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節課
“于靜處生歡喜”這一科判,分四個方面來宣說,這四個問題已經講完了。簡言之,有些人不願到山林裏去閉關,原因要麼是貪執身體,要麼是貪執親友,要麼是貪執財産。作者通過一一破析,使我們醒悟過來,明白這些無有實義。
壬二、斷除于彼不喜之因: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嘗,其變終至此。
我的身體終將死亡、腐朽,它會發出濃烈的臭氣,令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趨前品嘗,這種結局必定會降臨,因而身體不是該貪執的對境。
我們特別執著自己的身體,然而,不管這個身體多麼美麗,總有一天會死亡。屍體停放幾天後,馬上就會膨脹、腐爛,散發出惡臭,尤其在夏天,再美的身體也是臭氣沖天,連饑餓的野狗、狐狸、豺狼、禿鹫都不敢去享用。若對身體的組成部分一一剖析,不管是骨頭、腐肉,或者黃水、濃血,都無有少許精華,什麼地方值得貪執呢?
貪執身體完全是一種迷亂習氣。人死後過了幾天,即使生前再好看,那時候也會深深體會到人身不淨。《學集論》中引用《般若經》的教證說,佛陀告訴須菩提:初學菩薩理應前往屍陀林,第一天、第二天、第叁天、第四天、第五天……觀看屍體的不同腐壞狀況,將屍體的不淨與自身進行對比,了知自己的身體也是如此,生起二者本質無別的定解。
大城市裏的道友,不一定有親自去屍陀林的機會,而我們學院裏的道友,離屍陀林只有兩叁公裏,方便的時候,爲了修行應該去一下。現在很多新聞記者或旅遊觀光的人,對藏地的屍陀林特別好奇,到了那裏以後,舉著攝像機、照相機到處拍。其實這沒有任何意義,去屍陀林的目的,並不是爲了獵奇,而是要觀察自身跟死屍本質上有何差別,通過這樣的串修,逐漸明白再怎麼貪執身體也沒有多大意義。
現在的人特別喜歡化妝打扮,在這方面,整天花的時間相當多。我認識一位居士,她對學佛比較虔誠,唯一有個毛病就是特別愛打扮,我說:“你是不是應該把時間用在學佛上,不要太執著外相了?”她回答說:“不行啊,堪布!沒有化妝的話,我就像個魔女,而化妝了以後,我會變成天女。”但在我看來,人化了妝之後,有一種虛假的感覺,一看就知道不是本來面目。其實你喜歡天女的話,還不如戴上天女的面具,這樣可能更好看一點。
貪執身體根本沒有意義,尤其爲了身體造惡業更不應理。佛陀在大乘經典中說:“極其珍愛之自身,死時舍棄如破罐,俱生骨肉亦分離,獨自隨業而漂泊,切莫爲身造惡業。”我們極其珍愛的身體,一旦死亡來臨,就像被扔掉的破罐一樣,根本沒辦法執爲我所。那個時候,和俱生的骨頭、血肉也不得不分離,獨自一人漂泊于中陰界,唯有業力跟隨著自己。因此,爲了身體而造惡業,的的確確不合理。
很多人不能到寂靜地方去,大多是害怕在深山老林中苦行時,自己的身體吃不消,生起貪執時放不下。我遇到一個上海老居士,他對學佛特別有信心,但讓他去山裏修行的話,別的貪執倒是沒有,唯獨擔心這個身體。其實,就算不敢去山裏,也應該在其他寂靜地方修行,否則,一直身陷于鬧市中,修行的機會將大大減少。
斷除貪執身體的方法,最好是將之觀爲如夢如幻,或者以小乘不淨觀的九種相 來觀修,若能對身體斷除貪執,那麼很容易獲得聖果。佛經中有一個公案說:摩竭陀國有座“觀園”,裏面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一天,許多男女到那裏去燒香拜佛,有個大臣的兒子叫畏間,有個漂亮的女人叫上金光首,二人彼此吸引,在拜佛時一直忍不住偷偷看著對方。
突然間,上金光首仰翻在地上,四肢僵硬,只見她臉色發黑,眼睛、嘴角、鼻孔、耳朵開始流出膿血,一股惡臭撲鼻而來。畏間這才明白上金光首死了,而且在炎熱的陽光下已經開始腐爛。轉眼間,美麗的上金光首變成一具腐爛的女屍,臭不可聞,一群群蒼蠅逐惡臭飛來,在屍體上吃喝那死肉敗血。
畏間怎麼也想不出上金光首的死因,不禁驚恐萬分,准備拔腿跑掉。剛要跑的時候,身邊的樹神說起話來:“這個人只貪圖她生前的美麗,不管她死後的淒慘,真是沒有良心!”畏間感到萬分慚愧,便從身上脫下外套,將那腐爛發臭的屍體蓋住,搬到樹林中埋起來。
他很想知道上金光首的死因,于是就去佛陀居住的精舍。頂禮之後,正打算詢問佛陀,突然看見從外面走進兩個女子,年長一點的正是上金光首。畏間大吃一驚,轉頭一看佛陀不見了,面前卻站著文殊菩薩。畏間頓時明白,這一切都是文殊菩薩爲了教化他而示現的,並體會到美麗如同泡沫一樣,快樂也是瞬息的幻想,只有佛道才是永恒的依靠。後來他精進求道,成了德光耀菩薩,最後成佛。所以,自己因緣成熟時,佛菩薩便會顯現于面前,幻化出各種形象來斷除我們的貪執。
若始終貪著身體不放,打扮穿著、愛護保養……日日夜夜爲它操勞,那修行肯定不會成功。諸佛菩薩的這些教言,大家理應銘刻于心,反反複複觀察這個身體值不值得貪執。當然,學佛並不是一天就有明顯的效果,如果一天就有明顯的效果,這不一定是很好的征相。世間上的任何知識,都要依靠日積月累,我們學佛也不例外。
當今社會中,懂得佛法的真理很重要。觀音上師在臺灣開示時說:“我經常灌“時輪金剛”的頂,就是爲了召集人們宣說佛法。因爲佛法是萬法的真理,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接受。而沒有智慧的人將其抛之腦後,這一點我也沒辦法,佛陀時代這種現象也比比皆是。”因此,大家應該多聞思佛法,並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以此對治自己的煩惱,盡量發願前往寂靜山林修行。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何況是他親?
我們獨自來到世間,從母胎裏出生時,與骨肉本是連在一起,可是死後也得各自分離——在屍陀林中,頭、四肢、身肉一一地割下來,骨頭被全部砸碎,最後整個身體東離西散、四分五裂。既然與生俱來的骨肉尚且有支離破散的一天,個體相異的親友就更不用說了。
很多人對感情非常執著,希望與喜歡的人永遠不分開,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平時發願也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同秒死。”實際上,即使兩人一起死,死後也會隨各自業力而在中陰長道中分離。世間上的很多觀念,都是顛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實際真理。
在修行的道路上,危害最大的就是親友。藏地有些大德說:“外面的魔並不可怕,家裏的親人才可怕。”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行論》時也說過:“人與非人的外在襲擊,可以通過念咒語、依止正知正念來遣除,然而親朋好友的軟言慰語,很多人都無力抵擋。”
對一個山裏的修行人來說,怨敵來到面前,強迫他不准修行,必須離開這個道場,他不一定會言聽計從。但若親人打電話哭訴:“我身體痛得不行了,你可不可以回來照顧我?”他可能就不得不下山了。或者有些道友想出家時,父母好友竭力勸阻:“你千萬不能出家啊!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你如果出了家,我們以後怎麼辦哪?你太不負責任了!”這樣一勸說,有些人的心就軟了,不得不隨順親人了。所以,許多修行的違緣並不是外來的,而是身邊親人帶來的。爲什麼印藏漢的高僧大德,出家後決心修行時,必須與親人徹底隔離?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密意,如果不離開,自己的修行不會成功。
因此,我們前往寂靜地方時,首先要觀察自己能不能割舍對親友的耽執?不能的話,暫時還是應該在都市中隨順他們,否則,即使你跑到寺院裏出家了,過段時間也抵不住他們的甜言蜜語,最後重新回到城市中去。
親友對修行的障礙非常大,爲了修行而跟他們斷絕關系,這是上等修行人,也是最好的辦法。當然,世間人可能不理解,覺得我們沒良心、不孝順、忘恩負義,這也情有可原,因爲在某些問題上,世間與出世間的觀點截然不同。
若想變成上等修行人,追尋印藏大德們的足迹,就要斷絕世間的一切牽連。反之,如果想利益他們,就要與之保持聯系。上師如意寶講過:“你有能力弘法利生時,若以修行爲借口,什麼事情都不管,每天都是閉目打坐,這是不合理的。你一個人呆在山洞裏,任何衆生也見不到你,見不到的話,就聽不到佛法,這與大乘的精神相背離。所以,自己該怎麼做,要根據自己的境界、定力和因緣作決定。”
對初學者而言,剛開始的時候,弘法利生不是很重要,因爲自己的境界還沒有穩固,世間的誘惑力又相當強,倘若隨順世間,則無法抗拒強烈的吸引力,最後所有的修行會蕩然無存。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不能忘記度化衆生,但在此之前,自己還是要學會取舍、抉擇。
對每個人來講,身體、受用、親人只是暫時的,唯有自己的心才是永遠的。佛經中有一個比喻說:從前有個商人娶了四個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寵愛,丈夫對她言聽計從;叁夫人是經過一番辛苦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帶在身邊,甜言蜜語;二夫人與丈夫天天見面,猶如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個女仆,毫無怨言地任由使喚,但在丈夫心目中沒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遠行,必須離開故鄉,他問四個妻子誰願意跟他去。四夫人說:“不論你怎麼疼我,我也不想陪你去。”叁夫人回答:“連你最愛的四夫人都不願去,我爲什麼陪你去?”二夫人說:“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麼遠的地方。”只有大夫人說:“不管你去哪裏、走多遠,我一定陪著你!”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最寵愛的四夫人,代表我們的身體,人活著的時候,對身體最爲執著,可是死了以後,肉體轟然倒地,沒有辦法跟隨自己;叁夫人是我們的財富,不論多麼辛苦積累起來,死時也不能帶走一分一厘;二夫人是世間的親朋好友,他們最多在我們死時哭哭啼啼,把我們屍體埋到城外的墳墓裏;大夫人則是人的心,它和我們的關系最密切,跟我們一起漂泊于輪回,但我們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將全部精力貫注…
《《入行論講記》第七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