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節課
《入行論》正在講貪欲的過患,現在講的是第二個問題“與他罪相聯”,即貪執異性的身體還連著很多罪業。
醜二(與他罪相聯)分六:一、獲得身苦;二、阻礙解脫機會;叁、以比喻說明過患;四、空耗暇滿;五、痛苦無義;六、痛苦無法比擬。
寅一、獲得身苦(貪著別人的身體,會給自己的身體、事業等方面帶來很多痛苦):
或人爲謀利,因愚賣身訖,
然利猶未得,空隨業風去。
有些人爲了妻子、生計等出賣自己的身體,本想謀求一些利益,但最後得到了什麼呢?可以說是空手而歸,一無所得,只有隨業風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輪回中,今生來世都極爲痛苦。
古往今來,很多人爲了養家糊口,以及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將自身賣給他人,以換取一點可憐的財利。成爲他人的奴仆後,自己些許自由都沒有,完全要聽從主人的吩咐,什麼事情都願意做。本來正如麥彭仁波切所說:“廣大無垠大地上,誰成誰人之奴仆?”每個衆生都有自主權,可是遇到貪欲的對境時,很多人沒有控製能力。如《君規教言論》雲:“若爲貪欲鐵鈎縛,雖是君主無自在。”倘若被貪欲的鐵鈎束縛著,縱然是有智慧、有才華的大君主,也一點自由都沒有。
《吃虧是福》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上海某學校的一個女孩子,長得天姿國色,追求者非常多,但她誰也看不上,一心要嫁給有錢的老外。在一次舞會上,她認識了一個叫吉田的日本人,(不是寂天菩薩,不過寂天菩薩也是個老外。)他自稱在日本開了一家肉類加工廠。他們認識後,吉田出手大方,送給姑娘的項鏈、耳環、戒指等首飾一應俱全。定婚那天,氣勢更是不凡,在五星級賓館訂了10桌酒席,每桌的標准不下5000元。(那個年代,5000元還是比較多的。)大家都羨慕她找了一個有錢的丈夫。
(現在人的眼光就是這樣,交友戀愛時不看人格,也不看內心,唯一以金錢作爲擇偶標准。很多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這種觀念,希望孩子長大後找一個有錢人。所謂的錢,就是他們追求的偶像、希求的目標,至于獲得解脫,他們提也不會提,假如即生中只有一種成就,那一定是人民幣。)
不久,姑娘隨丈夫前往日本。當飛機快要在東京機場降落時,她看著窗外繁華的都市,心裏一陣陣激動,覺得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可是他們在東京停留片刻後,即轉火車、乘汽車,去的地方越來越偏僻,窗外的景色也越來越荒涼。(在我們的心目中,整個日本非常有錢,那天我問一個佛教徒:“你們日本有特別窮的嗎?”他們說:“有有有。”)姑娘一次次問吉田家在哪裏,吉田默默不言。
終于,汽車載著他們在一座農舍前停了下來,這是一所木質結構的簡單房子。姑娘氣憤地問:“你的肉類加工廠呢?”吉田指著一排排豬圈說:“那不就是嗎?”姑娘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但身在異國,想走也走不了。就這樣,她從大學生變成了一個養豬女。姑娘每天以淚洗面,有一次打算賣了金首飾偷偷回國,但找人一看,所有的首飾都是鍍金的,根本不值錢,最後她徹底絕望了。
現在的社會中,這種現象相當多,很多人爲了錢財、女人或者地位,落入不能自拔的網當中,一輩子都毀壞了,來世就更不用說了。對此聖者們早就洞察到了,可是世間上的迷亂衆生,一直貪執眼前的利益,結果吃了大虧,誤了終身。
現在的環境非常不好,就像一個醫院中,很多精神病住在一起一樣,大家都沒有自主,迷迷糊糊地隨順環境,別人怎麼樣追求,自己也如是拼命地追求,但大多數目標完全不符合實際,自己也無力扭轉過來。
因此,大家應該有一種控製能力和選擇能力,否則所追求的目標,就像乾闼婆城一樣虛無缥缈,再怎麼努力也徒勞無益,到頭來只能是毀壞自己。通過聞思修行這樣的論典,我們應該從迷茫中清醒過來,人生很短暫,若能清醒過來的話,還有機會重新做人,行持善法,對將來會有一定的利益。
或人自售身,任隨他指使,
妻妾縱臨産,荒郊樹下生。
有些人的身體出賣給別人當奴仆後,自己一點自主權也沒有,服服帖帖地任由役使,如同主人手中的工具一樣。
不僅奴仆的生活有這種痛苦,現在有些公務員也不例外。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地位很不錯的領導,但他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要擔心下面的人,又要擔心上面的人,還要擔心自己的地位。他說妻子生孩子時,他在醫院裏一天也沒有呆,因爲擔心工作,馬上就回去了。仆人都有一兩天陪妻子的時間,而這些領導或者大公司的老總,連稍微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始終隨著外境和他人轉,就好像是機器一樣,這邊轉起來的話,那邊也不得不轉起來。但他們自己並沒有覺察到,反而認爲獲得了很高的地位。這種可憐的人,在社會上比比皆是。
在古代,沒有自由的仆人或丫鬟,要生孩子時,不能呆在主人家中,只有到荒郊野外、樹下或山洞裏,將孩子生下來。以前的藏地這種情況非常多,那些富人家中的丫鬟仆人,一到臨産時,必須離開主人家,而她自己又沒有家,女人生孩子既痛苦又肮髒,誰的家裏也不願意接受,最後只有到樹下生子。
佛陀時代的微妙比丘尼,在家時也是懷孕滿月後,和丈夫回娘家,途中臨産,宿于樹下。她一生的經曆非常淒慘,《賢愚經》中也有她的公案。也許印度有這種傳統吧,不僅是乞丐仆人,甚至皇室貴族也有這種情況,比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在藍毗尼花園樹下降生的。
藍毗尼花園,位于尼泊爾境內,現在那裏仍有一棵大樹,樹下有一塊大石頭,摩耶夫人生釋迦牟尼佛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刻在上面,令人見後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旁邊有一座阿育王立的石碑,碑文是用梵文寫的,根登群佩大師說,文字的意思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最初降生于此。至今已經2500多年了,這個石碑仍然保存完好。我們以前去印度時,首先拜了其他很多聖地,回來路經尼泊爾,在一個下午,朝拜了這座藍毗尼花園。
言歸正傳,世間上許多人因爲貪欲,落得非常淒涼的下場。我熟悉的一個人,以前是出家人,人品和智慧相當不錯,後來他喜歡一個女的,就還俗成家了,兩人漂泊到拉薩、青海等地,生活條件非常非常差。他妻子生孩子時,只租了一個月租30塊的房子,裏面極其破爛,布滿蜘蛛網,是一個補鞋人的隔壁。他們沒有錢去醫院,旁邊有些老太太說,生孩子要吃有營養的東西,他就給妻子吃了一碗面,裏面加了兩個雞蛋,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想起當初的出家生活,他感到非常痛苦和後悔。我聽到這種狀況後,也覺得他特別可憐,原本出家過得自在快樂,但變成在家人之後,真的跟仆人沒有任何差別,完全成了生活的奴隸。
然而,即便是在家人,生活也不見得盡如人意,畢竟興旺與衰敗是無常的。以前漢地的慈禧太後,每天吃飯時有100多道菜肴、點心。爲了慶賀自己的生日,她不惜動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後來英法等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只得抛棄一切,化裝成農婦,從北京城逃走。從北京到西安,她像討飯的乞丐似的,一路上狼狽不堪。你們看過電影的人,應該知道當時的情況。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對世間欲妙不要過于希求,如果因緣具足,該得到的自然會得到。那時候也不必太過歡喜,有些人稍微有點錢財、地位、名聲,就高興得無法抑製,一旦掉落下來,又痛苦得無法面對,甚至想到了自殺。實際上,世間上的滄桑榮華,猶如秋天的白雲時而顯現、時而不現,沒有絲毫穩固性,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自己會坦然面對一切得失。
昨天晚上,我一個同學來電話說:“我的父親馬上要死了,給——我——加持——”聽她的聲音,好像也馬上要死了。放下電話以後,我想:“作爲出家人,遇到家人去世肯定也會痛苦,但跟那些表面上學佛,卻對無常一無所知的人比起來,差距還是比較大。”我當時覺得她也快死了,我得好好超度這兩個。(衆笑)
欲欺凡夫謂:求活謀生故,
慮喪赴疆場,爲利成傭奴。
被貪欲所欺惑的愚夫,口口聲聲說:“爲了生存,我必須要去戰爭,這樣才能養家糊口。”于是一邊擔憂送命,一邊赴往戰場。還有些人爲了謀利,情願去做他人的奴仆。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到戰場上從軍的人,發心保衛國家的非常少,爲自己獲得地位的比較多。我們附近的有些國家,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必須要服兵役,到軍隊裏去當兵,就像義務教育一樣。在他們當中,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國家的人屈指可數。即使是爲了國家而消滅敵人,這種行爲也沒有功德可言,不像爲了佛法和衆生而犧牲自己。
僅爲得到一點蠅頭小利,這些人雖然貪生怕死,但仍然披甲從戎,赴入戰場與敵人拼命。(“如果我死在戰場上,你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上,啊!朋友再見……”南斯拉夫的《橋》,以前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一部電影。)表面上說來很漂亮,“當兵如何光榮”、“軍人是人民心裏的支柱”,實際上就是把生命作抵押,而在那裏爲自己奮鬥。
《法華經》雲:“汝等莫貪欲,貪如木鼈果。”世間上的所貪對境,其實跟木鼈果沒有什麼差別 ,唯有愚者才會對它有興趣。聖天論師也說:“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以習氣而選擇異性爲生貪境,甚至豬、狗等旁生也會,所以除了極其低劣的人以外,智者誰會貪執這些呢?
當然,有些人爲業力所迫,有了家庭以後,生活壓力特別大,既要供孩子,又要照顧老人,有時候不得不在外面當仆人。現在不像以前那樣,因爲實行計劃生育,孩子還是比較少,這無疑給夫妻雙方帶來沈重的負擔——要養孩子,還要照顧兩邊的父母。有時候看來以前倒好一點,一家有好多孩子的話,大兒子養父親,小女兒養母親,從個人來講,生活壓力不太大。但就整個國家而言,現在稍微好一點吧。過去在漢地、藏地,每家的孩子特別多,當時在我的同學中,有些人…
《《入行論講記》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二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