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金剛經》中有句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現在許多人只重視“無住”,比較容易忽略“生心”。請您從藏傳佛教的角度給我們開示一下,無住、生心是什麼樣的關系?這個無住而生的心,又是什麼心?
索達吉堪布答:我原來講《金剛經》時也說過,“應無所住”是講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其他,即第二轉*輪的意義;“而生其心”是講空性的同時顯現不滅,如來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産生,即第叁轉*輪的意義。六祖在聽《金剛經》時,爲什麼聽到這一句便當下開悟了?原因也在這裏。
所以,這段文字特別重要,你們方便時,可以看一看我那個講記[1]。它前面抉擇了空性,後面抉擇了光明,亦即我們所說的現空雙運、明空雙運。所謂明空雙運,“明”就是心的本來面目,“空”是抉擇它時找不到一個實質,這兩者本體並不是分開的,而是無離無合、融爲一體的。只不過衆生沒有了達這種境界,而《金剛經》恰恰談到了這一點,因此,後來許多大德在讀誦時,經常念到這裏就開悟了。
你們對《金剛經》全部記不住的話,也要經常念這一句。它雖然是很簡單的語言,但卻完整诠釋了心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圓滿中也是這樣講的。這種明空無二無別的本體,不論你起分別念還是不起分別念,都不會離開,但這種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