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途肯定是黑暗的。《親友書》中講了四種前途——黑暗趨入黑暗、黑暗趨入光明、光明趨入光明、光明趨入黑暗,如果一味地貪著自利,必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圓滿利他非常重要,憨山大師說:“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人類既然喜歡自己長壽,那麼所有的動物也是如此,放生可以增上大自然的和諧、世間的吉祥快樂,這樣做的話,諸佛菩薩也會生起歡喜心的。所以我們應盡量地幫助衆生、利益衆生,這樣的人,在任何道場中都可以圓滿一切功德。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這裏是講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位置在高低方面的差別。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淩駕于他人,那麼來世一定會變成卑劣之人,甚至墮落惡趣。反之,假如將高位讓與他人,自己情願居于卑位,那麼,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
只求自己淩駕于他人之上的人,來世定會淪爲種姓低賤、相貌醜陋、愚笨之輩,甚至墮入惡趣長期受苦。反過來說,若把自己的高位、財富、名聲推之于人,那麼生生世世都不會受人欺負。這一點,前面也引用過一個教證說:“以慢增上故,愚癡墮惡趣。”博朵瓦尊者也說:“修持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遣除傲慢,居于卑位。世界上沒有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了不起的人了,但他也對所有的衆生一視同仁,甚至看到野狗時,都以慈悲的目光來對待。”
然而現在很多人恐怕不是這樣,尤其是稍微有點官職、財産、才華時,特別目中無人,對所有的人都看不慣、看不起,這是不合理的。在座的法師也好,居士也罷,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才華、智慧、財産、能力等方面,可能是有高低之別,但自己應該謙虛恭敬地看待別人,如果很傲慢的話,那不是一個修行人。
《史記》有個故事說,齊國的宰相晏子有一個車夫,這個車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給宰相駕車很風光。大家都知道,晏子的個子可能像鄧小平一樣,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麼出衆,天天坐在後面的車棚裏,誰也看不見,而那個車夫始終坐在前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次車夫回家,看見夫人收拾東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問爲什麼,夫人說:“我覺得和你在一起特別丟人,很恥辱!”“我現在給齊宰相“開車”,你不覺得光榮嗎?”“你一點學問都沒有,卻傲氣沖天、趾高氣揚,宰相有那麼好的修養和學問,但一點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遺憾的是,你整天跟那麼好的人在一起,卻越來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學問和功德。”後來他們吵了半天,結果夫人也沒有回去。(很多夫人只不過是准備而已,真讓她回去的話,她也去不了。讓她不要去,她就非要去。“去去去,你去娘家吧。”“嗯,我考慮考慮,不去啦!”)
現在很多人稍有一點佛教知識或世間知識,自己就非常傲慢。我經常特別害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很傲慢,大家對我看法怎麼樣,我覺得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來到這裏也沒做什麼利益衆生的事情。許多真正有學問、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點都不傲慢,但現在什麼學問都沒有的有些領導,傲慢全部挂在臉上。所以作爲佛教徒,應該盡量不要傲慢,這樣的話,做事情對衆生有利,自己的功德也可以增上。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如果爲了自己而役使他人,總有一天會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爲了利益他衆而自己勞作,即生定能獲得殊勝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
大家應該觀察自己,假如生活能自理,就不要天天靠別人,把別人當奴仆。以前耶輸陀羅胎懷羅睺羅時,受了六年的懷胎之苦,原因就是她在前世曾役使別人提過一桶水 。所以說,平時生活能自理的話,盡量不要麻煩別人。格瑪旺波·丹增諾若隨身不帶任何侍者,58歲前一直是自己燒茶做飯。但如果身體實在不行或者有些特殊情況,那讓別人照顧也是可以的。
現在有些居士家裏有傭人、保姆,但對這些人一點都不好,把他看作是很下劣的人,甚至稱呼也是“傭人”,這樣是不合理的。那天我們在學校裏面,有個人說:“掃地的人,你算了沒有?”另一個佛教徒說:“不能說掃地的人,應該叫生活老師。”後來我非常贊歎,對人的稱呼應該有種恭敬。比如在盲人面前,叫他“殘疾人”的話,他心裏會特別難受,所以稱呼別人時應該有一種尊重。否則,即生中你成了他的老板,隨隨便便下命令:“你給我掃地,你給我做事情。”下世很可能變成他的下屬,對他唯命是從。因果循環非常可笑也非常可怕,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注意。
《現代因果實錄》裏講了一個事情,我覺得非常好。作者到國外旅遊時,他朋友邀請他到某地有名的娛樂園觀光。娛樂園門口有一輛古典式的豪華馬車,有一匹純白色的馬,體態非常健美,沿著固定路線拉遊客,飽覽迷人的風光。作者早上去的時候,看見馬的精神非常不錯,到了黃昏時,見它依舊在拉送遊客,此時的它已沒有了神采,耷拉著腦袋,顯得疲憊不堪。當時他算了一下,從早晨到現在至少十二個小時了,看它累的那個樣子,他不由地想:“這匹馬前世究竟種了什麼因,生得這麼俊美,卻在此整天地拉遊客,難道它前生會欠下那麼多人的債嗎?”(我去年在昆明時,也看到很多馬車,當時就想:“雖然遊覽花園裏很快樂,但這些馬被車夫用鞭子狠狠地抽,特別殘忍。不知道這馬的前世是什麼?也許它是車夫,車夫是馬,這輩子又恰好調過來了。”)
作者對馬生起極大的悲心,回國後特地爲此事請教妙法老和尚,(大家也清楚,妙法老和尚並不是隨便說神通的,但有時候看到有些事情後,爲了教化後人,也會通過宿命通說出來。)老和尚說:“這匹馬過去世曾經是一個白人奴隸主,在他的莊園裏有一百多黑人奴隸爲他工作,受盡了他的欺淩壓榨。他死後墮入地獄受報,地獄報盡,現在又淪爲旁生。他罪孽深重,不知還要當牛做馬多少次,就是將來轉生爲人,也是貧窮卑下,苦不堪言。”
業因果真的非常可怕,有些人可能問,爲什麼現在看不見?其實現在肯定看不見——農民在春天播種時,肯定看不見它的苗芽,但因果終究是不虛的,早晚都會成熟它的果報。有些人抱怨自己善事做得越多,生意越不順利,越來越吃虧。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相當于農民正在播種時,說自己沒有收獲,越來越貧窮一樣。即生的貧窮、快樂,跟前世的種子有關,下世的苦樂跟即生的種子有關。當然遇到特殊的對境時,有可能上半年造業,下半年就感受,但總的來講,業因果絲毫也不虛。
因此,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大家應盡量幫助他人,爲他人考慮。以前我講過堯舜的公案,只有做什麼事都身先士卒,甯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讓別人減少勞累,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前段時間,智悲學校需要兩個打工的人,我就安排了兩個。他們是我的親戚,一個利他心特別重,一個自私心特別強,他們都非要到那邊打工,我就把他們派去了,心想一個人可能呆的時間長,一個人呆的時間不會長。結果沒到十五天,所有的老師和管理人員都說,那個利他心比較重的人很好,一定要留下來繼續發心;而另一個人,人人都說:“不要不要,他很懶惰,自私自利心太強!”跟我的想法完全吻合。沒有利他心的人,在哪個場合都跟別人合不攏,因而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有一顆利他心的話,做什麼事情都方便,否則你顯再大的神通神變也不會長久的。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