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西北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平時對佛教也感興趣。佛教中講二無我,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如果執著有“我”,就是痛苦的來源。但在輪回學說中,輪回有一個“我”的存在才能成立。前邊這個“無我”和後邊這個“有我”,這兩者是不是矛盾?如果不矛盾,怎麼協調?
索達吉堪布答:這一點都不矛盾。釋迦牟尼佛在第二轉*輪中,說“我”不存在,萬法都是空性的;但在第一轉*輪中,又說“我”要解脫,因爲“我”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煩惱,煩惱通過智慧可以斷除。這兩者實際上並不相違,至于具體原因,大家要系統學習才能明白。不過,我在這裏可以大概講一下:
萬法的實相,是我和我所都不存在,這叫做勝義中不存在;但沒有證達這樣的境界之前,“我”是存在的,包括輪回痛苦、解脫、極樂世界,也全部是存在的。就像你正在做一場夢,夢沒有醒時,夢中的一切都有,有快樂也有痛苦,爲了獲得夢中的快樂,需要斷除夢中的痛苦;可是當夢醒了以後,一切就蕩然無存了。所以,你夢中的“有”與夢醒後的“無”,這二者根本不矛盾。
佛教中空性與顯現的關系,大家要學習一段時間後,才會比較容易明白。而且這個道理特別重要。比如佛說眼耳鼻舌身沒有,這些真正去觀察,確實是找不到的。這種找不到,並不是它明明有卻找不到,而是用月稱論師、龍猛菩薩的中觀正理去剖析,它的本體點滴不存。但在迷亂顯現中,它又無欺存在。
如果學了中觀、《俱舍論》等論典,你們就會完全明白“有”和“無”一點都不矛盾,而且這樣說非常合理。若不這樣說的話,很多問題就說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