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表面上看来相续相同,但实际上昨天的事物刹那变化,今天一点一滴也没有了。但是外道不懂这一点,他们认为神我一会儿执著这个、一会儿执著那个完全可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驳斥。

  丑二(破彼)分三:一、以前一太过存在之推理而破;二、以行相相违之推理而破;三、以相互不缘之推理而破。

  寅一、以前一太过存在之推理而破:

  彼时何不闻?若谓声不近,

  则知识亦无。

  破曰:既然闻声之识是常有的,那它在认知色法时,为什么听不到声音呢?一会儿缘取声音,一会儿缘取色法,这种识岂不是成了无常吗?

  这种观察方式,学过因明的人应该比较清楚。若能通达了这一点,那平时执著“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一体”的邪念,马上可以推翻。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老,希望永远年轻,但岁月的流逝谁能阻挡?科学再发达,你的化妆品再好,也是无法阻挡无常规律。所以在驳斥外道的同时,我们亦可反省自己很多不如法的邪念和邪行。

  数论外道回答:“当时听不到声音是有原因的,因为声音不在附近之故。但识本身仍然存在,所以在出现色法时,它可以当即去缘取。”

  破曰:如果声音不在附近,则耳识也无法存在,因为二者互相观待,没有对境就不可能产生识。再说,你们承许神我遍于一切法,色声香味触五唯无处不在,又怎么会有近与不近的差别呢?

  这些道理一定要通达,通达之后才不会对外道有信心。假如你对外道信心特别大,相续中没有断除它的种子,来世很可能无法解脱。隋朝有一位慧全法师,他在当时很出名,弟子有五百之多,其中有个弟子性格粗暴,与人不和睦,所以慧全平时不重视他,没想到他已证得三果。一日,慧全生了重病,闭门静养,此弟子以神通走到床前问候,伤心地说:“师命终之后,不能直接解脱,还要转生婆罗门家。”慧全问:“我一生出家、坐禅修行,怎么会转生外道?”弟子答言:“信道不笃,未弃外学,虽有福业,不得超脱。”也就是说,他对佛教的信心不深,没有放弃外道理念,虽然出家积了一些福德,却不能以此超脱轮回,反而堕入外道行列中去。

  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外道的书,当然你若想了解它、驳斥它,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也是开许的,可如果你觉得那种观点很不错,比对佛教还有信心,那你有点完蛋了。有些出家人和在家人听到无我空性没有大的信心,而对战争、爱情等乱七八糟的小说,觉得比佛说还珍贵,这种人是毁坏善根者,应该好好反省。我们学佛的是为了了脱生死、利益众生,除此以外,不要依靠其他行为而堕入恶趣,这一定要注意啊!

  寅二(以行相相违之推理而破)分二:一、安立推理;二、比喻不成立。

  卯一、安立推理:

  闻声自性者,云何成眼识?

  中观宗继续驳斥:何况,你们说闻声之识是常有不变,那怎么会变成缘取色法的眼识呢?因为本体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变动。

  我们佛教中所谓的识,不承认为常有,所以它一会儿变成耳识、一会儿变成眼识是可以的;或者从无分别的角度讲,如《释量论》中所说,六种无分别识可以同时出现。但按数论外道的观点,识是常有的,是不可变动的本体,怎么会由闻声之识变成执色之识呢?《释量论》云:“非由一知二,根识决定故。”在不舍眼识的情况下,同时了知声音,这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根识是决定的缘故。怎么决定呢?眼识决定是执著色法,耳识决定是听闻声音,不可能在不舍声音的同时执著色法。故外道所许的一体常法的识,既是耳识又是眼识不成立。

  此处应注意的是,同一相续中,并不是闻声之时不能见色。在因明中,承认几种无分别识可于同一时间生起,比如你在花园里口中含着糖,耳中听到鸟叫,鼻子嗅到花香,舌头品尝着甜味……但分别识在一个人相续中只有一个,若有两个分别识于一相续中同时并存,则会有一人有两个相续的过失。

  卯二、比喻不成立: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忧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外道反驳说:“闻声之识为什么不能成为眼识呢?如同一个人,观待儿子是父亲,观待父亲是儿子,而其自性不变;同样,一个识观待声音是耳识,观待色法是眼识,观待不同的对境可变成两种法,而实际上是自性一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刚才我听收音机,有个人问心理咨询医生:“我非常非常苦恼,父母天天催我,说我三十多岁了,还不能变成爸爸,有没有什么办法啊?”我当时就想,他观待父亲是儿子,但观待还没有降生的儿子,可以是爸爸。世间人就是这样,他们的有些话,我们在寂静山沟里听了以后非常好笑,但城市里的人觉得这非常有道理,可能是环境和生活不同吧。)

  破曰:比喻不成立。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这是不同观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缘起空性的规律,在世俗谛中可以观待父亲是儿子、观待儿子是父亲,但如果认为自性实有,父、子两种相违的本体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质任何时处都无法改变,父亲必定不能成为儿子,儿子也必定不能成为父亲。所以名言中的观待完全合理,而要承许这种观待自性成立,是找不到任何依据的。

  再者,你们承许的神我(识)是三德平衡状态,按汝宗所许,三德殊胜性不能现见,凡属见闻所知的对境全是虚幻,如《黑自在书》云:“三德殊胜性,非为所见道,凡成所见道,如幻极虚幻。”因此你们的神我无法见到。而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可见,假如这种现象安立为神我,那神我就是虚幻的,而非自性实有了。

  当然,破遍计我执的观察方式,印度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的论典中非常多,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论典中也不乏其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教言里更是俯仰即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潜藏的遍计种子。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务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缘。光念一声佛号,或参一个话头,或修一个静修大圆满,个别利根者也有解脱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妄想分别那么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种方式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承上师开示了五点要诀:一、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三、对一切法观清净心;四、对同行道友观悲悯心;五、对上师起恭敬心。这五种心是一切道的关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纲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出离心,小乘声缘道的基础就无法安立;没有大悲心,大乘菩萨道无法修持;没有观清净心,密宗的修法无从谈起;没有对道友的悲悯心,我们的菩萨戒及誓言无法守持;没有对上师的恭敬心,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无法融入相续。不论学显、学密,只要具足这几点关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就,因此,大家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一定不能离开这五点要诀!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