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政法學院的研究生,您這兩天給我們講了很多關于善的知識,我們都受益匪淺。我有一個問題:有些人做慈善,是出于沽名釣譽的動機,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幫助了很多人,得到一些善的結果。而有些人動機是善的,卻往往好心辦壞事。所以,對于善的評價標准,動機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呢?
索達吉堪布答:動機和結果比起來,善的動機更重要。佛教中也講:“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意思是說,心善的話,前途光明;心惡的話,前途黑暗。還有《功德藏》中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善惡的差別,唯以內心的動機來區分,不以外在的行爲來辨別。
現在有些人做慈善,是爲了推廣自己宗教的價值觀,或者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帶有各種動機的話,這只是形象善,心並不是善。若是心善的話,即使你做的事不是很圓滿成功,佛經中說,這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善和惡的標准,關鍵是以心來衡量。假如你的心沒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衆生,這是最好的一種善。
尤其有些人在做慈善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別人不理解。我在“國際慈善論壇”上也講過,如今慈善還沒有完善立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也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別人不信任你,覺得你可能抱有目的、有其他想法,這些都情有可原。但只要你動機是好的,純粹是想利益別人,就不要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也沒有必要瞻前顧後。
要知道,沒有慈善的話,很多孩子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若能將衆人的力量聚合起來,哪怕資助一個孩子讀書、哪怕挽救一個病人的生命,這也非常有意義。所以,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都需要一種愛的力量。對你自己來講,這也會讓生命變得非常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