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節課
發完心之後,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地谛聽。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
昨天已經講了,假如沒有知足少欲的心,一個人即使擁有世間上的一切也不滿足。那麼今天以旁述方式 宣講知足的功德:假如一個人對地位、財産、名聲等一無所求,他並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話也有這個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樣,科長求處長、處長求局長、局長求市長,一直貪得無厭,而是有一種滿足感,那這種人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人應該有滿足感,到一定的時候就可以了。前段時間我有一個學校的校長,本來學校的建築還需要發展,但他很有滿足感:“已經可以了,現在已經發展到最頂點了!”其實知足也是智者的行爲。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間的瑣事之後,應該隨緣而去,無有所求。漢地有副對聯曰:“事到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一直永無止境地往前跑,最終肯定會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貪是聖者的境界。你們也記得吧,學習《俱舍論釋》時講過,聖者有四種種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滿足,二是以粗粝齋飯而滿足,叁是以簡陋床榻而滿足,四是喜歡聞思修行,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聖者對住處、衣服、食物並沒有過高要求,不像現在人一樣,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檔的,住的是最豪華的。許多聖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簡單,然而他們內心至高無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樓大廈、坐高檔轎車,很多方面不斷地希求,相續中的快樂就越來越少,因此一定要學會知足少欲。
那什麼叫知足,什麼叫少欲呢?《涅槃經》雲:“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對一切沒有特別的要求,任何時候都很隨緣;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會有悔恨、痛苦。其實,凡事不計較也是一種知足少欲,如《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中說:“不計衆苦,少欲知足。”有了滿足感的話,縱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裏,內心也會歡喜無比。否則,就算住五星級賓館,吃山珍海味,家有萬貫黃金,心裏還是很痛苦。
我們對身體不要太過貪執,不要讓它有增長貪心的機會,不然快樂不會有,修行也不會成功。小乘《毗奈耶經》和有關論典中說,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過于飽脹,必須過午不食……這些都是使身體不要貪得無厭的手段。如果過于貪著所求之法,將會招致各種痛苦。佛經中有公案說,有的人貪著衣服而轉生餓鬼,有的人貪著法衣變成魔鬼,還有一個比丘貪執缽盂而轉生毒蛇。在漢地,唐朝也有個華嚴宗的和尚,表面上嚴持淨戒、廣聞博學,什麼功德都樣樣齊全,但他對財物的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時,一個小沙彌不小心將他的缽盂打碎了,他竟然氣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後轉生爲一條毒蛇,仍念念不忘對小沙彌報仇。
所以我們生前應當淡泊知足,斷除對財物、身體等的貪執,否則,臨死時那種心念會特別強。人在死的時候,千萬不能在他耳邊提他喜歡的東西,應該讓他看阿彌陀佛的像,聽一些佛號,盡量把他的分別念轉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歡轎車的人旁邊評論“什麼車是最高檔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這樣的話,對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執悅意物,厥爲真妙財。
我們不要執著悅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說,見到賞心悅目的對境時,應把它看作無有實質,猶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會産生貪著了。有些人貪心比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産品,看別人開很好的車,看別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屢屢産生“這是我的該多好啊”的念頭。這是貪心沒有對治的結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無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財産的過失,那麼最初得不到不會痛苦,得到之後不會特別執著,一旦失去了也不會傷心。一旦達到沒有什麼可貪的境界,那已經獲得了最妙的財富,即使你身無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遺教經》中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沒有貪欲的人不管在哪個地方,城市裏也好、寂靜地方也好,不會整天愁眉苦臉,心情坦然、快樂、灑脫,沒有畏懼、痛苦、擔憂,就像日月在空中運行一樣自在,臉上時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于看不破,對財物視如命根,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痛苦。
作爲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學會知足少欲。上師如意寶的《忠言心之明點》和許多聖者的教言中都有這樣的教誡:修道的過程中,對財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說完全斷掉貪執,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華經》雲:“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一個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賢菩薩廣大如海的六度萬行輕而易舉,無有任何困難。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話,縱然表面上給人講經說法,每天做各種善事,痛苦還是會接連不斷地出現。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蓮池大師說過:“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貪心、嗔心、欲望、擔憂、煩惱及生活的壓力,統統都會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說:“我們生活壓力太大了,好重喔!實在撐不起來。”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藥,即便你變成路邊的乞丐,也照樣會很快樂。有時候看路邊的乞丐特別快樂,每天到街上討一點飯,吃飽以後睡得特別香。可是有些大老板,吃完飯後一直想:“我明天怎麼跟別人說話?怎麼樣欺騙他?如何推銷這個産品?要賺多少錢……”一晚上都在盤算這些,第二天已經沒有精神了。可是老乞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來身體特別棒。開玩笑!
我們修行人千萬不要特別貪,假如整天貪名貪財,不管你是仁波切還是上師,顯現上你肯定不是聖者。以前有個老堪布講經時經常說:“作爲聖者,對有漏的財物像不淨糞一樣對待,根本不會去貪執。”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這樣,一談到錢財,表情就不同了,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山上的修行人,還是要盡量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讓你有財産也苦行,天天舍不得吃,而是說不要整天想著發財,“我一定要修黃財神,發大財以後作功德”。(其實我看到很多修黃財神而發大財的人,根本不作功德,反而不斷地造惡業。修黃財神成了他造業的因,這樣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現在有些人修房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如果你有能力,想住得稍微舒服一點,對我們欲界衆生來講應該可以。可是有的人今年修一間房子,明年修兩間房子,後年修兩層樓,以後再修叁層樓……修行境界若與房子高度成正比,那倒是很不錯,但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有時候修行會越來越退步。這一點我就有深深的體會。以前自己剛來學院時,條件很差,除了能吃飽之外,基本上什麼財物都沒有,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聞思修行上,可是如今根本做不到,所以財富對解脫有很大的障礙,到一定的時候應該知足少欲。
所謂的知足少欲,不墮兩邊很重要。如果墮入一邊,連吃的喝的也沒有,每天都要擔心“我等會兒怎麼辦啊?跑到別人家去吃有點不好意思”,這樣也不行。原來有個和尚說:“不要緊!我學院裏的朋友比較多,每天到一家做客,一個月叁十個人就可以了。”但這樣也比較麻煩。所以佛經裏說,不墮兩邊即是修行的順緣。
如今很多人爲了財富特別忙,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但如果能知足少欲,這就是世間上最殊勝的財富。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雲:“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現在美國有些大商人,有幾十億美金不滿足,還要投資,搞各種各樣的項目。其實人生無常,幾十年來霧裏雲裏,到死的那一天,這些根本沒有意義,只是一個存款數字而已。有個明星曾說:“我的錢多也好、少也好,只是在銀行裏的數字變化,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麼事。”那多可惜啊!你今天存上100萬,明天減少100萬,自己卻無法享用,對世間也不做任何善事,真的特別沒有價值。所以到一定的時候,大家應該了解財富的實質,明白修行才是一切當中最重要的。
(有人說我開始的一兩個頌詞講得特別廣,到了最後就特別略。可能我剛開始有點興奮,到後面就累了吧!)
辰二(貪執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貪不合理:
這個身體特別低劣,貪執它很不值得。如果它像如意寶或佛像一樣珍貴,那去貪執也可以,但若詳詳細細地觀察,這個身體並沒有可貪之處。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
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爲我?
有些人可能想:“雖然不應耽著受用,但貪著身體是理所當然的。世間上有這麼多人,哪有不保養身體的?天氣冷肯定要多穿衣服,想盡辦法來養好身體,這應該是需要的。”
下面就對他進行回答:事實並非如此。暫時把身體當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體、執著身體,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叁:
1、“可怖不淨身”:前面再叁地分析過,這個身體的組成物質令人見而生畏,活著的身體和死後的屍體沒什麼差別,原來是皮膚、肌肉、骨頭、內髒,死完了之後依然是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說:“見而生畏之屍體,本爲現在之身體。”
假如有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可怕,很可愛,那可愛的是哪個部分呢?你若覺得臉頰很好看,紅紅的,那把它割一塊放在盤子裏,你吃一下,或是讓你最好的朋友、對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他害不害怕?所以,身體的上上下下沒有一處是幹淨的,沒有一處是不可怕的。現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體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麼組成的,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因此在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動待他牽”:身體本是無情物,就像石塊、木頭、牛糞一樣不能動,只有靠心的力量來牽引,才能走路、說話、睡覺等。所以身體跟屍陀林裏的屍體沒…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