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節課

  第一百六十七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智慧品》的人無我。

  昨天通過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抉擇了人我不存在,這個竅訣非常殊勝,大家一定要長期記在心裏。按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的觀點,修人無我時,先要通過因明和中觀的推理再叁觀察“我”到底存不存在,最終知道“我”確實不存在,這並不是別人說的,自己怎麼找也找不到,然後在這種境界中,有時候觀察、有時候安住,觀察與安住輪番修持,達到不需觀察而一直安住的境界。

  這種修行方式非常可靠,不然,你剛開始就修空性的話,有一點危險性。爲什麼呢?因爲你沒有依靠智慧而引生定解,以後很容易産生常有的邪見,認爲“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先依靠推理抉擇人我不存在,並對此生起真實無僞的定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上至國家總統,下至街上乞丐,每個人都覺得我存在,但真正去觀察時,實際上這是一種妄想執著。在抉擇人無我的過程中,其他教派還有一種方法:觀察我與身、心是一體或是他體,這種竅訣也極其殊勝。首先觀察“我”與身、心是否一體:如果“我”與身體一體,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體上部分還是下部分?是皮膚、骨頭,還是肌肉?身體的哪一個部分是我?身體割掉一塊,是不是我執就不全了?身體不動的話,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動念?經過觀察,這無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與心一體,則應該也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一體,這樣一來,就有六個我了,與衆生執著一個我的習慣相違。而且,若與心識一體,六識不全,我執也就不全了,但在現實生活中,看不見色法的盲人,我執仍舊完整無缺,因此我與心一體不合理。那麼,“我”與身、心是不是他體呢?絕對不可能。因爲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沒有身體和心,怎樣觀察也找不到所謂的我。

  因此,所謂的“我”,誠如麥彭仁波切在抉擇二無我的教言中所言,只是衆生對五蘊 的總體執著,就像把車輪、車廂、零件等聚合起來取名爲車,但實際上不管大車還是小車,裏裏外外、上上下下去尋找,車的實體絕對找不到,同樣,衆生所執著的“我”也是如此,它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念。然而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沒有證悟空性之前,認識不到這一點,假如有善知識的引導,對空性有所認識,就會明白“我”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不存在,並不是政府以高壓政策強迫你承認,也不是用狡詐的行爲來欺騙你承認,而是一種事實的真相。

  對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信心,不管是安住修、觀察修,平時要經常串習以根除我執。第一世敦珠法王說:“我執是讓我們無始以來漂泊輪回的罪魁禍首,不根除它的話,即使跟別人說成百上千個“我不存在”、“你不存在”,嘴皮都磨光了,也沒有絲毫意義。”因此,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減少我執,即名言中減少自私自利的心,勝義中通達我的本體不存在。若能做到這一點,對四法印中的無我就會有所了解,一旦對無我有些許證悟,便可燒焦流轉輪回的種子,而且也能深深體會到:“叁界一切芸芸衆生,沒有通達無我,非常可憐,我一定要幫助他們!”

  我們若能通達無我,就會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樣,根本沒有自己的念頭和自己的空間,勝義中在無我境界中安住,名言中時刻都在利益衆生,這種生活是最有價值的。

  在這一品,昨天破的是俱生我執,今天要破遍計我執。這兩種我執的差別,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說:“俱生我執,是凡夫異生甚至飛禽走獸等一切衆生與生俱來的我執 。遍計我執,即了知、學修外道宗派後,生起一種名言中也不存在的異常我執 。”學習外道的有情不僅有俱生我執,而且也有遍計我執,正如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所形容的,他們“在俱生鐵鐐上,釘上各式各樣遍計所執法的釘子”,自己把自己鎖得更緊,永無解脫的機會。

  當然,很多道友在學佛以前,沒有學過其他宗派,腦海裏只有一個俱生我執,遍計我執 還沒來得及附上,這樣學佛比較容易。假如遍計我執非常嚴重,想舍棄是很困難的。國外有些人說,現在漢地的人最適合接受佛教,因爲他們以前信仰唯物主義,現在基本上也沒有特別提倡,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以佛教智慧來填充,很有可能加入別的宗教。因爲一個人活著需要信仰,否則生活會沒有意義,在他們精神空白時,最好能灌輸佛教的理念,以免被其他遍計乘虛而入。

  壬二(別破所許之我)分二:一、破數論外道所假立之我;二、破勝論外道所假立之我。

  癸一(破數論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二:一、宣說遮破;二、破遣過之答複。

  首先介紹一下數論外道:

  數論外道由古印度的淡黃仙人所創,麥彭仁波切說:“這一派的宗義與假相唯識最爲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過的宗派。而且僅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尋味的可貴之處。”

  在一切外道中,數論外道與勝論外道是比較重要的宗派。《入中論》雲:“外計受者常法我,無德無作非作者,依彼少分差別義,諸外道類成多派。”執著常我恒時不變,沒有作用,也不是作者,以此而形成了勝論外道、數論外道爲主的外道諸宗。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如意寶藏論》中也講了很多外道觀點,歸納而言就是常見和斷見兩派。現在世界上據說有2800多個宗派,除了佛教以外,我們對其他宗派的觀點一定要觀察。

  或許有人想:“我又不是學外道的,爲什麼要知道這麼多?這不是徒增分別念嗎?”其實不會有這種過患。華智仁波切說過:“不但是外道的相續中具有遍計種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衆生的相續中均具此遍計種子。”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中也說:“遍計我執的習氣是見斷 ,俱生我執的種子是修斷 。”(這些術語,沒學過《現觀莊嚴論》、《俱舍論》的人不一定懂:“什麼叫見斷,什麼叫修斷?見斷是不是見解斷了?修斷是不是修行斷了?”但我也沒辦法,如果每次都要一個一個解釋,很累的,我還是把你們當成佛教大學生的水平來講吧。)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觀點,沒有以教證和理證駁斥它,雖然你現在沒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時候頭腦很簡單,遇到一些外道邪師,很可能覺得言之有理,然後就隨之而去。麥彭仁波切也說:“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産生這種邪見,但凡夫人相續中藏有惡劣習氣,一旦因緣成熟,有可能去隨學外道,所以務必要通達他們的觀點並學會遮破。”

  此處首先要破的,是數論外道。他們的觀點,講《中觀莊嚴論釋》、《澄清寶珠論》等時也介紹過,這裏不廣說,只是簡單介紹一下:數論外道認爲所知萬法歸屬于二十五谛當中,其中自性、神我、大、慢等是主要的法,從中産生色、聲、香、味、觸五唯(五境),地、水、火、風、空五大,以及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口、手、足、肛門、私處五作業根,再有駕馭一切的意根。他們承許自性、神我爲常有,所謂的“我”就是神我。外道中有一部分認爲我是物質,有一部分認爲我是意識,數論外道認爲是意識(神我)。

  下面開始破斥這種遍計我執:

  子一、宣說遮破:

  聲識若是常,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聲,何理謂識聲?

  無識若能知,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無境則無知。

  中觀師破曰:按汝宗所許,識是常有的神我,緣取聲音的耳識常恒不變,那麼不管是白天、晚上,抑或睡覺、聽課、吃飯,一切時處、一切威儀中都應該聽到聲音了。因爲所謂的常有,是永遠不變的本體,如果今天變成這個,明天又變成那個,就是無常而非常有了。

  對方解釋說:“雖然耳識是常有,但存在外境的聲音時,才能聽到聲音;不存在外境的聲音時,也就聽不到聲音,因爲聲境不存在的緣故,所以耳識無法恒時聞聲。”

  中觀宗回辯:倘若沒有所了知的聲境,你們所謂的耳識依何而成立?只有看見藍布,才能安立緣取藍布的眼識,只有聽到動聽的歌聲,才能安立緣取歌聲的耳識,如果根本沒有聲音,那單獨的耳識怎麼安立呢?絕對無法安立。如果說沒有聲境也存在緣取聲音的耳識,那麼樹木、石頭、花朵等也應成能了知聲音的能知了。這種觀點明顯違背了事實,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樹木是無情物,沒有耳根,不可能聽到歌聲。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所知對境不存在,緣取它的識就無有。

  也許有人認爲:“外境雖不存在,但就像唯識宗所許,識是應該存在的。”這種想法不正確。識是觀待對境而安立的,如果沒有對境,識從何而來呢?其實這種分析方法很簡單,數論外道只要承許意識是常有,就會導致要麼永遠聽到聲音、要麼永遠聽不到聲音的過失,如果對聲音有時聽到、有時聽不到,這樣的識絕非常有。關于這個問題,《釋量論廣疏》中有較廣的分析。

  總之,人我與法是互相觀待的,一者沒有,另一者也不存在。龍猛菩薩在《中論》中雲:“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意思是,依靠法而了知人我存在,依靠人我而了知法存在,離開了法不能安立人我,離開了人我不能安立法。

  比如說,剖析我的一根頭發(法),如果你認爲“這是我的頭發”,就會産生我所的執著(人),但若沒有我所執的頭發,觀待它的我也不存在。倘若你把頭發分成極小的微塵,這時候不叫頭發,而叫發塵,再把發塵析爲空性,此時找不到對境(法),則觀待它的有境(人)無從安立。這樣的道理,大家平時應該觀察觀察。

  子二(破遣過之答複)分二:一、作答;二、破彼。

  醜一、作答:

  若謂彼知色。

  對方回答:“沒有聲音的時候,執著聲音的心識還是存在。因爲它是常有的,聲音不在近前,它可去認知色法,聞聲與見色兩個識其實是一體。就像一個人先提水,再生火,雖然做的是兩件事情,但人的本體卻是一個。”

  這是把相續執爲一體的迷亂執著,認爲昨天的河流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柱子是今天的柱子,…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