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五節課

  第一百叁十五節課

  第八品已經講完了“自他平等”的修法,現在開始講“自他相換”。

  庚二(自他相換)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

  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

  前面講了自己與他人應該平等:自己喜歡快樂,衆生也喜歡;自己不喜歡痛苦,衆生也不喜歡。從平等的角度講,我們應該愛護衆生,不能傷害衆生。那麼現在,寂天論師又講一個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樂與衆生的痛苦相交換,對自己的執著與對衆生的執著相交換,有了自他平等爲基礎,這個修法實際上並不困難。

  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對本頌屬于自他平等還是自他相換,有一些不同的觀點。這一點以前在《廣釋》中講過,所以這裏不廣說。

  頌詞中的自身與他身,不僅僅是身口意中的身體,而是泛指自己和他衆。一些大德在解釋時說,自他相換包括幾個方面:身體方面、感受苦樂方面、愛執方面、善惡方面。比如說,身體方面的交換是指他人身體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體來承受。有些上師的傳記中說,別人打狗時,本應在狗身上出現的傷痕,卻出現在了上師身上。

  感受苦樂方面的交換,就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言,我們應默默地承受衆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樂直接或間接奉獻給衆生。《修心七要》的修法中也講,呼氣的時候應該觀想,將自己的快樂送給衆生,吸氣的時候則將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還有《中觀寶鬘論》中說:“衆罪成熟我,我樂予衆生。”

  愛執方面的交換,本論頌詞明顯地說過,我們無始以來對衆生漠不關心,對自己極其關愛,但從現在開始,執著應該互相交換,對衆生非常的關愛,對自己的耽著逐漸淡化。

  懂得這些教義之後,自他交換並不困難。許多人對佛教的教義不太了解,一說自他交換,就感覺很神秘。那天我在杭州還是上海,有個老太太問問題,她說生病時不願意讓上師加持,因爲上師喜歡修自他交換,一加持的話,她的痛苦就會跑到上師身上,所以害怕上師生病。很多人對佛教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苦樂要互相交換,但不了解真正的甚深含義,這樣之後,影響了自己的一些修法,始終生不起殊勝的境界來。

  所以大家要先了解佛經。我不管到哪裏去,第一個就是勸他們多學習,沒有學習的話,修行沒辦法,聞思沒辦法,行持善法也沒辦法。如果有了一些基礎,做什麼事情都好辦,就像世間上的知識分子,有了學問的話,幹什麼都輕而易舉。不然,任何知識都沒有,就連瑣事也做不來。

  自身和他身應該交換,倘若長期去訓練串習,實際上也並不困難。就像前面所講的,首先要道理上明白,知道執著衆生的功德、執著自己的過失,在此基礎上,自他交換不是天方夜譚,作爲一個薄地凡夫,也可以直接修持的。佛經中說:“是故不論真或假,凡事若經久串習,串習到達圓滿時,不思亦能生是心。”不管是任何一件事,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經過長期串習之後,到達圓滿境界時,不用故意去思維,這種心也會自然現前的。

  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衆生放在第二。對自己特別執著、愛惜,不管有什麼樣的快樂,首先要想自己獲得,什麼樣的痛苦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盡量地回避。那麼從現在開始,應該互相交換位置,不管是什麼樣的衆生,要像自己一樣來保護,對自己則像對衆生一樣,保護越來越減少。如果不斷修持這些竅訣,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像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一樣,菩提心會逐漸達到圓滿的。

  那麼,爲什麼要這樣修呢?因爲自身的過失很大,無始以來到現在,衆生漂泊在輪回中不得解脫,原因就是一直耽執自己、愛惜自己,別人毀謗我、贊歎我,就生起劇烈的嗔恨心和貪心,依靠自身造了很多惡業。上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下至家庭與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不和睦,統統是耽著自己所致。因此,《學集論》中說:“謂一切我愛,第一之苦本。”

  大家也不妨觀察一下,今天如果心裏不舒服,是跟別人有關,還是跟自己有關?有些事情好像發生在別人身上,但自己沒有去執著分別的話,痛苦也不會出現的。因此一定要記住,自己是一切禍害與痛苦的根源,而他衆是一切功德和快樂的來源。爲什麼這樣講呢?前面也剖析過六波羅蜜多,每個波羅蜜多要圓滿的話,一定要依賴衆生,假如一個衆生也沒有,那麼六度萬行根本沒辦法行持。因而衆生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恰卡瓦格西也說:“自己是一切過失之來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來源。”

  明白利他的重要性之後,從現在開始一定要斷除我執、幫助衆生,也就是“愛他”、“棄我執”。世間上的芸芸衆生,每天的所作所爲都是維護自己,只要是凡夫人,即使非常了不起的大人物,也是爲自己而奮鬥的。這種觀念,看我們能不能交換一下?若能真的生起幫助衆生、利益衆生的心,那你可以說是菩薩;假如還是依然執著自己,對衆生的事情漠不關心,那大悲菩提心絕對沒有真實生起來。

  其實,這種心生起來的話,縱然對小乘行人而言,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漢地有個家喻戶曉的公案說,從前有位阿羅漢,帶著新收的弟子去雲遊。這個弟子一路上背著行李,心想:“行菩薩道是最無上的,我一定要發心修菩薩道,度一切衆生。”他這麼一想,阿羅漢立刻就知道了:“啊!弟子現在發菩提心了,而我只是個阿羅漢,我應該來背行李。”于是把弟子背的行李全都自己背。

  走了一段路,弟子又起另一種分別念:“舍利弗行菩薩道時,有人向他化眼睛,挖出左眼,人家反而不要,說要的是右眼。唉!菩薩道真是難行難忍,我幹脆不要修菩薩道,還是去做個阿羅漢算了。”師父知道他的心念從大退小,故又把行李交還他背。(發小乘心的話,弟子是凡夫,師父已獲得了聖者果位,所以應該讓弟子背。)

  這弟子背著行李沒多久,又想學菩薩道,又要發心,(就像有些道友一樣,可能分別念特別重,)阿羅漢知道後,又把行李搶回來了。這麼翻來覆去,把弟子弄得莫名其妙,問道:“師父,您一下子要背,一下子又交給我,這是爲什麼呀?”師父說:“誰叫你一會兒發大乘心,一會兒發小乘心的?”據說後來弟子還是發了大乘心,可能他不願意背行李吧。(衆笑)

  不過這個公案也說明了,即使是凡夫人,一刹那間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已獲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也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我們雖然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人,連小乘的預流果都沒有獲得,大乘的資糧道和加行道也是遙遙無期,但只要生起“我要利益衆生”的念頭,願意抛棄自我,幫助天邊無際的衆生,希望他們獲得佛果。那麼,所有的天龍八部、人非人以及諸佛菩薩,都會經常散吉祥的鮮花,不斷地贊歎。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盡量地舍棄自己,利益衆生,這就是所謂的自他交換。很多大德在解釋自他交換時也說:“以前對自己特別重視,以後把位置換了,自他交換就是這樣。”我們以前對家人朋友,凡是自己所認識的人,都很願意幫助,而素不相識、毫無關系的人,則會置之不理,旁生等其它有生命的衆生,更是不管不顧。這種心態完全大錯特錯,無始以來我們因耽執自我而深陷輪回,從今以後務必要扭轉這種觀念,對一切衆生就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而凡是自己的事情,則像對待怨敵一樣毫不理會。這樣一來,自他相換的修法也不是很困難。

  辛二(廣說)分二:一、宣說法相;二、宣說事宜。

  壬一(宣說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棄自己;叁、自他爲主之功過;四、自他不相換之過患;五、攝義。

  癸一(代受他苦)分叁:一、代受他苦應理;二、退失不應理;叁、攝義。

  子一(代受他苦應理)分四:一、理當代受;二、能夠代受;叁、彼之功德;四、教誡代受。

  醜一、理當代受:

  寂天菩薩講的這些道理,並非單單依靠教證來說明,還通過理證智慧來剖析。這種剖析方法,不管你信不信佛教,在道理上誰也沒辦法推翻。因此,《入行論》在古代也好、現在也好,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原因就在這裏。

  衆人皆認許,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許,有情衆生分?

  每個人都會把手腳等肢體執著爲身體的一部分,那麼爲何不同樣把每一位有情,都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保護呢?

  前面說了應該把衆生當作自己,把自己當作別人,這時候有人就懷疑:“衆生那麼多,不要說其他的,光是人類就六十多億,都當作自己是不可能的。那麼多衆生,這個也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這是不現實的!”

  下面作者就通過易懂的比喻來分析:

  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身體並非是一樣東西,而是由手、腳、胸、肩、頭等衆多支分組成,即使是腿,也包括了皮膚、肌肉、骨頭、骨髓,僅僅是一節骨頭,也是由上節骨頭、下節骨頭、中間骨頭等結合而成。盡管各自之間有很大差異,然而人們以一種習慣,將這些不同的個體全部執爲“我的身體”。耳朵是我的身體,眼睛是我的身體,手是我的身體,腳是我的身體,頭是我的身體……以此統統加以保護愛執。

  既然如此,衆生數目雖然很多,爲什麼不可以同樣執著爲“我的衆生”呢?人的執著是可以擴大的,先是執著家裏的人,稍微擴大一點,執著我的單位、我的學校乃至我的國家,再擴大的話,執著我的地球……因此從總體來講,六道衆生都可以執爲“我的衆生”,分別來講,人類當中,不管是怨敵、親人,也可以執著是“我的人”。

  可是這種習慣,我們以前是沒有的,雖然把手、腳執爲我的身體,但從來沒有這樣去執著衆生。其實真正去觀察的話,衆生與自己的身體沒有什麼差別。比如兒子在刑場上被斬首時,母親看都不敢看,因爲他從小就是“我的孩子”,有這樣的執著。但屠宰場裏的牦牛或豬,被屠夫用刀宰殺時,自己好像沒什麼感覺。假如長期修習大悲心,對一切衆生都有我的執著,那麼遇到任何衆生被砍殺時,自己根…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