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茶館,我小時候在福建讀書,念小學,叁、四年級,放了學之後到哪裏去?到茶館。到茶館幹什麼?聽說書,講故事,講的都是倫理,倫常大道,講道德、講因果,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古時候,那比我們更早,大概要比我早十年,那時候私塾,私塾裏面老師講;我這個年齡讀私塾大概讀了不到一年就改成學校,改成學校,老師就不講這個,古時候這些東西不講了,像《叁字經》都沒有了,改成現代教科書,什麼小狗叫、小貓跳,念這個東西。但是茶館裏面還有說唱藝術,那是我們很容易接觸到的。特別是年歲大的,退休沒什麼工作的,找些老朋友去喝茶,聽說書,這是社會教育。我覺得比電影、電視殊勝很多,爲什麼?邀幾個好朋友,泡一壺茶,聽說書,朋友在一起他就有人情味在裏頭。現在電視播的時候,家人天天見面,你沒有這種情趣。所以古社會樂趣多,人生樂趣多!好朋友邀集起來,他不是像現在打牌、跳舞,他不是這個;品茗,聽說書,看畫展、書法展,那不一樣,這是過去舊社會你常常在街頭上都能看到。
佛菩薩、古聖先賢都把知止、把格物放在第一,你說有沒有道理?我們佛法常講,修行第一個消業障,這就是消業障最妙的方法,要養成一個知足,知足就常樂。我在美國住了很多年,達拉斯還有個道場,我們住的那條街,就是那個小區,不是很富裕的居住地,大概我住在那個時候,這是十幾年前了,那個地區收入平均大概是兩千美元,都住在這個地區。美國人很奇怪,如果他工作好,他升級了,加薪加到叁千,一個月有叁千塊錢收入,他就搬家,搬到那個叁千塊錢的小區,他搬到那裏去住,好像他身分提高了。這個想法錯誤,如果你看,兩千塊錢收入,這個地方你過得很好,你又增加一千,你這一千能夠儲蓄起來,你的日子過得多好、多自在。拼命搬到那邊,搬到那邊一個月一個月花光,一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馬上問題出來了。最怕的是失業,公司老板不要他,叫他走路,他什麼都沒有。房子沒有了,房子是銀行貸款買的,被拍賣,車子沒有了,連家裏冰箱什麼都沒有,一失業就全完了。所以他最怕失業,工作很認真、很努力。全是賒帳賒來的,所以那個生活壓力很大,這是他們那個社會。我們中國不是,中國賺再多的錢,對生活不必提升,還是老樣子,所以有什麼災難來,沒有關系,失業一、二年,儲蓄夠用,他一點都不緊張。尤其是大家庭,大家庭所有一切人賺的錢都歸公,都要給家庭,你自己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家庭給你,每個月生活費用給你。所以我們想想那個時候確實是好。
經上前面雖然所講的是四德(四種),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衆生苦,這四德一展開是萬德,佛家常講萬德萬能,萬德萬能歸納就是這四大類,四大類展開這叫無量無邊的德行,這就是「攝用歸體」,體就是這四德,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佛菩薩教導我們,都不違背這個原則。這些年我們提倡《弟子規》,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儒家代表,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的《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佛法的《十善業道》,再擴大到《律藏》,都不出四德之行。這四德我們要怎麼做法?從《弟子規》入門。《弟子規》給我們總結一百一十叁樁事,這一百一十叁樁事情你全都做到了,你的根就紮下去了。在現前這個社會,這個根就能夠帶給你一生的幸福美滿,一點都不假!不要看這一百一十叁條,條條都是活的,只要你真正去做,你自然就有悟處,你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自然就合規矩。這個合規矩是威儀有則。無論在什麼境況之下,佛家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夠運用得非常如法,你都真正能做到,外面的態度柔和,裏面的心地真誠,真誠心、柔和態度,沒有一樣事情不圓滿成就。衆生很苦,怎麼代衆生苦?我自己認真修行就是代衆生苦。特別是在困難的時候,有災難的時候,大家都感覺到很憂慮的時候,我們做出怎樣適應當前環境的一個榜樣,做出來給他看。爲什麼在這個艱難困苦環境裏面,他沒有憂慮,他過得很清閑、很自在,爲什麼?向他學習,這叫做代衆生苦。
平常養成一個節儉的習慣,生活很容易過。節儉是美德,愈是節儉,身體愈健康。我過去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講到,特別是在澳洲,澳洲、紐西蘭,牛羊的數目超過居民,比人多,全世界有名,牛羊長得好。它外面草原豐富,牛羊吃什麼?就吃青草,就一樣,也沒有調味,牠身體養到那麼好。我們人講求這個味道,色香味,吃出一身病,還不如牠。所以你從這裏想,單一的東西能不能養身?能。動物跟人沒有兩樣,人自己把自己糟蹋掉了,也就是善于分別執著,在生活當中,衣食住行精心去挑剔,這是煩惱。煩惱是什麼?煩惱就是病毒的根源,所以佛把貪瞋癡說成叁毒。我們天天用不用貪瞋癡?用,你從來沒有離開叁毒,所有一切煩惱助長叁毒,你怎麼會不生病?這個世間許多人得了不治之病,痛苦不堪,病從哪裏來的?自作自受!他要真的能夠相信佛的話,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他什麼病都沒有了。生活愈簡單愈好。我記得我初出家的時候,民國四十八年,那個時候我到南部來參學,時間是不長,住在南部一些寺廟,生活樸實。那個時候吃飯還講求過堂,大家在一起吃飯,一個菜、一個湯、一碗飯。那個菜的份量多大?大概就跟我這個碟差不多,醬油碟,一個人一碟菜,就那麼多。哪有現在擺得像酒席一樣!現在平常飲食在那個時候大概過年過節才有,才能看到,平常沒有。正確的。那個時候一些老法師一代一代相傳,都能保持儉樸的家風,現在要競爭;從前的寺廟也很樸實,沒有現在這麼華麗,現在都變成像觀光酒店一樣,豪華、氣派,在從前你看不到,從前樸實。那個能長久,世代相傳,人住在裏頭心是定的,不像現在心浮氣躁。
佛法爲什麼衰,衰到這個樣子?諸位一定要知道,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講得很多,不講經,學佛的人不聞法,變成迷信了。釋迦牟尼佛,佛教創教的教主,他一生幹什麼?一生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休息。對一個人也好,對兩個人也好,對大衆也好,開口講話記錄下來就是經典,沒有戲論,沒有雜心閑話,沒有。開口教人都是正論,你記錄下來就是經典,這是真的。所以世尊住世,從叁十歲開悟之後,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空過。佛法傳到中國,傳來的時候不是宗教,是教育。早年的,隋唐以前,佛教的寺院庵堂都是教學的場所。無論出家、在家都是知識分子,都在研究經教,如何把經教裏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把經教裏面那些規矩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你得受用。講經教學一直到清朝初年還保持著,清朝初年叁代,康熙、雍正、乾隆,寺院庵堂還都在講經教學。嘉慶之後慢慢就衰了,到現在沒有了,只有經忏佛事,這佛教就完了。社會上還有些有心人,在家這些居士大德,他們辦蓮社、辦講堂、辦念佛堂、辦居士林,不錯,出家人不做了,居士們發心來做。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把弘法、護法這個事情付托給國王大臣,這有道理。國王大臣護持,佛陀教育能夠世代相傳;國王大臣不護持,佛教就變成自生自滅,這就遇到真正的危機,這我們要知道。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除了自己成就之外,如果有緣分,要盡心盡力護持正法。
怎麼護持?講經的法師、能講經的居士,我們如果有力量,供養他,讓他衣食住行都不操心,專心研究經教。我這裏一個道場,如果有二、叁個,五、六個這樣的法師、居士,我們請他天天講。叁個人,一個人講兩天,一天講兩個小時就夠了,我們裏面的跟信徒都可以來聽。你這個寺廟天天有講經,不中斷,叁個法師,一個星期講六天,每個法師講兩天,你把人培養起來了,有個十年、二十年,都變成大法師了。那個功德無量無邊,真的把佛教救了。淨宗道場星期天這一天念佛會,念佛,大家來念佛,平常每天晚上講經,這是好事情,寺廟裏面當然都可以這樣做法,對于道要尊重。現在這個衰,衰在哪裏?大家把利看得最重,經忏佛事賺錢,講經要賠錢。其實講經是不是真賠錢?不賠錢,你這個道場裏有解有行,解門是天天講經,行門是天天有念佛。超度佛事不是不可以做,印光大師說附帶做,不要特別給他做。就是平常信徒家親眷屬過世,在念佛堂立牌位,每天早晚念佛給他回向,這就行了,不必單獨去給他做一場佛事。星期天一天念佛,現在人講「佛一」,依照佛七的儀規,精進念佛一天,也給這些往生牌位回向,給延生牌位祝福,這就夠了,這很如法。
你真能這麼做,你那個道場肯定興旺,爲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是正法道場。真正有發菩薩心的人來護持,不是做不到。力量薄弱的,像印光法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們,小道場二十人。要不要講經?要講經,不講經不行。發心出來講經的,有人護持,他不要擔心生活不安定,他有個生活安定的環境,他才有成就;沒有安定的環境,他就不能成就。所以真正護法大德居士是菩薩,他沒有別的,提供安定環境,讓法師進修,讓法師天天弘法。現在可以用電視、可以用網絡,這是近代的科學技術,可以用,把這個效果廣泛的傳播。但是要曉得,現場聽經的利益跟看電視不一樣,我相信很多修學的人都會有這個感觸,所以現場聽經還是非常重要。現場能夠再加上這些機器設備同時播出去,效果就圓滿殊勝。
真正有心人要多想想這些問題,怎樣策畫做一個現代化的講堂,可以容納大衆,也能叫法師講經這個音聲,能夠集中做成很好的效果,提供給電視、網絡傳播,現在科學技術可以做得到。我們看看有很多電視臺大型的表演,我是很少參加,我記得好像二00叁年,我第一次到泰國訪問,參加國際會議,認識查瓦利將軍,他夫妻倆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那個時候正好籌備建僧伽醫院,利用電視臺做一個募款的活動,泰國的國家電視臺。我…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