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叁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如何對治叁種煩惱——嫉妒心、競爭心、傲慢心。這次的修法跟往昔有點不同,是用以毒攻毒的方式來斷除煩惱的。嫉妒心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第二個問題——修競爭心。
寅二、修競爭心:
爲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略說”中已經講過,我們對高者生嫉妒心、對平等者起競爭心、對低下者起傲慢心,依靠叁種對境産生這叁種煩惱。現在講的是競爭心。
在這個世間上,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有一些競爭心。雖然競爭有合理的競爭,也有不合理的競爭,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競爭,都是一種煩惱。你們平時也可能感受得到,有了攀比心之後,自己會覺得很難受。可若沒有懂得對治的方法,它始終都是存在的,因此一定要通過大乘修行來斷除。
這裏也講了,自己應站在別人的位置,別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原來我對平等者在才華智慧、名聲地位等方面有一種競爭心,那麼現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過來對自己修這種競爭心。在利養、能力、智慧、勢力等方面與己相等或者稍微超勝的對境面前,我們應該這樣想:“如果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衆人對他的恭敬利養奪過來,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若沒有這麼順利,縱然吵架、造謠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贏得更多的財利與恭敬。”這是很多凡夫人一再想的事情,這種想法如果詳加觀察,確實是內心中的煩惱。
包括我們學院裏面,大家在聞思、修行、辯論或守持戒律上,互相也有種競爭心:“別人那麼出色,我爲什麼不行?”但這種競爭對自他都有利,應該說比較合理。現在世間上的競爭可不是這樣,商人在商場上、領導在官場上,各式各樣的競爭層出不窮,在這些裏面經常摻雜不合法的途徑,通過搞關系、開後門,千方百計讓自己獲利。
當然,如果自己跟別人差距很大,是不會産生競爭心的。比如我是一個單位的局長,而我的同學是省委書記,那我對他沒什麼可競爭的。或者我的一個同學關在監獄裏,我也不會對他有競爭心。但如果我是局長,我同學是另一個單位的局長,那我肯定想在下次選舉當中超過他。這是世間上很正常的一種心態。
但假如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過來把原來的我作爲競爭對手,然後進行攀比,就會知道這種做法非常可笑。這種嫉妒心,也是一種悭貪心,《藥師經》中說:“悭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墜叁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爲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
這樣的競爭,古代宮廷中尤爲嚴重,漢朝趙飛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被召入宮之後,很快搞垮了皇後,自己取而代之。仗著皇帝的寵愛,她一手遮天,凡是皇帝喜歡的宮妃,她都看不慣,覺得對自己有威脅時,不擇手段地加以殘害。由于她不能生育,爲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些懷孕的宮嫔屢屢遭到厄運,曹宮、許美人等産下皇子後,她以嫉妒心製造了聳人聽聞的慘案。當時的皇上也是很可憐,沈迷于溫柔鄉中難以自拔,以至于看著自己的骨肉被害,只有流淚哀歎而已。
競爭心是一種隱藏的煩惱,倘若沒有認識它,將會帶來極大的危害。貪、嗔、癡、嫉妒、傲慢等煩惱比較粗大,很容易發覺,可是競爭心,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沒有,然而一經觀察,每個人不同程度都有這種煩惱。所以大家平時說話也好、做事也好,應當盡量如理如法,按照密宗來講,什麼都要以大圓滿的妙力智慧來攝持,按照禅宗的說法,什麼都是心的一種境界。
以前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勢力、智慧、才華,還是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比得上,但她卻郁郁寡歡,連個談心的人也沒有。于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禅師,如何才能贏得別人的歡喜。
無德禅師告訴她:“你隨時隨地與人合作時,若能多講些禅話,多聽些禅音,多做些禅事,多用些禅心,就能成爲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聽後,問道:“禅話怎麼講呢?”
無德禅師道:“就是說歡喜的語言,說真實的語言,說謙虛的語言,說利人的語言。”(有些修行人說話完全相反,盡說些不真實的語言、傲慢的語言。)
女施主又問:“禅音怎麼聽呢?”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爲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爲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爲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醜聲,你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那禅事怎麼做呢?”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又是什麼呢?”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聖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與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也是一種禅心。但達到這種境界比較難,如果經常祈禱上師,明白諸法本來清淨就是我們的心,心的本體是上師的智慧,這就是用禅心。通過這種方式來對治煩惱也非常好。)
女施主聽後,完全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最終變成了非常好的修行人。所以我們應該盡量斷除競爭心、煩惱心,用禅宗或密法的竅訣來調伏自己。
世人常說:“一個人握著拳頭生下來,最後攤開雙手而離去。”這種說法也對,人剛生下來時握著拳頭,什麼都想要,就算是個小孩子,也是抓著玩具不放。每個人來到人間希望很大,什麼都想擁有,可是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整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死時只有攤開雙手離開。(也有睜著眼睛死去的,比較可怕。我原來看見一個人,死後眼睛睜得特別大,另一個人有點害怕,就用手把他眼睛捏起來,但松開手以後,眼睛睜得更大了。所以不但是攤開雙手,而且睜開眼睛而死的,什麼都沒得到,死不瞑目。)
原來我跟個老鄉晚上火化一具屍體,當時只有我們兩個人。燒到一定程度時,因爲火特別旺盛,屍體的筋全部縮回來了,好像動起來一樣。那個人有點害怕,上去撿些樹丫丫放在屍體頭上。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屍體好像用手把它都拿下來了。他更害怕了,“沒事,你坐在這裏,我再去撿一點樹丫丫。”那個時候我很小,坐在那裏也特別害怕,就說:“我也跟你一起去撿。”(衆笑)其實按照米拉日巴的觀點,死人和活人是一樣的。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此處繼續修競爭心:我將盡力宣揚自己聞思修、講辯著及世出世間所有的功德,令美名傳揚各方,整個世間無所不知。而對他(原來的我)要想方設法壓製、隱藏,一個人也不要聽到他有點滴優點。
嫉妒心比較強的人,一講到自己,本來沒有功德,無中生有也能造出各種功德;別人本來有很多功德,但自己就是不願意承認:“這不是他的功德,其實是我的功德。”這是不合理的。阿底峽尊者說過:“發露自己之過失,不覓他人之過失;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作爲真正的修行人,應當盡量發露自己的過失、隱藏別人的過失,宣揚別人的功德、隱藏自己的功德。
可現在凡夫人恰恰相反,包括我自己也覺得特別慚愧,在說話過程中,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喜歡添枝加葉。剛才我碰到一個喇嘛,他吹得特別有勁兒,全是說“我怎麼怎麼……”,別人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我一直聽他吹了半個小時,他越吹越有精神,越吹越歡喜。
人真的是這樣,你沒有觀察時不發現,一旦觀察自己,就知道自己經常贊揚自己,有過患不願暴露出來,生怕別人知道了。這不是智者的行爲。智者會隱藏別人的過失,在諸佛菩薩、金剛道友面前發露忏悔自己的過失。可是現在很多人爲了出名,所作所爲真的特別可怕。
古人雲:“人怕出名,豬怕壯。”古人不願意出名,害怕樹大招風,遇到很多麻煩事。但社會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沒什麼功德可宣揚,但是通過媒體的炒作包裝,搖身一變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爲了出名,不知道慚愧,通過裸體、罵人等手段來提高知名度。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弊病。
其實如果真有功德,並不需要特意去宣傳。我以前也再叁說過,如果你有學問智慧、戒律清淨,不一定要去搞各種宣傳,“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遲早會有弟衆成群結隊地蜂擁而至,用不著你親自去打一些假廣告。所以我們佛教徒有些地方要值得謹慎,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一心一意地利益衆生非常關鍵。當然,如果對衆生有利益,自己有名聲也沒必要刻意隱藏,顯露出來是可以的。
這裏是說,對一般世間人而言,聽贊歎別人就怒火沖天,聽贊歎自己就沾沾自喜,這是凡夫人的習氣和毛病。但修了這種大乘佛法之後,別人贊歎你的時候,應該觀察自己到底有沒有這種功德,沒有的話,即使成千上萬個人異口同聲地贊頌,你也長不了什麼智慧。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名利,我們一定要看破,否則稍微受點誹謗,自己就特別難受,稍微受點贊歎,自己會興奮得受不了。
大家要經常聽聞佛法,這樣自然會明白很多道理。佛經雲:“以聞知諸法,以聞去罪惡。”這一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通過聞法,可以了知諸法的實相,去除相續中的罪惡,聞法真的特別重要。薩迦班智達說:“所謂的聞法,就是聽聞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佛菩薩、大德們具有加持的金剛語,通過聽聞而研習,這就是真正的聞法,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因此,大家不要盲修瞎煉,來學院後馬上就盲修瞎煉,這是很危險的。以前我一而再、再而叁地講過,現在仍是這個原則——你們要一邊聞法一邊修行。《紮嘎山法》中有個章節是“聞思修勿脫離”,通過聞思來修行,通過修行來聞思,這兩個要結合起來,諸大德也是通過這種途徑而獲得成就的。
現在的社會環境極其複雜、惡劣,所以大家一定要對高僧大德的教言經常修行。《中觀寶鬘論》裏面說:“莫愛世間語,應喜出世言。”這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我們修行人應該喜歡出世間的語言,對業因果、大德教言、佛經等…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