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真正成長的時候;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後沒了,隨時准備走了。所以這些沒有人說的話我得都說了,我這一生沒遇到,我都說,希望大家都知道,如果遇到有這樣的環境,珍惜,能夠培養一個、兩個人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找年輕人,冷靜觀察,有德行,能信、能解、能行,你去幫助他決定沒有錯,決定會有成就。幫助他、照顧他要有限度,日常生活能過得去,不可以奢侈,要是養成奢侈的習慣的話就增長貪瞋癡,那就害了他,這個要知道。接受栽培的,無論是出家、在家人,也要能有智慧、能理解,遠離五欲六塵。

  我這一生過來的,很多同修都知道,我這一生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全是韓館長她一手包了。一切人對我的供養,全部歸她管,還不能查她的帳,還不能問多少錢,「你查帳?你對我懷疑?算了,我不幹了」,她就來了。我從來不問,我只要天天可以上講臺,這樁事情妳幫我照顧好,我就感激了,其余的全歸妳。我們能相處叁十年,她要的我不要,我要的她不要,我們當中沒有沖突。如果我們在利益當中有發生沖突,這就不行,那就住不久;長久決定要知道在利益上沒沖突,才能夠相輔相成,互助合作。我們在道業上、在講經的經驗上,年年提升,月月增長,法喜充滿。年輕的時候有體力,初到美國,我還算不錯,沒時差,下飛機就能辦事。從臺北飛到洛杉矶,一下飛機,那邊迎接的人送我到講堂,講堂就擠滿了人聽我講經。有一次好像遇到是假期,我連續講叁天,那在美國很少,連續講叁天,一天九個小時,上午叁個小時,下午叁個小時,吃了晚飯再講叁個小時。那時候我講經是站在講臺上,下面是坐著聽,坐著聽的有些年歲大的,六、七十歲的,都坐不住了,我的精神還很飽滿。那個時候我差不多也六十歲了,二十叁年前,一九八叁年、八四年那個時候。這一段的曆史,諸位要是冷靜去觀察,看到佛法是怎麼樣衰下來的,你看到了。如果真的有這種大福德的人,不是沒有,無論在家、出家,有,很多!他沒想到,沒有想到幫助佛教培養人才,幫助年輕人、成就年輕人,沒想到這個。這就是對于佛法教育疏忽了,而重視什麼?重視在經忏佛事法會,重視這些,他們所培養人才是培養這些人才。佛學院畢業也是經忏佛事,沒有說佛學院畢業出來之後在寺院講經,沒有。佛教被社會看成迷信,原因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迷悟的問題,我們把方向迷失了,宗旨迷失了,走錯了。比喻裏面這個容易懂,他說人迷失了方向,是你迷了,方向有沒有隨著你迷改變?沒有,東還是東,西還是西。你以爲東是西,西是東,那是你自己迷失,關鍵是要你覺悟得快。

  【衆生迷故。謂妄可舍。謂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而可入也。此義亦爾。不入而入。故雲入也。】

  這是解釋入的意思,大乘經教裏面講,必須把這個理跟事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真的不迷,你才懂得祖師講入、講出的真實義,不是一般衆生的知見。一般衆生知見,真的以爲可以出、以爲可以入,錯了,入出是一不是二。根本沒有出,哪來的入?根本沒有入,哪來的出?這是什麼?原本是一體,你從來沒有離開這一體,這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從來沒有離開過,悟在裏頭,迷也在裏頭。給諸位說,一真法界在裏面,十法界也在裏面,六道叁途都在裏頭,只是迷悟造成你自己不同的感受。諸佛菩薩應化在叁途,在畜生、在餓鬼、在地獄,他有沒有苦?他沒有苦,爲什麼沒有苦?因爲他知道沒有出入。甚至于跟你講,他不知道有什麼叫六道叁途,他不知道,爲什麼?他沒有分別。有分別才有十法界、六道叁途,分別出來的,沒有分別就沒有。有分別就有苦樂,人天樂,叁途苦;沒有分別,在人天,你沒有感受到人天的樂,在叁途,沒有感受到叁途的苦,他心平等的,他心清淨的。也就是說,清淨平等心無論在哪一個地處,他都絲毫沒有變更、沒有變化,這叫真樂,這叫法喜充滿,這叫常生歡喜心。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跟這個很接近。

  所以我們從聖人、從佛菩薩那裏曉得,喜樂是自性的性德,從哪裏來?從學習來。學是聞法、是聽教,聽老師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賢不在我們面前,展開經卷就是,沒有兩樣。對于古聖先賢一定要有恭敬心,一分恭敬得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得十分成就,老師在不在沒問題。二千五百年前孟子,孟子出世的時候,孔子已經不在,孟子學孔子,以孔子爲老師,老師已經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依照孔子的著作去學習。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學習,頭一個讀誦,把它念熟,第二個是正確的理解,不能理解的時候向孔子學生請教,那個時候孔子的學生都還在,向他請教。明白之後,真幹!就落實了,樂在其中。所以真正的喜樂是從學習來的,習是實踐,是做到了。最近我們看到一個人,北京的胡小林,他嘗到這個滋味了,法喜充滿,說不出的快樂。這說不出的快樂從哪裏來的?學習《弟子規》。學《弟子規》,把《弟子規》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公司,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其妙無窮。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在《弟子規》裏面都有答案,他把它用活了,真的所謂是活學活用。前天給我打個電話,說我快樂得我忍受不了,給師父打個電話,來告訴我他快樂的樣子。真的,一點不假。你要是在大乘佛法當中學習,這個喜樂超過《弟子規》不曉得多少倍,不是從這裏過來的人他體會不到,給他講他也體會不到,沒有深刻的印象,唯有過來人。所以古人有個比喻好,佛法裏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是熱還是涼,跟你講你怎麼也體會不到,親自去嘗一口就明白了。必須自己做,自己才能夠嘗到滋味。

  下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衆生迷,以爲妄可以舍、真可以入,他能不能舍?他不能舍,他能不能入?他不能入。爲什麼?他有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個妄,有執著心,執著心也是妄,妄不能斷妄,真才能斷妄。真是什麼?真是放下分別執著,覺悟了;放下分別執著,再去找個真,又是個妄,這是事實真相。古今以來多少修學的人這一關不能突破,也就是說放不下。所以佛的經可不可以讀?可以讀,但得會讀。佛的話能不能聽?可以聽,得會聽。過去禅宗這些祖師測驗學生,我們在語錄裏常常看到「會麼」,這句話高明,意思深,你會麼!會,他就進去了,就覺悟;不會,又迷惑了。原先被世間法迷了,現在世間法他放下,被佛法迷了。佛不迷人,人自迷。佛怎麼不迷人?你看《起信論》裏面說得多好,教我們或者是讀經,或者是聽教,聽老師講經教誨,要用什麼樣的心態?第一個「離言說相」,你聽經不要執著他的言語,你要把他的言語放下,聽,一面聽,絕不放在心上,不要執著他的言語,這第一個。第二個「離名字相」,他講這些名詞術語,菩薩、佛、羅漢、戒定慧,講的這些術語,叁途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術語,這些術語是交換意見的一種工具,不要執著它。第叁個是「離心緣相」,聽懂就懂,聽不懂不要想,愈想愈錯,爲什麼?你想是用分別執著心,不是真心。它從真心流露出來的,真心裏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必須我們自己也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完全懂了。我們還有的時候就聽不懂,聽懂是什麼?是你自己以爲懂,不是佛的意思,你自己的意思。開經偈裏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什麼?沒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的,如來真實義是清淨平等覺,沒有痕迹的。那是什麼?那是你的自性,是你的真心,你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那才是真實義。所以佛不迷人,佛不騙人,是你自己不會,宗門教下、念佛法門,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成就也是一樣的,完全相同,問題就是你會麼?不會。會,你全得到了。

  六祖惠能大師爲我們所示現的,那個人會了。能大師一生當中還不就聽過一次經,五祖忍和尚在半夜召見他,這什麼?怕嫉妒。你就想嫉妒障礙多大,唐朝時候就那麼嚴重,現在你就知道這是正常的。五祖一傳法,半夜叫他趕快走,逃命,怕人家害他,你看那麼嚴重!半夜把他送走,老和尚把他送走,指示他往南方逃。那時候能大師問他到哪裏去,「你從哪裏來,回到哪裏去」。躲在獵人隊裏面,爲獵人服務,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替獵人燒飯,做廚房。天天看到打獵,那些畜生被獵人殺掉的,他慈悲心,給這些野獸祝福,傷得輕一點的他都把牠放掉,傷得重一點的沒法子了。獵人吃肉,他吃飯吃肉邊菜,拿一點青菜在鍋裏一起煮,煮出來,肉給獵人,自己吃青菜。十五年,時間不短!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漸漸淡忘,他出來了。真的一出來就成名,遇到光孝寺的住持,講《涅槃經》,正好門外還有個幡,那個地方我去過,那個旗杆還在,「風動幡動」就發生在那個時候。印宗法師講經,有兩個人在爭論,「風動」,那個說「不是風動,幡動」,兩個人都不服氣。惠能聽到了,走到旁邊告訴他,「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說風也沒動,幡也沒動,你們兩個人心動。這兩個人聽這話一驚,真高明。

  印宗法師下臺之後,就問他們叁個人在談什麼,就說這個事情。印宗法師一聽就知道,他說從前曾經聽說,第六代祖能大師接受五祖的衣缽,他就想到,你不是凡人,你是不是?惠能大師承認。他說衣缽呢?把衣缽打開,大家一看,真的不是假的。印宗給惠能剃頭,所以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剃度完了之後,印宗了不起,回過頭來拜他做師父,這什麼人能做到?一點嫉妒心都沒有,把他自己一生在南方弘法利生的成就雙手奉獻給他。印宗聰明、有智慧,水漲船高,把六祖托起來之後,大家心裏明白,他的境界不跟印祖是平等做不到,只有超過印祖,至少跟印祖是平等才能做到,比他低一層…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