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九集) 2009/8/31 臺灣 檔名:12-47-8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面第叁行:
【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
這幾句話是『起六觀』的前言,說明六觀的由來,六觀的所以。依前面五門,就是前面我們所學的五止,依五止起六觀。『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從這兩句話我們就曉得,止觀其實是一,止觀不二,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可是它作用很明顯的能讓我們看出來,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如果不放下,你不能夠看破;如果不看破,你不會放下,兩個是一樁事情,必須得相輔相成,觀幫助止,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法門,初學的人是從觀下手,還是從止下手?不一定。爲什麼?衆生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從止下手容易,有些人從觀下手容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淨土法門,教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于老實人來講,他能接受,你叫他老老實實念,叫他一切放下,他就真做到,他真幹。可是這個方法,如果對知識分子就不行。知識分子說,我爲什麼要放下?如果不把爲什麼要放下搞清楚,他不肯放下,所以他要用觀下手。兩個不同的路。
衆生根性很多、很複雜,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就是一類是從信門入,老實人,他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他就從止下手。另外一種,這是知識分子,他多疑,什麼事情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你要不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他不可能相信你。那怎麼樣?從解門入手,對知識分子,尤其是高等知識分子,要從解門。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中國六祖惠能大師就示現這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代表知識分子,所以他要去求學,學了十二年,不容易,真叫苦學。十二年,所有這些宗教學術的大德們統統見過,統統跟他們學過,疑問還是沒有解決。最後把所學的東西放下,入更深的禅定,這才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見性成佛。這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畢竟在這個世間知識分子占大多數。惠能大師他示現的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世間的學術、出世間的學術一天都沒學過。他的好處在哪裏?標准的老實人,他對經典相信、對老師相信,這種人從行門下手,不用求解,你教他怎麼做他就老老實實做。可是行中有解,解中有行。你做到了,自然明白,解明白了,自然就肯做,就真肯放下。無論是從解入、是從行入,第一步進去之後,以後決定是解行相應,相輔相成。從解門進去的,就是觀進去,就有止,他自然就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互相幫助,相輔相成。章嘉大師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辦法。老師當年看到我初學,盡量不說佛學名詞,他講看破放下我好懂,如果他講的是「即觀之止,即止之觀」,我就胡塗了,我就完全不懂,巧妙,這叫智慧。深入淺出,讓我們初學,沒有接觸過佛法,沒有讀太多的書,也能聽得懂他的話。所以止觀是一體的兩面。
我們學佛學了不少年,雖然沒有什麼功夫,沒有什麼成就,但是這麼多年的熏習,不能說不起作用。古人所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一門深入沒做到,長時熏修做到了。學佛五十八年,沒有一天不讀佛經,不過不是專讀一門,要專讀一門,我深深的相信,沒有一絲毫懷疑,縱然不開悟,也得叁昧,肯定的。我們是這個路走過來之後才曉得走錯了,希望後人別走我的路,走我這條路很吃虧,成就不高;不能說沒有成就,不是很殊勝的成就,跟古來祖師大德比,那我們差得很遠。現在看樣子好像還不錯,許多人贊歎,這什麼原因自己很清楚,現在一些人不學了,他們不學,我學一點點,就比他們超越,是這個意思。自己心裏要清楚、要明白,不能跟現在人比,跟古人比,跟古來祖師大德比,我們就會很謙虛。天主教講的謙卑,我們真的謙卑自自然然就露出來。而且對別人尊敬,別人修得比我好的,我對他尊敬;修行不如我的,我對他還是尊敬,因爲人不可貌相,現在看到他不如我,可能過幾年他超過我很多。
這個事情,古今中外很多例子,決定不能夠輕慢別人。倓虛法師跟我們講的故事,鍋漏匠在世,誰瞧得起他!曬蠟燭的和尚,哪個人不笑話他!叁年之後成就了,以前笑話的人感到慚愧、忏悔,看錯了人。他怎麼成就的?就成就在老實,老師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站著往生,你能跟他比嗎?預知時至。曬蠟燭這個和尚,師父叫他到阿育王寺去拜佛舍利,一天拜叁千拜,拜了叁年,他開悟了,他能講經,他能說偈,沒人能跟他比。你就曉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多少時間出人頭地?這兩個人叁年。不可以輕慢別人,不能小看別人,可能叁年之後他就比我高得太多了。永遠保持謙卑,這決定正確,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這是佛門弟子,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一生都是保持這樣的態度,做給我們看的。你看惠能大師,一生是不是保持最低的謙卑姿態?那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人。我們今天有一點點小成就有傲慢心,錯了!孔夫子說得好,假使這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這孔夫子說的話。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決定是謙卑,如果不是謙卑,這個人學問德行都有限,這是我們修學基本的態度,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從止入門還是從觀入門?各人根性不相同,哪一種方法都可以。我學佛就是從解門入的,我要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叫我學它,很難,我做不到。我必須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認爲這個值得我學,我才真肯幹。兩種各有長處,平等平等。可是我自己感覺到還是老實可貴,老實人不成就則已,一成就,真是出人頭地,很少人能跟他相比。老實比多聞,我覺得要高明,老實不容易,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修成的,不是偶然的,我也很想老實,做不出來,這不是勉強能做的。所以理要懂,一生不敢輕慢別人。
「即觀之止」,這是講前面五種,我們絕不是簡單的把名相術語介紹一下就行,至少都要略略的加以解釋,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把它落實?真放下。世尊在大乘教裏面,總的給我們說,這非常重要,「止」是自性本定,「觀」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全是自性裏頭有的。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現在遇到善知識,遇到善友,指導我們回頭之路,回頭是岸,指出一條道路教我們回頭。這篇文章講還源,這兩條路是還源的道路,止、觀,怎麼知道?它稱性,是自性裏頭本具的。我們能掌握住大原則,明白這個道理,凡是與自性相應的,這是正法,與自性不相應的不是正法。止觀與自性圓滿的相應。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什麼都要放下。爲什麼?自性裏頭沒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自性在淨宗講常寂光淨土,這裏面沒有物質現象,所以一切物質你要放下,身是物質,要放下;沒有精神現象,所以受想行識要放下,這是最高的原理原則。你不肯放下,那就是障礙,不但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大徹大悟,講到最淺顯的地方,障礙你這一生的幸福圓滿。你有福報、有大財富,你有地位,你做大官,大富大貴,你的生活並不快樂。什麼原因?你沒放下,你比不上釋迦牟尼佛,比不上孔老夫子。爲什麼?人家放下了。從什麼地方看到的?《論語》裏面記載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快樂,非常快樂。快樂從哪裏來的?從學、習來的。學的是古聖先賢的教誨,習是什麼?習是統統把古聖先賢的教誨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工作、待人接物學得跟古人一樣。孔子學的古人是哪些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是他一生學習的榜樣。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榜樣是什麼人?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凡是學佛的人,尤其學淨土的,六大菩薩沒有人不知道,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地藏,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是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校長,這六個是老師、教授。每個人專主一門,文殊菩薩教智慧,觀音菩薩教慈悲,地藏菩薩教孝心,彌勒菩薩教我們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慈悲要遍法界;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就明了,六大菩薩幫助佛陀接引衆生、教化衆生、成就衆生,總的原則不外乎止觀。念佛是止觀,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放下萬緣,那是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心裏只存一句六字洪名,除這句佛號之外,心裏面幹幹淨淨一塵不染,有止、有觀。這個止觀,在所有止觀方法裏面達到登峰造極。所以世尊在《大集經》裏面贊歎這個法門,持名念佛,叫無上深妙禅,禅就是止觀。我們自己修學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會動搖,看到別的法門都想學,認爲那些法門比念佛高,念佛是老太婆教,對于沒知識的人佛用這個方便法接引他。殊不知老太婆所受持的是無上微妙法門,超過知識分子所學的多多!這是一般人不知道,不是佛說出來,我們也不曉得。所以觀裏面有止,止裏面有觀,觀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止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第叁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具足裏面就包括著本具的般若智慧,那就是觀。所以止觀,修學方便上講是兩種,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都是幫助我們向上提升。
五止學過之後,接著我們就學六觀,從五止起六觀。下面假設一個問答,『何以故』,爲什麼,「何以故」用現在話是爲什麼。大師跟我們講了四句,『理事無礙法如是故』。《華嚴經》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講到極處。這四句話從理上講,現在人稱它作哲學,從事上講,現在人稱它爲科學。換句話說,這…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