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叁十九節課
現在講自他相換裏面,果之差別中的攝義。
醜二、攝義: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損害自他的功過等之後,總而言之,世間所有的安樂,全部是從利他産生,世間中所有的痛苦,都是從利益自己而形成。
世間上有大大小小的快樂,比如說遇到歡喜的對境,豐衣足食、樣樣齊全、所求如願,乃至夏天有一絲涼風、冬天有一縷陽光,從微不足道的快樂至佛菩薩、聲聞緣覺的無漏快樂,肯定是有因有緣,並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那它來源于什麼呢?來源于我們在漫長的輪回中幫助過衆生、利益過衆生,從發心方面發了善心,行爲上面也真正去做過。以這樣的因緣,産生了大大小小的快樂,這就像妙藥的種子産生妙藥的莖葉花果一樣,它是一種自然規律。同樣,我們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體的痛苦、心理的創傷、情緒的不安等,也不是無緣無故産生的,而是無始以來自己對自己強烈耽著,從這樣的因緣裏面産生的,就像毒藥的種子産生的莖果全是毒藥,不可能産生妙藥一樣。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當學會正視苦樂,如果今天很快樂,身體沒什麼病,心裏很舒服,吃得也不錯,那都是從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覺得很快樂,但今天早上頭痛,假如我是個很好的修行人,就應該想:“昨天的快樂,是我曾幫助過衆生這個因緣産生的,今天頭痛牙痛、心裏不舒服,全身都有點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過衆生所導致的。”若能懂得這種因緣,那它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你們學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務必要踏實。學一個頌詞或一個教義,就要把它牢牢記在心裏。以前噶當派有個大德,他記不住《入行論》的所有偈頌,就專門記一個偈頌,一輩子修持的是這個法,給別人弘揚的也是這個法。他對其他法門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別懂,只懂一個偈頌,後來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廣大。
現在世間熙熙攘攘的衆生、來來往往的行人那麼多,如果一個人能記住哪怕一個頌詞,自己行持,給別人也宣講,這樣的話,功德非常大。當然,記住《入行論》所有的頌詞,對其內容通達無障,並且《入行論》不離開你身體,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華智仁波切的傳記中說,有個弟子想見華智仁波切,但被華智仁波切拒絕了。侍者問他爲什麼不見,他說:“我又沒有特殊的境界,也沒什麼好看的,見了有什麼用呢?”侍者有點懷疑說:“您真的沒有任何境界?”華智仁波切笑笑,“不過也有一點。”“是什麼?”“《入行論》從來沒離開過我身體,這就是我的境界。”
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離開《入行論》,經常以這裏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應該很大,作用也會非常大。現在東北和南方很多居士傳出這樣的話:沒有學《入行論》或者學得不踏實的個別居士,脾氣不好,經常對道友生嗔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說這是他不聽《入行論》的後果。所以,一個人真能學好這部論典的話,性格、行爲以及思想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藏傳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覺得,學了這部論典和沒有學之間有天壤之別。
當然,我口口聲聲在這裏說,有時候扪心自問,的的確確非常慚愧。這裏所講的教言,自己並沒有身體力行,不要說諸佛菩薩的境界,就連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沒有。但幸運的是,即生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們也是諸佛菩薩的追循者,肯定會精勤努力的。
佛陀的所作所爲全都是利他,月稱論師說:“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語意,無有爲自利,唯行利他衆。”對我而言,現在所作所爲都是利益衆生,的確是做不到,但也沒有像世間人那樣特別地求名求財。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別念,認爲自己的事業成功很好,別人的事業和自己的事業比起來,好像更重視自己的事業,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
其實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沒有斷除的話,很難以獲得解脫。法王如意寶的《忠言心之明點》講得非常殊勝 ,跟這裏的頌詞基本上吻合,中雲:“自欲樂生叁界苦,利他心生諸善樂,故隨人天之導師,應發無上菩提心。”叁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樂産生的,暫時和究竟的所有快樂,統統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追隨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傳承上師等聖者的足迹,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轉。前段時間大家剛學了《佛子行》,裏面也說:“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你們應該能背誦吧?要背誦啊!今天能背的人舉手……不行,過段時間全部要背。)所有的快樂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來源于利益自己,這個一定要深信不疑。
大家應該盡心盡力地幫助衆生,如果一味地想著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沒有什麼差別。《格言寶藏論》雲:“平時不爲他人想,此人行爲如牲畜。”平時根本不爲別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樂,這種人跟牦牛沒什麼差別。牦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幫助別人的想法是沒有的。
作爲一個人,一個修行人,尤其是一個大乘修行人,沒有利他心的話,那是值得慚愧的。華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說:“沒有菩提心攝持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不要說成爲大乘,就連佛教也算不上。”從修行的角度講,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是至高無上的密法,但如果沒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說大乘佛教,就連是不是佛教也很難說。
所以修行千萬不能變成學術上的研究。我接觸過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導師,還有專門攻讀宗教的博士,他們一直潛心研究藏傳佛教到底怎麼說的、密宗到底怎麼說的,每天拿著電腦筆記本,逢人就問這個原理是什麼、來源如何,可是並沒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沒有發願要成佛度衆生。以前法王去美國時,我遇到一些博士,他們一點信心都沒有,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來跨去,但口裏說的是密宗大圓滿,尤其是生圓次第的脈絡是什麼樣的,風脈明點是什麼樣的。他們看了很多很多書,也比較懂,有時候甚至超過我們,一個人的身上有多少脈,每個脈的脈輪怎麼樣形成的,這些過程他們講得非常不錯。但是心裏沒有信心、沒有悲心,只是把佛教當作研究,相當于國外有些人一輩子拿著照相機拍動物,從小到老一直做這樣的事。雖然他的對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沒有信心的話,完全與佛教背道而馳。
作爲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時代的凡夫人,盡管根基有一定的限製,可是不管學到什麼法,都要想到衆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點痛苦,也要想到:“這是我無始以來害衆生的果報現前,活該!”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樂,都要想到“這是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或者“這是我曾經利益衆生的果報”。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後,你生生世世都不會害衆生,行爲一定會逐漸如理如法的。
總之,大家在學習論典的時候,不要變成口頭禅,不要成爲哲學研究,否則對自己解脫毫無意義。甚至以那種智慧來看待佛教的內在修行時,自己很容易産生邪見,給別人宣說也有極大罪過。
醜叁、以實例說明: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利他和利己産生苦樂之理,不用花費口舌筆墨作長篇大論,只要以淺顯易懂的實例就可以說明。看看世間,自古以來的愚笨衆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爲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斷地忙碌,結果不但沒有達到目標,反而永遠沈溺在叁界輪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憐。無始以來是這樣,現在仍有無數的凡夫前赴後繼,今後還要在輪回中受苦,永無止境。反過來說,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發心要利益衆生,從此之後身體力行,確確實實在做。因爲這個發心,他生生世世都成爲利益衆生者,不管是變成什麼,國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動物裏的鹿王、猴王、駿馬,利他心一直沒有舍棄過。
我們一定要發這個誓言,有了這樣堅定的誓言,輪回就可以告一段落。從前在輪回中一直漂泊到現在,現在以這個爲界限,這一輩子開始發心,雖然自己是具一切煩惱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強,以後阿賴耶上的種子會蘇醒的。華智仁波切說:“甯瑪巴一些大德的教言講過,身語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釋尊正因爲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變成飛禽走獸,善良的本性也不會舍棄,對周圍的衆生都有一顆善心。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也這樣發願的話,生生世世這種善根都不會退的。
從前有善義、惡義兩位王子(善義是釋尊的因地),善義的心態跟惡義完全不同。還有佛陀曾轉生爲美麗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恒河邊悠閑地散步,突然聽到河裏傳來淒慘的呼救聲,一個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見此,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裏,把那人救了上來。那人叫調達,得救後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說:“你不用謝我,如果真想報答我,不要跟別人透露我的行蹤,就是對我的一種報恩。”調達當即發誓:“如果我出賣您,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嘴裏散發出惡臭。”後來,國王的王妃夢見九色鹿王,爲了得到它,國王重金懸賞求鹿。調達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並引人捕捉鹿王。最後正如他所發誓的那樣,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裏散發著惡臭,國王和眷屬都覺得他忘恩負義,非常唾棄他。因此如果內心善良,即使變成了愚昧的動物,善心的本質也不會改變。
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頭上,不然的話,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爲了一些紀律,現在有個別聽課的人,居士也有,出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時,就是害怕不去的話,到時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學會開除了。但去了以後也是叁心二意,沒有好好地學。這種現象不好。你要去的時候應該先發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去,到了那裏以後,應該認認真真地聽課,所有的內容不懂的話,再怎麼笨,一個偈頌也可以弄明白。
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聽法不要變成像公務員上班一樣,到了鍾點就拿著包…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