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表面上看來相續相同,但實際上昨天的事物刹那變化,今天一點一滴也沒有了。但是外道不懂這一點,他們認爲神我一會兒執著這個、一會兒執著那個完全可以。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下面從叁個方面進行駁斥。
醜二(破彼)分叁:一、以前一太過存在之推理而破;二、以行相相違之推理而破;叁、以相互不緣之推理而破。
寅一、以前一太過存在之推理而破:
彼時何不聞?若謂聲不近,
則知識亦無。
破曰:既然聞聲之識是常有的,那它在認知色法時,爲什麼聽不到聲音呢?一會兒緣取聲音,一會兒緣取色法,這種識豈不是成了無常嗎?
這種觀察方式,學過因明的人應該比較清楚。若能通達了這一點,那平時執著“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是一體”的邪念,馬上可以推翻。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老,希望永遠年輕,但歲月的流逝誰能阻擋?科學再發達,你的化妝品再好,也是無法阻擋無常規律。所以在駁斥外道的同時,我們亦可反省自己很多不如法的邪念和邪行。
數論外道回答:“當時聽不到聲音是有原因的,因爲聲音不在附近之故。但識本身仍然存在,所以在出現色法時,它可以當即去緣取。”
破曰:如果聲音不在附近,則耳識也無法存在,因爲二者互相觀待,沒有對境就不可能産生識。再說,你們承許神我遍于一切法,色聲香味觸五唯無處不在,又怎麼會有近與不近的差別呢?
這些道理一定要通達,通達之後才不會對外道有信心。假如你對外道信心特別大,相續中沒有斷除它的種子,來世很可能無法解脫。隋朝有一位慧全法師,他在當時很出名,弟子有五百之多,其中有個弟子性格粗暴,與人不和睦,所以慧全平時不重視他,沒想到他已證得叁果。一日,慧全生了重病,閉門靜養,此弟子以神通走到床前問候,傷心地說:“師命終之後,不能直接解脫,還要轉生婆羅門家。”慧全問:“我一生出家、坐禅修行,怎麼會轉生外道?”弟子答言:“信道不笃,未棄外學,雖有福業,不得超脫。”也就是說,他對佛教的信心不深,沒有放棄外道理念,雖然出家積了一些福德,卻不能以此超脫輪回,反而墮入外道行列中去。
現在有些人特別喜歡看外道的書,當然你若想了解它、駁斥它,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也是開許的,可如果你覺得那種觀點很不錯,比對佛教還有信心,那你有點完蛋了。有些出家人和在家人聽到無我空性沒有大的信心,而對戰爭、愛情等亂七八糟的小說,覺得比佛說還珍貴,這種人是毀壞善根者,應該好好反省。我們學佛的是爲了了脫生死、利益衆生,除此以外,不要依靠其他行爲而墮入惡趣,這一定要注意啊!
寅二(以行相相違之推理而破)分二:一、安立推理;二、比喻不成立。
卯一、安立推理:
聞聲自性者,雲何成眼識?
中觀宗繼續駁斥:何況,你們說聞聲之識是常有不變,那怎麼會變成緣取色法的眼識呢?因爲本體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變動。
我們佛教中所謂的識,不承認爲常有,所以它一會兒變成耳識、一會兒變成眼識是可以的;或者從無分別的角度講,如《釋量論》中所說,六種無分別識可以同時出現。但按數論外道的觀點,識是常有的,是不可變動的本體,怎麼會由聞聲之識變成執色之識呢?《釋量論》雲:“非由一知二,根識決定故。”在不舍眼識的情況下,同時了知聲音,這是絕對不可能,因爲根識是決定的緣故。怎麼決定呢?眼識決定是執著色法,耳識決定是聽聞聲音,不可能在不舍聲音的同時執著色法。故外道所許的一體常法的識,既是耳識又是眼識不成立。
此處應注意的是,同一相續中,並不是聞聲之時不能見色。在因明中,承認幾種無分別識可于同一時間生起,比如你在花園裏口中含著糖,耳中聽到鳥叫,鼻子嗅到花香,舌頭品嘗著甜味……但分別識在一個人相續中只有一個,若有兩個分別識于一相續中同時並存,則會有一人有兩個相續的過失。
卯二、比喻不成立: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實。
憂喜暗叁德,非子亦非父。
外道反駁說:“聞聲之識爲什麼不能成爲眼識呢?如同一個人,觀待兒子是父親,觀待父親是兒子,而其自性不變;同樣,一個識觀待聲音是耳識,觀待色法是眼識,觀待不同的對境可變成兩種法,而實際上是自性一體,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剛才我聽收音機,有個人問心理咨詢醫生:“我非常非常苦惱,父母天天催我,說我叁十多歲了,還不能變成爸爸,有沒有什麼辦法啊?”我當時就想,他觀待父親是兒子,但觀待還沒有降生的兒子,可以是爸爸。世間人就是這樣,他們的有些話,我們在寂靜山溝裏聽了以後非常好笑,但城市裏的人覺得這非常有道理,可能是環境和生活不同吧。)
破曰:比喻不成立。一個人既是父親又是兒子,這是不同觀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緣起空性的規律,在世俗谛中可以觀待父親是兒子、觀待兒子是父親,但如果認爲自性實有,父、子兩種相違的本體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質任何時處都無法改變,父親必定不能成爲兒子,兒子也必定不能成爲父親。所以名言中的觀待完全合理,而要承許這種觀待自性成立,是找不到任何依據的。
再者,你們承許的神我(識)是叁德平衡狀態,按汝宗所許,叁德殊勝性不能現見,凡屬見聞所知的對境全是虛幻,如《黑自在書》雲:“叁德殊勝性,非爲所見道,凡成所見道,如幻極虛幻。”因此你們的神我無法見到。而一個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可見,假如這種現象安立爲神我,那神我就是虛幻的,而非自性實有了。
當然,破遍計我執的觀察方式,印度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的論典中非常多,月稱菩薩和龍猛菩薩的論典中也不乏其數,藏傳佛教高僧大德的教言裏更是俯仰即拾,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斷除我們相續中潛藏的遍計種子。作爲一個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務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緣。光念一聲佛號,或參一個話頭,或修一個靜修大圓滿,個別利根者也有解脫的機會,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妄想分別那麼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種方式來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傳承上師開示了五點要訣:一、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二、對衆生生起大悲心;叁、對一切法觀清淨心;四、對同行道友觀悲憫心;五、對上師起恭敬心。這五種心是一切道的關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綱要。
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沒有出離心,小乘聲緣道的基礎就無法安立;沒有大悲心,大乘菩薩道無法修持;沒有觀清淨心,密宗的修法無從談起;沒有對道友的悲憫心,我們的菩薩戒及誓言無法守持;沒有對上師的恭敬心,諸佛菩薩的智慧和悲心無法融入相續。不論學顯、學密,只要具足這幾點關要,就能輕而易舉獲得成就,因此,大家在修無我空性的同時,一定不能離開這五點要訣!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