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二節課

  第一百五十二節課

  今天講第八品的最後一部分。

  庚叁(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誡之障;二、精勤對治。

  辛一、遣除教誡之障: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我們要精勤修持自他交換與自他平等,如果這種境界沒有在心裏産生,就不能稱爲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往昔那些愚昧無知的行爲,對我們希求解脫者來說已經足夠了,假如現在還不滿足,那簡直是無藥可救了。

  學了大乘教言和竅訣後應該知道,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只是誘惑我們的幻象而已,究竟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崗波巴尊者說過:“不以殷誠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卻沈湎于自利和世間八法中,這就像一個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樣,實在是自討苦吃。”無垢光尊者在《勸解脫文》中也說:“凡愚所執著的無義瑣事,全部是痛苦之因,心識被迷惑的凡夫人理應當下醒悟,希求解脫之道。”我們無始以來的所作所爲,沒有任何實義,爲得到暫時的利益,護持親友、降伏敵人,搞生意、做買賣,這些統統是愚者的行爲,假如還這樣繼續下去,將離解脫越來越遠。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發下堅定的誓言:“從此之後,一切行爲以解脫爲主。”

  上師如意寶在生前時,經常在大衆面前說:“世間道對我來講不重要,我唯一希求解脫道,有生之年以講經說法爲主。就像霍西的堪布曲恰,他從小就開始講經說法,一直到最後離開人間,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我也如是發願。”當時上師一再這樣強調,他老人家也的確是一生中爲了衆生付出一切,以講經說法來利益衆生的。

  在座不管是輔導員,還是非法師的道友,如果有能力、有機緣,一定要發願以講經說法來度過一生,因爲我們上師就是這樣發願的。然而現在有個別法師,動不動就說“我已經講經叁年了,現在應該休息了”,這可能不太符合上師的足迹。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長時間,但只要有一口氣,哪怕只有一個人聽法,我也會盡心盡力用佛法饒益他。這個誓願我以前發過,現在仍是這樣。希望你們有能力的話,也要這樣發願;如果實在沒有能力,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比如懂醫學、懂電腦,來利益衆生。有些發心人員到了一定時候,覺得已經可以了,應該休息了,或者想換另一個行業。當然,若能更加利益衆生,換一個行業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關鍵要看哪種方式對衆生的利益更大。我們發了心的人,縱然自己粉身碎骨,也應不顧一切地利益衆生,這就是前輩大德們的足迹,他們怎麼樣將自己奉獻給衆生,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學了這部論典之後,內心要有大的改變,如果有了大的改變,行爲上也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誓,從今以後不再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當然,在家居士爲了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但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不造惡業,盡心盡力地向前輩大德們的方向努力。

  若想真正放棄愚者的行爲,追循大德們的足迹,就要認真憶念本論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進品》所講的教言,龍猛菩薩在《經集論》和《學集論》中也講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若沒有以這些教言經常勉勵自己,今天是一個好人,心情好的時候想學習,但再過一段時間,不好的習氣就萌發了。龍猛菩薩在《學集論》中說:“如我所說諸善法,謂戒聞舍與忍辱,以不放逸爲根本,是名善逝最勝財。”持戒、廣聞、布施、安忍等善法,全部是以不放逸爲根本的,不放逸是佛陀最殊勝的聖財。

  然而現在的世間人,由于沒有不放逸的教言,經常做些無聊的事情,看起來很可笑。美國億萬富翁赫爾姆斯利,臨死時將1200萬美元的遺産留給一只名叫“麻煩”的小狗,而她的大部分子孫連一分都沒有得到。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她晚年孤獨,只有愛犬一直陪在她身邊。

  現在的人心變得越來越壞了,以前兒女孝順父母天經地義,可如今子女在病榻旁照顧重病的父母,卻被新聞媒體廣泛地宣揚,說他如何如何孝順,覺得是特殊事情,而兒女不孝順才是正常現象。報紙、電視上報道的貪汙,再也沒有50萬、100萬的消息了,最少也是幾千萬上億的人民幣。學生不好好學習,老師不好好教書,很多人在網吧、舞廳裏迷失了自己……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不放逸的教言尤爲重要。不放逸就是要謹慎小心,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對自己的家庭、工作都有利益,對生生世世的大業也非常重要。

  佛陀在《法句經》中說:“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屍。”不放逸的人能夠趣入解脫道,而放逸者雖然活著,由于沒有取舍的智慧,如同行屍走肉,跟死了沒有什麼差別。因此,大家在修行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憶念前面所講的教言。《法句經》專門有個《不放逸品》,希望各位稍微抽點時間看看。謹慎小心不放逸的教言,對每個修行人來講至關重要,如果離開了它,自己可能沒有控製的能力。

  我們修菩提心時,不僅要憶念不放逸的教言,還要斷除昏沈、睡眠等禅定的五種蓋(五種障礙)。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雲:“掉舉後悔與害心,昏睡貪欲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掉舉和後悔都是心外散,算爲一種障礙;害衆生的心是第二種;昏沈和睡眠都是心內收,昏沈是內收,睡眠是極其內收,心已經收完了,最後什麼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這兩個也算爲一種;對有漏欲妙的貪求;對基道果的懷疑,這五種障礙是掠奪禅定善財的盜匪。

  修行要靠自己的精進,也要斷除它的違品。現在有些道友睡眠很重,其實對治方法就是經常想起不放逸的教言。《楞嚴經》裏面也講了,阿那律剛開始時很貪睡,但後來依靠教誡斷除了睡眠,獲得了天眼通。修行人也應該控製自己的睡眠,不要睡太多了,不然人生的一半就睡過去了。假如你能活50歲,那算一下你大概要睡多少年。若從這方面來觀察,我們活在世間行持善法的時間的確不多,所以要盡量斷除這方面的障礙。

  佛陀在《華嚴經》中說:“依教而行不放逸。”上師和諸佛菩薩的教言,對我們來講很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尤其是修持菩提心時,剛才所講的貪欲、害心以及種種分別是最可怕的。《入行論大疏》中言:“分別大無明,墮入惡趣因,若住無念定,無垢如虛空。”如果貪心、嗔心、邪見等分別念不斷湧現,可能會造很多惡業,無法安住于叁摩地中,也不能真實修持大乘菩提道。如果通過各種方法對治,將自己的心收回來,原來分別妄念特別可怕,現在依靠上師的教言盡量減少了,你就可以安住于無念如虛空般明空無別的境界中了,那個時候你修什麼法,心都堪能了。

  當然,要達到如如不動的最高境界,對凡夫人來講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要整天隨著世人轉,有實義的事情根本不做,整天沈溺在迷亂的現象中。前段時間我引用過一個《出離輪回之道歌》,這是阿底峽尊者寫的,正如裏面所說:“外觀世間行,無義痛苦因,深思皆無利,當觀修自心。”若能放下萬緣獲得自在,以這種方式來觀心是最大的福報。假如沒有這個福報,也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觀觀心,不要過分地與世人交往,否則他們的言行舉止會慢慢染汙你,把你也帶入他們的深淵中去,非常可怕!

  作爲凡夫人,若沒有長期地觀心,觀一兩天、一兩次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現在世間上的許多人,覺得學佛法就像打針一樣要馬上有感覺,如果沒有這樣,就認爲法不殊勝或者上師不如法。這是完全錯誤的。學習世間的知識,尚且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深廣難測的佛法就更不用說了。不懂佛法的人剛開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是深入經藏之後,逐漸就會遣除這些疑惑的。

  辛二、精勤對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們應該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樣,不傷害任何衆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沒有精進努力,那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啊?無垢光尊者說過:“修行不能僅靠幾天的努力,需要長期的奮鬥。”有些人覺得“我現在已經修行好幾年了,給別人傳法四五年了,該休息休息了”,有些法師這樣說的時候,我就有種不同的感覺,想:“這是不是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啊?上師是有生之年都要爲衆生,而極個別法師傳了幾年的法,就不想幹了。現在退休還要55歲,發菩提心的人連一個老幹部都不如,的確有點可笑!”說實在的,大家以後不要提這種要求,也不要以“我現在老了,已經43歲了”爲借口。

  此處是說,若要永久地離開輪回苦海,一定要對修法有安忍行,不能做一點事情就滿足了,應當有堅定的精進心,《毗奈耶經》雲:“吾爲汝說解脫法,解脫依己當精進。”精進的時間也不能一拖再拖,今天身體不好、明天心情不好,每天有一大堆的理由,這是不合理的。《因緣品》中說:“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所以精進要越快越好,不要一直拖下去。

  有了精進的話,不僅僅是人,甚至旁生也有證果的機會。《龍施菩薩本起經》中說:“精進行法,心無所著……絕其壽命,得上爲天。”這句話的來源是這樣的:佛陀有次于衆菩薩前宣說佛法,當時龍施菩薩講述了自己前世的經曆——

  過去世有個道人叫般遮旬,他獨自在山裏精進地修行,因對十方衆生常懷悲憫,有條毒蛇被他感化了,時常來聽他講法。每次來的時候,它嘴裏叼著草掃地,含著水灑傳法的地方,常在道人旁邊聽經不離。道人所說的法,毒蛇能全部記住;道人所念的經,毒蛇也全部會諷誦。夏天他們就共住在一起,毒蛇一直享受法樂。

  接近冬天時,因爲山裏缺少瓜果、清水,道人不得不准備下山。毒蛇知道後特別傷心,哭著乞求他不要離開。道人說:“我作爲欲界的人,必須依靠衣食和供具來維持生活,冬天在這裏沒辦法呆下去,所以不得不入城市。”毒蛇問:“那我可不可以跟著你?”道人說:“你身爲毒蛇,如果跟著我,所有人都會嚇跑的,我化不到緣(是…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