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那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索達吉堪布答:
1、了解因果規律
在座的每個人,今生中能衣食無憂,按照佛教的觀點,這是源于自己前世的福報。假如你前世造了許多善業,今生不需要勤作,地位、財富等也會紛至沓來;假如前世沒有造任何善業,那就像沙子不能榨出油一樣,今生中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心想事成,甚至還會感情不順、家庭不和,錢財不知不覺就不見了,最後傾家蕩産變成窮光蛋。這一點,無論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是真實不虛的。
前世的善業和惡業,對今生的苦樂起到直接作用。那麼同理可知,我們下一世會怎麼樣,也取決于今生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命運並不是別人來支配的,這是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以無礙的智慧觀察一切因果後所發出的獅子吼。
不過,世間上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並不是特別多。既然它是真理,爲什麼很多人不信呢?前天我在其他學校也講過:很多人不信,不能代表它不是真理。像在漢地很多城市裏,對科學原理一竅不通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他們不知道、不認可,並不能說明那不是真理。以人多、人少來判斷真理是否成立,不一定會很正確。所以,對于一些客觀規律,大家務必要以公正的態度來對待。
2、以禅修調整身心
懂得了因果規律之後,對于各種得失榮辱,就沒必要太斤斤計較了。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彎彎曲曲,這個誰都避免不了,既然如此,我們就應當有充分的思想准備,遇到痛苦時,盡量將它轉爲道用。
當然,這話說起來簡單,可假如你從來沒有修行過,這方面沒有一點一滴的感受,也不一定有很大作用。所以,現在許多大學裏,都開設了禅學社,想通過禅修的方式,將佛法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對心靈起到一些幫助。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赫爾伯特·本森博士(Herbert Benson),曾做過一些冥想實驗,研究結果證明,禅修可以緩解人體的壓力。到了1997年,60%的美國醫學院,都在傳授這種“放松療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很多大醫院也提供這個療法,而且效果非常非常好。目前,打坐成爲了美國主流社會的風尚,一千萬美國成年人“經常”打坐。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特別快,每個人的壓力相當大,人們確實很需要這樣的禅修。
此外,美國某醫療中心對禅修也有一項研究測驗。他們先讓實驗者每天禅修27分鍾,這樣過了一個禮拜,然後通過儀器檢測,發現實驗者禅修後的快樂指數,遠遠超過了禅修之前。
還有個美國研究中心,對藏地的一些仁波切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禅修後的幸福感增強了百分之七百,致使科學家們以爲機器壞了。他們又找來—群對禅修完全沒有概念的大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禅修與不禅修也有天壤之別。
這樣的心理療法,如今在歐洲、新加坡等很多國家,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關注。你們以後在這方面,如果也能有一些探索,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不然,把一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財富上,肯定是不會快樂的。這一點,有些學生現在也許並不了解,但你到了社會上以後,慢慢就會感受到,人類的腳步再怎麼快,也比不上科技高度發展的速度,在這種情況下,高科技若沒有以正確的心態來引導,很容易就會偏離方向,將人類帶入特別可怕的境地。因此,通過禅修來調整人們的身心相當重要。
3、思維佛教法義
現在有些人禅修學佛只是一種形式,內心沒有多大改變的話,這也是遠遠不夠的——當然,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如今有些人十分極端,認爲佛教中念佛、參禅、出家、燒香、磕頭,這些都沒有必要,完全是一種形式,這種想法其實不對。在某些情況下,特定的形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說所有形式都多此一舉,那世間男女只要心中有愛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費周章去登記結婚、舉辦婚禮呢?所以,有些人也不能太過分,覺得佛教中這個是形式、那個是形式,這一切都應該統統丟棄。
當然,只停留在形式的層面上,也是不行的,作爲佛教徒,至少應該有一些內證功德。即使沒有的話,對佛理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不容易走偏,隨外境而轉變。假如你懂得了佛理並經常思維,內心就不會有太多挂礙,煩惱和痛苦也會煙消雲散。正如宋朝無門慧開禅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樣的快樂,是一種真實的快樂,是開豪車、穿名牌所享受不到的。爲什麼很多大德住在荒無人煙的山裏,也依舊悠然自得?就是因爲他們通過多年的修行,內心獲得了自在,明白萬法如夢如幻,不會像世間人一樣對很多東西特別執著,稍有不順就想自殺,買很多安眠藥……
每天打開新聞,就知道世間人真的非常可憐。他們的所有痛苦都源于什麼呢?唯一就是執著。假如學習了佛教的空性觀、無常觀,或者一些其他教義,對很多事情已經看破了,那麼有錢也好、沒錢也罷,內心都會非常自在。甚至,即便是有了很多錢,也不會成爲金錢的奴隸。
像著名的慈善家李嘉誠,去年他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富豪中,位列第8,財富方面是排名第14。盡管家財萬貫,但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簡單,對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並不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
他母親是一位特別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就教他善惡必有報,崇善積德,多行善舉。後來,李嘉誠在教導子女時,也常用佛學啓發他們做人的智慧,叁分之二教如何做人,叁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
他本人曾說:“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我賺的錢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白賺來的錢。”他還在很多場合中,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學佛的人。”
相比之下,現在有些人,沒有很多的錢,卻揮金如土;沒有很大的權,卻利用自己的地位損害很多生命,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幾十年的時間一眨眼就過了。但不管這個人生是長是短,當你死的那一天,回顧一輩子到底做了什麼時,最好不要有很多壞事。
如今很多人特別自私,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爲了錢財、地位可以不擇手段,對道德倫理特別漠視。甚至別人若是重視道德,他們還非常看不慣,想方設法地進行打擊。所以,現代人普遍面臨著一種精神危機。要知道,我們在物質上出現危機的話,其他各國可以支援,可以伸出援手;但如果我們的精神家園變成了荒漠,恐怕誰也沒辦法挽救了。
因此,現在最關鍵的,就是要重拾傳統文化,讓每個人有一種正確的信仰,有一種道德的約束。以前很多留學生跟我說,他們到了英國、美國以後,如果對同學和老師說“我沒有信仰”,他們都會特別驚訝,覺得沒有信仰就沒有約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考慮來世怎麼樣,這是相當可怕的。
前不久,英國科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說,所謂的來生,只是爲怕死的人編造的“童話”,人腦在停止運轉之後,生命便不複存在了。這一番言論,實際上並沒有經過詳細觀察。倘若他翻閱一些宗教典籍,尤其是了解一下佛教理論,就會知道,想推翻來生存在,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爲且不說別的,單單是許多案例,就曾真實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