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爲什麼?你還造業,不知道忏悔,雖然學佛,功夫不得力。這是名字位,第二種。第叁種叫「觀行即佛」,觀行,你看我們這裏講「妄盡還源觀」。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用這些名詞諸位不好懂,觀行就是功夫得力,來生決定向上提升,不會往下墮落,功夫得力叫觀行。你真修行,真幹。可是觀行位中,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也就是說你能夠提升到天道,色界天、無色界天,你沒辦法出去。如果再往上提升,從觀行提升上去叫「相似即佛」,你看看他很像,很像佛,你從外表上看你就看不出來,他真像個佛。可是內心呢?內心還是用阿賴耶,還是用妄心,他不是用真心。所以他相似,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在哪裏?相似即佛在四聖法界,出不了十法界。觀行即佛出不了六道輪回,觀行位,相似位出不了十法界。
什麼時候出了十法界,那真的佛,不是假的,叫「分證即佛」,他真的是證得佛果,但是他沒有圓滿,證得一部分。大師用月亮做比喻,他說觀行即就像水中的月亮,我們晚上看到池塘裏面水中月亮,那是觀行位,得不到受用。他說,相似位呢?相似位叫捏目所見,《楞嚴經》上佛舉的例子,我們用手指把眼睛按住,你看月亮,你這樣子按一下,就看到兩個月亮。那是焦點變了,兩個眼睛各見到一個月亮,到底哪個真哪個假?兩個都是真的,都不假,這個叫相似。真的看到月亮呢?真的看到月亮那就是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分證即佛,有人看到是初叁、初四的月亮,有人看到是十四、十五的月亮,不一樣。分證即佛就是滿月之前,你看從初一沒有月亮,初二是個月牙,那月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就想《華嚴經》初住菩薩,他看到是個月牙,那是真的,不能說他是假的,到「究竟即佛」那是十五的滿月。所以這是真佛,告訴你《華嚴經》上圓教初住以上都是真佛,諸佛就是說這個,分證即佛。他有四十二個階級,每一個階級圓滿程度不一樣。大師很有智慧,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在這裏體會,能有清晰的體會。但是這個地方我們不要産生誤會,我們在學習這部經,講席裏頭常常跟大家做報告,必須要曉得。分證即佛,你要曉得他起心動念斷掉了,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初住菩薩。他跟究竟果位上的佛,那個佛也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差別在哪裏?所以,智者大師的比喻讓我們會産生誤會。你想想看,初二、初叁的月牙跟十四、十五,十四是等覺,十五是妙覺,有很大的差別,光度差別太大。而初住菩薩跟等覺、妙覺實在講沒有什麼差別,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就以初住菩薩來講,經上講得很清楚,他有能力跟究竟果位上的佛,能力是相同的,在法界虛空界裏面,衆生有感他就有應,跟果覺沒有兩樣。唯一不同的是他帶的無始無明的習氣有厚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不像月亮,初二、初叁跟十五它真的不一樣,它真礙事,它光度不一樣。所以你要曉得,破無明證法身之後跟果覺沒有兩樣。
無始無明習氣要怎麼樣才能把它斷掉?沒有辦法,這個境界裏叫無功用道,隨它去,時間久了慢慢就斷掉。你不能用什麼方法,你要一用方法你不又起心動念了嗎?一起心動念馬上就墮落。所以他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隨它去,時間久自然就斷了。要多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叁大阿僧祇劫。所以叁大阿僧祗劫不是對我們講的,對什麼人講的?對明心見性人講的,也就是說對那些不起心、不動念了,破無明證法身那一天算起,叁大阿僧祗劫之後,無始無明習氣統統沒有了,斷盡了。這樁事情我也曾經做比喻說過,這是古人老的比喻,我把它重新說一遍。古人講習氣,習氣不好懂,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是盛酒的,把酒倒幹淨,把瓶子洗幹淨,裏面確實沒有酒了,幹幹淨淨的,一滴酒也沒有。你聞聞酒瓶有味道,這個味道怎麼樣把它除掉?除不掉,沒有法子除,只有把瓶蓋子拿起來,不要蓋上,把它打開。你放在那個地方,你放個半年、放個一年,再去聞,沒有了,它自然沒有了。這叫無功用道。所以初住以上菩薩,他們自己修行沒有了,自己修行那就是隨它去,決定沒有爲自己的念頭。《金剛經》上說的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不但是四相沒有,四見也沒有了,決定沒有「我」的念頭,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決定沒有。決定不會起心動念,圓教初住以上,不起心不動念。他跟常寂光淨土有什麼差別?實在講,常寂光土沒有相,實報莊嚴土有相,因爲他有無明習氣沒斷,他有相,無明習氣斷了之後,相也沒有了,那就變成常寂光土。常寂光身土一如,也就是說那個境界裏面是圓滿的自性,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在什麼地方?遍法界虛空界,離開常寂光一法不可得。爲什麼?所有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常寂光變現出來的。唯心能現,唯識能變,心就是常寂光,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裏頭,妄想分別執著這叁樣東西能變,能把常寂光變成實報土,能把實報土變能十法界,能把十法界變成六道輪回、變成叁途地獄,它會變。
這個道理你要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我們在學習經教的時候也讀到,釋迦牟尼佛對我們介紹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爲我們介紹過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可以講是純善純淨,沒有絲毫不善。那個世界跟我們今天的地球有沒有兩樣?給諸位說,沒有兩樣,都是心現識變的。爲什麼我們苦樂程度差這麼大?這麼大的差別?最明顯的,我們這個世間都有生老病死,人家那裏沒有,那個地方的人全是無量壽,真的無量,不是假的無量。我們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人家比,這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唯識所變。所以佛給我們講,人家那裏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就明白了,我們今天地球上的居民造作不善。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十惡業,嚴重的十惡業,我們是十惡衆生俱會一處。我們的心行不善,山河大地,這個諸位知道,它也剎那剎那在變,它不是永恒的。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世界有成住壞空,它也天天在變。它的變靠什麼?靠我們居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善,它就變得非常美好,我們念頭不善,它就變得很不好。這樁事情,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諸位看到了。真的,水懂得我們的念頭,我們一個善念,它變個很美的圖案給我們看,我們起個惡念,它現的相就非常醜陋。這證明什麼?證明整個宇宙,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有機體,整個宇宙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天災人禍怎麼來的?我們的心不善,我們的念頭不善,我們的言語、行爲不善,感應來的。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水災是貪心感應的。火災,像現在地球溫度上升,這都屬于火一類的,瞋恚感得的。你看人一瞋恨心,發脾氣,火就上來,臉就紅了,就發燒了,這麼來的。風災,愚癡,愚癡感得風災。不平、怨天尤人,感來的是地震。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自然災害怎麼樣把它斷掉?不貪、不癡、不瞋恨、不傲慢,傲慢就是不平,災難就沒有了。
所以外面的境界,要知道境隨心轉,大環境如是,小環境更如是。小環境,現在的人爲什麼多病?病爲什麼那麼多?病,佛經上常講四大不調,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我們傲慢心生起來,高下心生起來,地就不平,地出了問題;發脾氣,瞋恨心生起來,火大起來了;貪婪,水大起來了;愚癡,風大起來了,四大不調你身就生病。如果你真正能夠聽佛的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百病不生。我自己身調好了,你怎麼會害病?哪有這種道理?我們自己本身不會害病,我們居住的環境也不會異常,這個異常就是我們講自然災害,決定沒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法這麼好的東西,但是現在人說它是迷信,說它不合科學,那麻煩大了,那就看到我們衆生的病苦。病苦今天最嚴重的是瘟疫,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最近這個時期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瘟疫,禽流感、新流感。我相信你們同學這些信息比我知道得多,我平常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很多這些信息我都沒有。可是佛法把這些道理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只要自身身心調和,你看這裏講的「心境圓融」,我們這個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就變成華藏世界,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個個都成法身菩薩。
文裏面講到無礙,我們也特地把有關的經文,那講得太多了,我們略舉一、二種。首先,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裏面講的「二無礙」,兩種無礙。第一是「智慧于境無礙」,智慧是心,心境,用智慧我們就更容易體會,于境無礙。「境即法界之理也,謂菩薩以平等智,證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無有障礙,故名智慧于境無礙。」這裏面所說的,智能跟知識不一樣,智能跟知識怎麼樣區別?智慧是自性清淨心起的作用,你看《心經》裏面講的,這大家常念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是境界。智慧一照,五蘊有沒有?有,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爲什麼沒障礙?它沒有自性。它的自性,這個地方講的理,理就是自性,我們《還源觀》裏面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事法界的理。沒有理哪來的事?事是依理而立的,所成立的。理一定有事才能顯示出來,要不然理顯不出來,理不是事它不現相。自性清淨圓明體從什麼地方顯示出來?從事上顯出來。什麼人能看見?我們一般人沒看到,一般人不知道。什麼人知道?我們淺而言之,有功夫的人他知道。什麼叫功夫?有修行的人。什麼叫修行?有清淨心的人。我們的心不清淨,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五欲六塵,有貪瞋癡慢,心不清淨。修行人修什麼?就是把這些不清淨的東西放下,把它排除掉,恢複自己的清淨心,這叫修行,真修行。
諸位要知道,修行不在形式在實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教你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