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提出來。現在來藏地也很方便,不管是哪個城市,幾天就可以到了。這麼重大的事情你真有懷疑的話,應該親自跟藏地的高僧大德交流,看密宗到底是不是那麼壞。當然,有緣分的話,你也可以系統地學習藏傳佛教,如今在佛教裏面,最系統的聞思修行唯一在密宗當中,這一點並不是我自賣自誇,而是大家都公認的。

  所以我今天也勸大家,不要因爲看了一些不好的書,或者聽到一些成見比較重的人的話,自己的信心馬上改變。當然,你不學密宗去學顯宗,這個我們沒有任何意見,佛法的哪個宗派都是一樣的。現在有些大德通過五個手指比喻世界上五大宗教,以此表明“根”是一個,從團結的角度可以這麼說,但我覺得用來形容佛教各派更爲貼切。各宗各派雖然見解不同,但“根”全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開了八萬四千法門,不同的衆生都在弘揚,融入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以後,各民族都有它的弘揚方式、接受方式,這一點是不相違的。因此,對于所有純潔的佛教,大家不要去毀謗,一定要樂于接受。

  尤其是在家人,分辨宗派很不容易的,我們研究了這麼多年,現在要辨別有些宗派問題,也許都分不清楚。你們什麼聞思都沒有,隨隨便便判定這是真的、那是假的,是不容易的。市場上的假冒僞劣商品,你們有時候都分不出真假,《寶性論》中所說的更甚深的佛法,凡夫用肉眼和分別念來辨別,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對所有的佛法要觀清淨心,這樣自己有一定的功德,對別人也沒有任何危害!

  癸叁(自他爲主之功過)分二:一、相之差別;二、果之差別。

  子一、相之差別(重視他衆和重視自己的差別很大):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在布施的時候,很多人顧慮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麼?”這種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餓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給衆生布施什麼?”這種利他的菩薩心腸,則是人天善道之法,將來可轉生于人中當轉輪王,或生于天界獲得自在天、帝釋天等天王的果位。

  在修行時,我們要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別人看得很重。來了一個乞丐的話,應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說:“當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在飯館裏吃飯時,把最好吃的東西給乞丐一塊,這才是真實作布施的行爲。但是很多人非常吝啬,害怕把東西給了別人,自己享受什麼,所以就舍不得布施。

  吝啬的人可麻煩了,吃飯的時候也不掏錢。我聽說有兩個吝啬的人,吃飯時都認爲對方掏錢,一直等等等,不願意出錢。如果特別悭吝、不願意布施,這是墮落餓鬼道的主因。以前莎士比亞描寫過夏洛克,巴爾紮克描寫過葛朗臺,歐洲文學史上有四大吝啬鬼,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特別吝啬,一點點都舍不得享用,假如我們也變成葛朗臺的話,那是非常可悲的。古代有個人特別吝啬,臨死時盯著油燈的兩根燈芯,死不下去,他小妾告訴衆人:“我知道老爺在想什麼。”然後把燈芯取了一根,他就安心地咽氣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他害怕油用得太多。

  作爲大乘佛教徒,倘若也是這樣吝啬,對生生世世都不利。佛陀時代有個人特別吝啬,口口聲聲說“給我”,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一次有人供養佛陀拉達水果,他見後立即飛跑過來說:“給我、給我!”佛陀說:“你先說“我不要”,我再給你。”他迫不及待地照說了,給孤獨長者見狀,勸他不要接受施主供養佛的食物,給了他五百嘎夏巴作爲交換。後來佛陀說:“我今日讓他說一句“我不要”,待山王如來出世時,他將以此善根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一生中應該種下一個善緣,有些大老板、有錢人,錢多得不得了,但讓他上供下施作功德的話,一點都舍不得。我遇到過一些人,錢是非常非常多,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布施給別人,一直包著、藏著,這種行爲將來定會墮入惡趣,感受餓鬼的果報。反過來說,假如有一些資財受用,就馬上布施給衆生,而放棄自己享用,如同母親一樣,自己舍不得用,全部都留給孩子,那這個功德非常大。佛陀在經中說:“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難得。”如果真能行持布施,菩提果位也不是很難得。

  釋尊的公案中記載,他在因地當梵施國王時,他的國家有12年旱災,國庫裏的糧食都布施了,只剩下3鬥給國王自己享用。(具體數目,各個曆史的說法不同。)後來有一位獨覺來乞食,國王對他生起很大的信心,心想:“如果我自己享用了,給獨覺供養什麼?”便將僅有的食品全部供養給獨覺。以此發心力和獨覺的加持力,頓時天降珍寶雨,解除了饑荒,使人們擺脫了困境,國家繁榮昌盛。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布施,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功德也非常非常大。你們還記得吧,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瓊巴在康區時,因爲惹瓊巴相貌端嚴,當地的姑娘們都願意供養他。惹瓊巴的處境非常尴尬,覺得上師功德那麼大,卻沒有人供養,反而東西堆到自己身上,如果繼續留在上師身邊,對他老人家納受供養成了障礙,因此一定要離開上師。米拉日巴不同意,一再挽留他,拉著他的衣服告訴他不要走,可是他掙脫了。(惹瓊巴的性格,從傳記中也看得出來,是比較剛強難化的那種人。)尊者說:“你現在違背了上師的教言,以後肯定會遭受違緣的。”

  後來他到了拉薩,確實出現違緣,還俗與一個拉薩姑娘成家了。二人生活極爲貧困,姑娘有一顆珍貴的松耳石交給惹瓊巴保管,她天天到外面去“打工”。一日,米拉日巴尊者想知道惹瓊巴在做什麼,就幻化成乞丐去看望他。(其實作爲上師,就算弟子還俗了、離開了,有時候也會想他的。)正巧妻子出去了,惹瓊巴見乞丐可憐兮兮的,不知是上師的化身,對之生起了大悲心,家裏無他物可施,就把那顆松耳石施給他了。當時米拉日巴心想:“我的這個弟子雖然身體還俗了,但是悲心沒有退失。”

  阿吉拉 回來後不見松石,與惹瓊巴大鬧了一場,(現在人吵架不需要說太多,一句“你很窮”就可以離婚。前段時間藏地有兩個人,剛剛結婚,馬上要離婚,爲什麼呢?很多“專家”分析,只因爲一句話——“你家很窮!”可能他們吵架時,阿吉拉也說:“你惹瓊巴很窮,乞丐來到這裏,憑什麼把我的松石給他?”)爲此惹瓊巴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重新跑回上師身邊。

  當時,米拉日巴尊者准備給弟子灌大頂,要求每個弟子必須供養一個珍貴的財物,沒有供養不許參加灌頂。惹瓊巴很苦惱:“我原來財富非常多的時候,上師從來沒向我要過供養,而今天什麼東西都沒有,上師卻偏偏要我供養,現在怎麼辦哪?”正當他痛苦不堪之時,尊者從曼茶盤裏拿了一塊松石說:“如果像惹瓊巴這樣供養的話就可以。你們看,惹瓊巴供養了這麼好的松石!”惹瓊巴恍然大悟,對上師生起了不共的信心。灌頂後,尊者讓他馬上返回拉薩,跟那個姑娘在一起。惹瓊巴很不願意,他在一支道歌中唱道:“我原來不願意呆在上師身邊時,上師非要我呆在身邊;我現在願意呆在上師身邊時,上師又不讓我呆在身邊。”據說他去拉薩以後,把那個姑娘也度化了。可見,有些人即使身體還俗了,大悲心也不會舍棄,願意給衆生作布施。

  智悲光尊者的大弟子無畏盔甲,來到藏地時因違緣也還了俗。很多人不知其密意而作各種誹謗,但他以在家人的形象,度衆事業也非常廣大。其實真正有無僞的大悲菩提心的話,縱然還俗了也能夠利益衆生。不管處境怎麼樣,只要能利益他衆作布施,這就是菩薩的行爲。

  子二(果之差別)分叁:一、分別宣說;二、攝義;叁、以實例說明。

  醜一、分別宣說(害自己與害他衆之間的功過差別):

  爲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他,一切圓滿成。

  若爲了自己的生活、地位、工作等而傷害衆生,即生中肯定會感受不良的後果,來世也會墮入叁惡趣;如果爲了利益他衆而損害自己,就像《釋迦牟尼佛廣傳》中所說,一定會圓滿一切利樂,暫時享受人天福報(利),究竟獲得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叁大解脫(樂)。

  我們時時刻刻應該利益衆生,否則獲得人身也是白活。現在的社會特別亂,偷盜、搶劫等害衆生的方法非常多,市場上盡是假冒僞劣産品來欺騙衆生,商場上也是勾心鬥角、狡詐虛僞,甚至工地上也是偷工減料,根本不顧人們的生命安全。很多人的心地特別壞,不交往的時候不知道,一交往以後,才發現原來跟我們佛教徒完全不同。這些人口頭上說得特別漂亮,實際上都是藏著自己的利益,殺害衆生或危害衆生的現象非常多。

  在所有的罪業當中,殺害衆生是最嚴重的,佛陀在經中說:“殺生入惡趣,受苦叁塗畢。”殺生一定會墮入惡趣受苦,但現在許多人根本不知道,看見一個衆生就想吃。前段時間,聽說有些人到阿拉伯去旅遊,那邊有個著名的七星級賓館,在海洋裏面,要依靠潛艇在水裏到那邊去。光是去那邊參觀,就要50元美金。在水裏過去的時候,看見各種顔色的魚類,服務員就給旅客們介紹,說你喜歡哪一個,覺得哪一個好看,我們馬上給你抓來吃。很多旅客就說:“這個魚很好看,我要吃這個!”然後他們馬上潛水把它抓過來,烹調給他吃掉。一般來講,那麼好看的話,我們舍不得吃,但是他們卻覺得:“這個很好看,應該把它吃下去。”

  人的這種行爲,有時候連動物都不如。以前亞馬遜河岸邊有很多樹虎,人們在砍伐樹木時,發現所有的動物都逃離了,唯獨樹虎沒有走。原來在一千棵樹中,就有一兩只樹虎被粘在那裏,于是其它樹虎冒著生命危險喂它們,即使人們來了也不願離去。

  還有南非沙漠裏生活的沙龍兔,那裏兩年才下一次雨,每次下雨的時候,總有一只沙龍兔到處找水源。它不吃不喝,跑了幾十公裏找到水源後,爲了趕時間,它會拼命地奔跑,返回去帶上同類到那裏。到了那裏以後,帶路的沙龍兔往往都累死了。

  動物尚且有這樣的利他心,可是人類呢,看見一個衆生就把它殺掉,…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