的种子是修断 。”(这些术语,没学过《现观庄严论》、《俱舍论》的人不一定懂:“什么叫见断,什么叫修断?见断是不是见解断了?修断是不是修行断了?”但我也没办法,如果每次都要一个一个解释,很累的,我还是把你们当成佛教大学生的水平来讲吧。)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观点,没有以教证和理证驳斥它,虽然你现在没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时候头脑很简单,遇到一些外道邪师,很可能觉得言之有理,然后就随之而去。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产生这种邪见,但凡夫人相续中藏有恶劣习气,一旦因缘成熟,有可能去随学外道,所以务必要通达他们的观点并学会遮破。”

  此处首先要破的,是数论外道。他们的观点,讲《中观庄严论释》、《澄清宝珠论》等时也介绍过,这里不广说,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数论外道认为所知万法归属于二十五谛当中,其中自性、神我、大、慢等是主要的法,从中产生色、声、香、味、触五唯(五境),地、水、火、风、空五大,以及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口、手、足、肛门、私处五作业根,再有驾驭一切的意根。他们承许自性、神我为常有,所谓的“我”就是神我。外道中有一部分认为我是物质,有一部分认为我是意识,数论外道认为是意识(神我)。

  下面开始破斥这种遍计我执:

  子一、宣说遮破: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

  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无识若能知,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无境则无知。

  中观师破曰:按汝宗所许,识是常有的神我,缘取声音的耳识常恒不变,那么不管是白天、晚上,抑或睡觉、听课、吃饭,一切时处、一切威仪中都应该听到声音了。因为所谓的常有,是永远不变的本体,如果今天变成这个,明天又变成那个,就是无常而非常有了。

  对方解释说:“虽然耳识是常有,但存在外境的声音时,才能听到声音;不存在外境的声音时,也就听不到声音,因为声境不存在的缘故,所以耳识无法恒时闻声。”

  中观宗回辩:倘若没有所了知的声境,你们所谓的耳识依何而成立?只有看见蓝布,才能安立缘取蓝布的眼识,只有听到动听的歌声,才能安立缘取歌声的耳识,如果根本没有声音,那单独的耳识怎么安立呢?绝对无法安立。如果说没有声境也存在缘取声音的耳识,那么树木、石头、花朵等也应成能了知声音的能知了。这种观点明显违背了事实,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树木是无情物,没有耳根,不可能听到歌声。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知对境不存在,缘取它的识就无有。

  也许有人认为:“外境虽不存在,但就像唯识宗所许,识是应该存在的。”这种想法不正确。识是观待对境而安立的,如果没有对境,识从何而来呢?其实这种分析方法很简单,数论外道只要承许意识是常有,就会导致要么永远听到声音、要么永远听不到声音的过失,如果对声音有时听到、有时听不到,这样的识绝非常有。关于这个问题,《释量论广疏》中有较广的分析。

  总之,人我与法是互相观待的,一者没有,另一者也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意思是,依靠法而了知人我存在,依靠人我而了知法存在,离开了法不能安立人我,离开了人我不能安立法。

  比如说,剖析我的一根头发(法),如果你认为“这是我的头发”,就会产生我所的执著(人),但若没有我所执的头发,观待它的我也不存在。倘若你把头发分成极小的微尘,这时候不叫头发,而叫发尘,再把发尘析为空性,此时找不到对境(法),则观待它的有境(人)无从安立。这样的道理,大家平时应该观察观察。

  子二(破遣过之答复)分二:一、作答;二、破彼。

  丑一、作答:

  若谓彼知色。

  对方回答:“没有声音的时候,执著声音的心识还是存在。因为它是常有的,声音不在近前,它可去认知色法,闻声与见色两个识其实是一体。就像一个人先提水,再生火,虽然做的是两件事情,但人的本体却是一个。”

  这是把相续执为一体的迷乱执著,认为昨天的河流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柱子是今天的柱子,…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