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分家的。所以小孩在這個家庭生長,從小就接受訓練,你這一生爲誰?爲家。要愛這個家,要護持這個家,要興旺這個家,他有個目的,人生有個目的,他爲了家,榮宗耀祖,光大門楣,他爲家。家是他一生最可靠的後盾,無論他到什麼地方,家幫助他,從小讀書家裏培養他。到年老退休回到家裏,家養老,無論在外面做什麼事情,幾十年回家落葉歸根,天倫之樂。這個家族裏面的兒孫多,所以他的心量大,比現在人心量大。這一家人,他真的跟自己的關懷沒有兩樣,他是平等的,他是公正的,不能有私心,不能有偏愛,這個家才能夠興旺。
所以中國那個家,維系幾千年社會安定和諧。中國人講的「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治國平天下靠什麼?要靠家。家要用什麼東西來維持?修身,人人都懂得修身,所以它一套東西,修身靠什麼?靠正心,心地要公正。正心靠什麼?誠意。誠意靠智慧,智慧靠格物,格物是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家庭裏面是大公無私。所以家治好了,這一家人人是好人,好人做的事都是好事,所以它社會安定。我常說古時候社會上各行各業,最舒適的行業做官的,沒有案子辦。爲什麼?社會上人人都是好人,沒有壞人,沒有人做壞事,你說做官多輕松。不像現在,現在這個社會顛倒,各行各業最辛苦是什麼?最辛苦做官,辦不完的案子真苦;從前做官是真樂,享受。哪像現在,原因是什麼?現在家破,家破人亡,人真是亡,人到老年是無依無靠真可憐!這些社會的現實,我們看得很多,養老院、育幼院,跟從前的家比差得太遠!現在都變成商業化,沒有那種親情。中國這個家的觀念,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這全世界在其它國家民族找不到。可是真正做出來,我相信任何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的人看到,沒有不生歡喜心,沒有不向往。我也想了很多,中國傳統的家不可能再恢複,但是中國人家的精神是好的,是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可以給世界、給社會帶回安定和平。所以我就想到今天團體,用團體來代替家的組成,團體繼承中國家的精神,對社會、對國家就有貢獻。團體的範圍就很大,在佛門裏面寺院是個團體,在家同學組成的居士林、念佛會也是團體。各個行業都有團體,如何能用團體來繼承中國家道、家學、家規、家業?我們有這個理念,就有可能做到,要做到首先要有認知,有這個認識、了解,同心協力做出一個榜樣。前幾年,我們在安徽廬江湯池做的實驗,這個實驗做了叁年做得非常成功,我們深深希望中國國家政府能夠繼續做下去。事、理、行『互存互奪』,這也是『玄通』。
【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
到這裏是一段,這就是對于理、事、性、相,通常我們還加上因果,這些微妙深奧的事理,你果然能夠通達明了,通達的秘訣沒有別的,一心,一心就通,爲什麼?它是自性。記住,自性裏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你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它就通,自然就通。爲什麼有人想求,求一輩子都通不了?就是因爲他用思想,用頭腦去研究,研究一輩子都不通。爲什麼?方法錯誤,不研究就通,愈研究就愈糟糕。爲什麼?研究是用妄心,一切放下,他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真心裏頭沒有分別,真心裏頭沒有執著。中國古聖先賢爲什麼那麼有智慧?他們所留下來給我們的東西是超越時空的,永恒不變的,現在人講真理。他爲什麼能發現那麼多真理?就是他的心清淨,諸佛菩薩亦複如是,他沒有雜念,更沒有惡念,一直到無念,全通達了,一心、無念就全通。這個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你不相信,你試試看,平常妄念紛飛你沒有覺察。你試試看,盤腿坐下來,不要多,五分鍾,你看看五分鍾能不能坐得住?你就發現別說五分鍾,一分鍾都不行,不知道有多少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起來,這叫煩惱,這叫習氣,這怎麼能通得了?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教你放下。
我是那麼樣關鍵的一個大問題,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那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那是大學問,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我聽到了很歡喜。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向他老人家請教,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入佛的境界?這大問題,這不是小問題。他老人家告訴我:看破、放下。我接著向老人家請教:從哪裏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叫我認真去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老人家很慈悲,看到我們年輕人,我跟他見面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大我叁十九歲,祖父一輩的人。雖然初次見面大概也把我們看透,我這一生沒有福報、短命,應該都看透。所以教我修叁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沒求,沒這個念頭,但是他已經把修學的方法告訴我,而且一再強調「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求不應的時候是什麼原因?業障,業障在障礙著你,你有求,求不到是業障。告訴我忏悔,忏除業障,業障忏悔掉之後,你所求的它就現前,老師教的。我有個好處,聽話,對老師教導真的接受,依教奉行。章嘉大師知道我們初學的年輕人對佛法非常生疏,所以講個看破放下,而沒有講止觀。止觀,那我完全聽不懂,沒講五止六觀,這就是應機施教,什麼樣的程度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你,慢慢的引導你,對佛法産生興趣,有信心。說得很淺叫深入淺出,你能夠理解,能夠接受,只要依教奉行,你就會有成就,我真照做,我所得到的效果超過了凡先生。我跟老師叁年奠定佛法的基礎,以後跟李老師十年。我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教我,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爲世間人做一個好的榜樣。我比不上佛陀,佛陀有個僧團,我沒有;佛陀僧團不小,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挺大的一個團體。我這個團體五十個人都不到,算不上是個什麼團體。當然這也是有許許多多因素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命運,家有家業,佛教團體也有法運,我們總得要恒順衆生、隨喜功德。
如果真的是通達,對于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都有相當程度的覺悟,這個人一定是『大智獨存』,他有智慧。『體周法界』,跟我們這《還源觀》裏面講的叁種周遍相應。這是講智、講德,它作用決定是『大悲救物,萬行紛然』。他有大悲心一定是幫助苦難衆生,沒有定法,「萬行紛然」,沒有一定的方法,善巧方便。「大智」是心地清淨,我們今天講的沒有攀緣的心,一生自行化他順其自然,這個自己身心得清淨。不要跟自己設一個時間表、行事曆,那就麻煩,那就是攀緣。隨其自然,有緣不能不做,沒有緣不要強求,總要記住佛家所講的是真的,衆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其實我們這個人生在世間,人是個社會動物,離不開人群,群衆有感隨緣而應,這就對了。如果我們自己要怎樣怎樣去策劃著做,這完全變成世間法,這不是恒順衆生,這不是隨喜功德,那是什麼?是造業。既然造業就有善惡,當然在佛門裏面善多,可是不能避免惡業。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在裏頭那就是惡業,善惡混雜,將來果報也是如此。果報很殊勝有富有貴,但是裏頭有煩惱,爲什麼?因爲我們修善裏頭夾雜著不善。在世間哪能不夾雜,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都必須要知道、要清楚,要有智慧。
『悲智雙融,性相俱泯』,後頭這一句就是智慧現前,不著相,不但所現、所生、所變的一切萬相不執著,心地裏連痕迹都不沾。能變、能現、能生的性、理,也沒有絲毫分別,這個心才叫清淨心。在自己悲願智慧雙融,外面境界,整個宇宙和睦、和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處事待人接物,就能夠像諸佛菩薩、像法身大士一樣,經上形容說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位要記住,本來無礙!誰障礙你?我們今天處處都有礙,只要接觸就有礙,從哪來的?從分別執著來。分別執著從哪裏來?從起心動念。所以第一個錯就是起心動念,你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你本來是佛。起心動念能生萬法,虛幻的事相就發生;這個時候你能保持正覺,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是佛法界。大乘教裏面所講的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在這個時候它就現前,沒分別。如果在這裏面起了一念分別,實報土就不見,可見得實報土也不是真的,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一分別就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還不錯。如果從分別裏面又起了執著,那就麻煩,這一切執著什麼?四聖法界不見,四聖法界變質,變成六道輪回。所以要知道六道從哪裏來?執著,不執著沒六道。
十法界六道裏面,這些衆生、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哪裏來的?我們自己心裏變現出來。我們心有善念,現的善法;心有不善念,現那些不善法。法沒有善惡,就跟江本博士水實驗,水沒有善惡,水示現的善惡是人心。所以大乘教裏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現在世界上災難這麼多,原因從哪裏來的?外面是境界不好,災難很多,佛告訴我們,心不善,外面境界反應的也不善,不善就有災難。《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水災是什麼東西反應的?貪婪。我們有沒有貪心?學了佛,學了佛貪佛法,還是沒有把貪心放下,他還要遭水災。火災怎麼發生的?現在地球溫度上升這是屬于火,火山爆發是瞋恨、瞋恚、嫉妒,從這裏生的、反應的。風災,臺灣一年臺風很多,風災是愚癡生的,什麼叫愚癡?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往往搞顛倒,這是愚癡,愚癡感應的是風災。地震,地震是心不平,貢高我慢輕視別人,這帶來地震。如果我們能夠把貪瞋癡息滅掉,佛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貪瞋癡慢沒有了,咱們地球上這些災難就沒有。我們現在這樣講,一般人相不相信?不相信!這個沒有科學根據,我們心裏面想的,身體做的這些行爲,會影響山河大地,哪有這種道理?他不相信,那就沒法子。江本博士雖然做了很好的實驗,這個實驗還有很人不知道,少數人接觸到他這個實驗,想想是有道理,這佛經上講的真有道理,他這個信息沒有辦法廣泛的推廣。我們明了,我們清楚,我們相信佛菩薩的話,所以要有大菩提心,要有大愛心,《弟子規》上講「凡是人,皆須愛」,大乘教裏面給我們講的,遍法界虛空界要用我們的愛心把它充滿,「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全心全力爲這些苦難衆生服務,服務裏面最重要的,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教導他這個最重要。其它的是次要的,最重要是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最重要的不但言教,而且身教,做出榜樣給大家看,好樣子!更要注意培養年輕人,不能佛法到我們這一代就完了,培養繼承人,世世代代相傳,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好事,如果有這個能力要很認真的去做。今天我們這一段就講到此地,「理事玄通非相止」,知道性相都不可得,你的心自然就不動,不再起心動念。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