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是成天忙于幫助他人,定會影響個人的修行,對此您持什麼態度?

  讓世間人廣泛地了解佛教,社會慈善事業勢在必行,但從另一個角度,若是成天忙于幫助他人,定會影響個人的修行,對此您持什麼態度?

  索達吉堪布答:我自己認爲,所謂的實修實證,不一定非要在山洞裏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話,應該去做一些慈善事業。有了這些善舉,世人也會對佛教産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臺灣、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機構。

  關于慈善事業,我以前很少去想,不過這幾年也發了願,經常去一些學校,對貧困學生做點幫助。這也是學習外面一些法師的做法,我覺得這樣挺好。爲什麼呢?我們作爲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間人一點也不溝通,那在他們的眼裏,佛教就會遙不可及,所謂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頭禅而已。假如我們有錢的時候,幫助一些因貧困而辍學的學生,對他們一生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時間,我在爐霍資助了一些大學生,我對他們說:“作爲一個出家人,我的錢不會隨隨便便亂花,但在你們最困難的時候,我還是拿出來幫助你們。供養你們讀書,並不是讓你們以後找個好對象,自己過著快樂的生活。只希望你們回來以後,一方面爲我們民族文化著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衆生,哪怕一個衆生也可以。”

  當然,他們之中或許會有忘恩負義的人,但我想:當多數人憶念起佛教的慈悲時,會不會引發一點點感恩之舉呢?若能這樣的話,那我們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們利益人群的原動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僅蘊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圍的旁生身上,而應真實關照到每一個可憐衆生。

  我並不是在極力提倡“人間佛教”。如果將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間佛教,顯然深度不夠。我只想讓大家明白:利濟社會人群的慈善事業,不僅是我們內心修行的體現,也是我們修積資糧的方便和助緣。或許有人害怕社會,不敢接觸人群,所以就去獨自修行。如果你確實能安住于寂靜深山中獨修,這非常好;如果不能,爲何不以實際行動去關懷整個社會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輩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溝裏,與社會沒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會的副産品,不具任何實義了嗎?

  所以,面對複雜的社會和可憐的衆生,我們應做好兩方面的准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