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叁十叁節課
子二、遣除爭論:
悲心引衆苦,何苦強催生?
若愍衆生苦,自苦雲何增?
有人問:“以悲心將其他衆生的痛苦作爲我所,如此一來,我不是具有許多痛苦了嗎?尤其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動下,知道衆生在受苦,心裏就極其難忍。比如聽到地獄、餓鬼的痛苦,看見人間地水火風的災難,或者聽說道友生病的情況,心情就會非常沈重。自己的悲心越增上,這種痛苦也就隨之而增多。而大乘論典中一再提倡發大悲心,似乎這種痛苦值得接受。既然所有的痛苦都該遣除,那麼依靠悲心而引發的痛苦爲什麼不遣除呢?”
對方說得也對,這是一種痛苦,但並不是無意義的痛苦。前面也講過了,如果衆生所受的痛苦,對今生不利、對來世不利、對自己不利、對衆生不利,那我們一定要遣除。但是也有個別情況,表面上看來是一種痛苦,實際上是斷除痛苦的根本。
如果一心悲愍衆生之苦,自己生起難忍苦受,這種痛苦與地獄的寒熱之苦、餓鬼的饑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爲了衆生而割下身肉,對真正的大乘菩薩來講,也不算是什麼痛苦。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言:“觀他地獄等衆苦,了知自苦極輕微,爲斷他苦而精勤。”觀待地獄、餓鬼、旁生的劇烈苦受,就會明白自己的苦非常輕微,所以爲了斷除其它衆生的痛苦,我們一定要精勤努力。
從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種智慧,它的本質根本不是痛苦。《大涅槃經》中雲:“大慈大悲名爲佛性。”大悲心好像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實際上這是如來藏的妙用,是智慧的體現,並不是所應舍棄的無義之苦。所謂的大慈大悲,是讓衆生在痛苦中解脫的心,藏傳佛教講四無量心的教言中都有,《大智度論》也說:“大慈予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慈無量心讓衆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快樂,悲無量心讓衆生離開暫時、究竟的痛苦。表面上看來在受苦,實則與“願芸芸衆生脫離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發心相合,這怎麼會屬于痛苦呢?
修行的叁個階段——最初的發心、中間的修道、最後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稱論師說:“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于廣大圓滿的佛果,初時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且日日增長;最後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讓衆生獲得真實受用。大悲心在成佛的初中後叁個階段不可缺少,因而月稱論師造《入中論》時,並沒有先贊諸佛菩薩,而是“先贊大悲心”。
這樣的大悲心,又怎麼會是痛苦呢?我們爲了可憐的衆生流淚,望其早日獲得快樂,是智慧的淚水、悲心的淚水;緣諸佛菩薩的功德生信,流下的淚水也很值錢;但爲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哭泣,這種淚水一點價值也沒有。可是,我們有價值的淚流得很少,悲心、信心的淚水,在大城市裏幾乎看不見,人們哭往往就是因爲感情。
所以,學習這部論典以後,我們應把執著轉化爲智慧,轉化爲悲心。《入行論大疏》也說了,前面所講的痛苦,都是自相的痛苦 ,而後面所講的大悲心之苦,只不過名稱上叫痛苦,實際上它是根除我們無始以來苦果和苦因的正因。
作爲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具足兩點:一是對衆生的悲心,它是佛法的根本,佛經中說:“一切解脫依賴于一法,何爲一法?即大悲心。”沒有大悲心的話,解脫肯定沒有希望。二要有信心,對佛陀、佛法有信心。現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行爲不如法,就是因爲對佛陀沒有信心,對衆生沒有悲心,兩大根本失去了,形象上再怎麼裝模作樣,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所謂的出家,並不是剃除須發、穿上袈裟就可以了,內心中應該對佛有向往之情。有些人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樣的行爲非常不好,既然你穿上出家的衣服,就要對解脫道業有信心、有精進。如果你是一個居士,沒有皈依之前就另當別論,皈依完了以後,佛教徒到底要做什麼事情,這些沒有希求的話,那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剛開始學佛很有熱情,過一段時間,好像瓶子裏的水一樣,全部都涼了,自己的上上下下找不到一分功德,完全都是過失充滿。若是這樣,那沒必要住在出家人或修行人的群體中,整天享用叁寶的財産。現在是末法時代,很多人特別欠缺悲心,我們若真的有了悲心的痛苦,那是多麼高興的事啊!
下面從意義和公案兩方面進一步說明,首先是講它的意義:
一苦若能除,衆多他人苦,
爲利自他故,慈者樂彼苦。
即便大悲心會爲自己帶來稍許痛苦,但是以一個人的有限痛苦,能取代衆生的無邊痛苦。我們也看得出來,如果一個人的悲心非常強烈,那在他一輩子當中,所作所爲會利益無量衆生。不說大乘修行人,就算是有悲心善心的世間人,影響力是什麼樣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一個領導若有相似的悲心,他管轄範圍內的百姓,定會非常快樂。我們出家人也不例外,我看到法王的很多弟子,悲心真的特別強烈,在社會上的影響也很不錯,對弘法利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其實他們應該會有一種悲心的痛苦,看見衆生特別可憐時,在悲心的催動下,甯願放棄名聞、利養、快樂,付出自己一切的一切,到各個地方去弘揚佛法。所以,一個人的悲心痛苦,能遣除無量衆生的痛苦,爲了利益他衆,也爲了自己的解脫,生起這樣的悲心有什麼不合理呢?作爲大慈大悲的菩薩,必會心甘情願承受這一切。
大悲心能滅盡無始以來的一切罪障。《入中論》雲:“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佛陀也說:“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遇到困難違緣,十方天尊、白法護神也會鼎力相助。在弘法利生過程中,自己一個人遭受痛苦,但能拔除衆生的一切痛苦,這也是非常值得的。有個居士前段時間說,她身體非常不好,但經常在想:“但願衆生的痛苦成熟在我的身上。”這樣慢慢串習下來,好像生病也有價值了。確實,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這樣想。
噶當派的《斷除希疑祈禱文》中講過:“如果我生病對衆生有利,祈求加持我生病;如果我病愈能更有利,祈求加持我能痊愈;如果死亡對衆生更有利,祈求加持讓我死亡。”我們也要發這叁大願。很多人不願意生病,不願意死,臨死時一邊呼喚一邊祈禱:“能不能讓我活下來啊,哪怕一天也可以,你可不可以告訴閻羅死主,我還是願意呆在這個世界上?世界多麼美好,我不要死!”作爲大乘修行人,不應該這樣想,若是爲了自己,活也不好、無病也不好、健康也不好;若對衆生有利,生病也可以、沒有病也可以、死掉也可以,這是非常甚深的一個教言。所以,自己的痛苦若能遣除衆生痛苦,那麼一定要接受,以這種輕微的苦遣除最大的苦。就好比吃很苦的藥,吃起來有點不舒服,但這個藥效很不錯,若能製止永恒的病,你願不願意接受呢?
大乘修行人看見衆生很可憐,心裏真的不舒服,不說大菩薩的悲心,就算我有時候也有這種感覺。前段時間我到幾個特別窮的牧民家裏,看到他們的生活後,一下午都特別不舒服,“他們過這樣的生活,真的好可憐哪!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多,到底吃什麼、穿什麼啊?”自己也是多管閑事吧,我又不是他們的家長,他們的吃穿跟我也沒有關系,但是看見別人痛苦,心裏確實不舒服。這樣的不舒服其實也很好,如果沒有這一點,你不一定去幫助衆生。
現在漢地的很多人,不願意看不好的對境,只願意看美好的花園、漂亮的對象、金碧輝煌的寺院,全部都是悅意的對境。悅意的對境也許能讓你生起信心,但出離心和悲心不容易生起。因此作爲佛教徒,有時候應該特意去肮髒不堪的環境中,看一下特別可憐的衆生,這對自己培養菩提心、大悲心有非常大的利益。
沒有大悲心的話,成佛的根本就沒有了。佛陀在經中說:“諸佛以菩提心爲正因,大悲心爲根本。”其他經典中也說:“大悲心是一切諸佛功德之根本。”失去了大悲心,就不願意幫助衆生,從而墮入聲聞緣覺之道,甚至墮入世間道,這樣就慘了,學大乘已經白學了!
你們入了大乘以後,心裏應該有一種改變,這種改變不要只是一兩天。很多居士說“我學《入行論》有很大改變”,希望你們是永恒的改變,兩叁天的改變、一兩年的改變,對自己解脫也起不到作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發願:“我利益衆生的心,乃至成佛之前不要退。”不僅要發願,實際行動中,從現在開始,也要盡心盡力、力所能及地去幫助衆生,利益衆生,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妙花月雖知,國王有害意,
然爲盡衆苦,不惜殉自命。
大悲心特別強烈的菩薩,願意犧牲自己的身體生命,這出自于大乘經典《叁摩地王經》(又名《月燈經》)。經中記載:比丘妙花月菩薩,雖然知道到皇宮去弘法利生,國王會殺害他,但是爲了使衆多有情獲得解脫,他毅然前往該國。
在久遠以前,寶蓮月如來出世轉*輪,最後示現圓寂。他的教法要隱沒時,有個國家叫具寶國,由勇施國王持政。勇施國王禀性粗暴、秉持邪見,對佛法不具信心,將國中七千名菩薩全部驅逐出境。七千位菩薩來到普賢林,依止妙花月菩薩精勤修習,妙花月菩薩爲他們傳授佛法。
某一天菩薩以神通觀察,發現具寶國皇宮附近有許多衆生因緣成熟,自己若去傳講佛法,可使他們證得不退轉果位。(前世不退轉的種子,今生引發出來的話,需要一個傳法或者出家的因緣。)如果自己沒有去成,這些衆生的解脫會耽誤下去,這次無法獲得不退轉果位。
他把情況告訴所有的眷屬,眷屬們都知道這種做法必須以生命爲代價,于是哭著勸阻菩薩不要去。妙花月菩薩說:“如果爲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放棄利益他衆,那絕不是大乘的佛子。”然後不顧他們的請求,前往皇宮去了。
在七天之中,妙花月菩薩不進飲食,晚上轉繞如來指甲之佛塔,白天爲有緣衆…
《《入行論講記》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叁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