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教的見解是否經得起科學觀察?
索達吉堪布答:其實,科學所得出來的結論,大多數是通過儀器測量,但如果過于相信這些儀器,而沒有從內心方面入手,這不一定會對人類帶來正面作用,也不一定能揭示佛教的偉大。
那麼,佛教在什麼地方展現它的偉大呢?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這兩方面確有不共的優勢。
就慈悲方面來說,佛教不僅要求對人類心存大悲,而且這種心應擴展到所有的生命。佛陀告訴我們,如同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珍惜、愛護那樣,所有的衆生也是如此,我們沒有權利剝奪他們的生命。這種慈悲的範圍,在其他任何宗教、學說中都很難發現。也許有人乍聽起來不太舒服,但你如果真正去深入研究,就會懂得它的甚深意義。
然後,智慧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體現在無有執著上。人類一切的痛苦,追根究底全部來自于內心的耽著,而佛教卻可幫我們擺脫這一切。具體來說,佛教最強調的是叁主要道: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叁是無我的智慧。所謂的“出離心”,是看到輪回萬法皆無實義,對此貪執只能招致無量痛苦,故應當從中獲得出離。而要出離的話,不能只管自己、不管衆生,其實我們任何一種痛苦都源于自私,倘若對自己沒有耽著,完全是開放性的博愛,就不會有絲毫苦惱,這便是“菩提心”。而在愛衆生的過程中,應以無有執著的心態進行攝持,這稱爲“無我的智慧”。如果能生起這叁種境界,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已經證得了明心見性;從世間角度而言,則是達到了自由灑脫的最高境界。
當然,這些不可能以儀器進行探測,唯有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才能證明。一旦你達到了這種境界,在面對科學時就會有種“一覽衆山小”的感覺。藏地著名學者根登群佩(Gendun Chophel,1903-1951)也曾講過:“佛教不管是探究事物的本源也好、道的修行也好、果的功德也好,在科學面前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會給科學打下穩固堅實的基礎。”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也說:“佛教是曆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
還有近代科學家沈家桢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爲,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由此可見,佛教的觀點與科學並不沖突。佛教所揭示的很多道理,就算以前無法從科學中完全得到印證,但到了後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最終仍可以證實它的正確性。
如今有些人對佛教排斥、蔑視,實際上這是他自己無知的表現。雖然信仰是自由的,不願意信佛教的話,就算佛陀在世也不會勉強,但你若認爲佛教的觀點不合理,那可以跟我們展開激烈的辯論。尤其在藏傳佛教中有許多辯論場所,大家通過互相探討,很多疑團可以當下解開。所以,我經常會想:漢地的高等大學最好能采納藏地的辯論模式,如果有了這樣的辯論,把許多問題開誠布公地擺在桌面上,最後很多人決定能生起非常清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