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天參加,看到現場坐的觀衆有叁、四百人,這樣一個大的攝影棚,效果好。所以我想如果這個地方在講經多好,現場聽衆有叁、四百人,同時有電視就播出去。這是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該是這樣的。真正想學的要到現場來參加,工作或者其它事情繁忙的,你在家裏面收看電視。
所以止觀,佛教我們放下,要知道放下的是什麼?放下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這個東西要放下,要把它止住。提起什麼?護持正法,弘法利生,弘護是一體。我常常講,佛法能不能住在世間,不在法師,法師弘法,就像辦學校一樣他是教員,主持佛法的是學校的校長,他的責任大。他辦學校,他可以邀請好的老師來上課,他自己不必上課,校長不必兼課,聘請好的老師、教授。護持他是雙護,對老師他要護持,對學生也要護持,佛法能不能住世間,他的功德第一大。古時候帝王護法,現在民主,政府不管這個事情,所以佛法很容易衰,也很容易滅掉,完全要靠在家菩薩。在家菩薩他要是不學習佛法,他不懂,他要學習才能懂,光是燒香、磕頭,做形式,這個不行,這不是真正護持。不容易!真正菩薩出現,這個地方衆生有福,福報現前。人多得很,會講經說法的人很多,訓練叁個月就能上臺。我們這麼多年經驗很豐富,就是沒有護持的人,有老師,老師都改行了,沒有學校聘請他,老師就失業,那之後爲了生活只好改行,這很可惜。這些道理我們都懂,所以有機緣、有能力,一定要護法,護法功德無與倫比。
他是菩薩還是凡夫,下面這八個字就界定了,如果他是菩薩,肯定『當相即空,相盡心澄』,這個人是菩薩,他不爲自己。無論做多大的事業,他心是清淨的,他不是爲名聞利養,不是爲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癡慢,這是菩薩。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真正護持正法、弘揚正法,他來幹這個。我這一生遭遇的環境是最辛苦的,這一生做什麼事情?做一樁事情,提醒大家正法不是迷信,正法有住世的必要,正法住世對大家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爲現在大家迷失了,看不到正法的面目,我們做這個宣傳工作。我不是勸人,你們建一個大的道場來供養我,不是的,我年歲大了,要走了,用不著向這一方面去想。你們建道場要培養年輕的法師,要培養年輕的居士,如果你發現,你要知道該怎麼做法。你幫助他就是幫助佛法,佛法遍法界虛空界,你就曉得你做的多大功德。雖然有大功德,不做大功德想,菩薩。你救了多少人,每個法師講經說法所度的衆生都是屬于你的,你辦學校,你請他來。今天你爲什麼遇不到,爲什麼也請不到?是你自己不懂佛法,如果你尊重佛法,你就會尊重法師。出家、在家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只要這個人真的依教奉行、依教宣講,與大衆分享自己修學的心得,自行化他,這就如法。佛在經上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生什麼心?生菩提心,八萬四千法門就興起來了。「心滅則種種法滅」,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心,心裏面只有自私自利,只有名聞利養,聖教就滅了。下面解釋入字,入五止。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爲入也。】
這個意思要清楚,什麼叫『入』?這個「入」就是契入,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裏面講大開圓解,淨土裏面講理一心不亂,這是入的意思。這個入,因爲這篇文字是「修華嚴奧旨」,這個入是入什麼?入華嚴境界,這不是普通的。華嚴境界是什麼?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不是十法界。所以這個入字含義就很深,因爲《華嚴經》世尊講這部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聽經的對象都是實報莊嚴土裏面的菩薩,不是凡人,所以他境界有這麼高。『性相俱泯』,就是前面講的「當相即空,相盡心澄」,他才能夠達到「性相」,法性、法相,「泯」是什麼?離妄想分別執著。性相是一體,自己呢?自己的心跟法性融成一體,自己的身跟法相融成一體。『體周法界』,「周」是周遍,前面叁種周遍只舉一種,一種周遍,叁種都周遍。那你就曉得,「體周法界」裏面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講的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佛,但他起作用的時候與究竟圓滿佛幾乎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他無明習氣沒斷幹淨,但是不礙他弘法利生,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叁十二應,他有這個能力。他必須在應化當中自自然然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那個不需要用別的方法,不理它就完了,自自然然它就斷盡了。
斷盡之後,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還會不會現身爲六道衆生,接引這些苦難衆生?我們現在在經教上學習下來知道,肯定他會,常寂光有感應,衆生有感,常寂光有應。所以常寂光的心性不起用的時候就是能大師所說的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我們知道能生萬法肯定他就起用,雖然起用,性相俱泯體周法界。他體相用是一,沒有分別,一即是叁,叁即是一。他不像我們,我們體相用分開,分成叁樁事情;他不是,一樁事情,所以這叫入。入有沒有入的相?沒有,這一定要懂,並不是真的有個出、有個入,不是的,沒有這個相。爲什麼沒有這個相?因爲本來就沒有相,這要知道。我們所謂的相都是人爲的,都是從分別執著裏頭産生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哪來的相?沒有界限,這種入叫真入。凡是有出有入,有出入的那個現象,沒入!這個意思很深,而且很難懂,譬如我們現在在這個講堂,這講堂是我們建築的,有門戶,你從外面入進來,你從這個門走出去,有出有入,這是建築一個房子。如果這個房子拆掉,沒有了,出入有沒有?沒有了。你再想,我們的自性是多大?自性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入是個形容詞,什麼叫入?順著性德就叫入,違背性德叫出。諸位從這裏細心體會,你能夠體會到一些。這個界限是什麼?這個界限是十法界。順著自性現的這個境界是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違背性德,立刻實報土就不見了,迷了,現的是什麼?現十法界,十法界、六道。出,你出了自性。十法界、六道就好像你蓋的這個房子,十法界是蓋個大房子,六道,大房子裏再蓋個小房子,就這個意思。愈離愈遠,距離外面的自性愈離愈遠。佛教給我們,舍棄小房子,入了大房子;舍棄六道,入四聖法界;舍棄四聖法界,入實報莊嚴土;再舍實報莊嚴土,你就入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純淨純善的自性。從這個地方才體現到,賢首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入的意思。下面大師引經:
【華嚴經雲。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
這是一首偈,《華嚴經》上的。經上有時候講佛,有時候講如來,這兩種說法是有意思的,凡是講佛,多半從相上講的,講佛;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你看普賢行願十大願王,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第一大願從相上講的。第二句講的是「稱贊如來」,不用佛了,用「如來」,從性上講的,你一定要懂。禮敬是就事論事,是從相上,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本來是佛。爲什麼現在你不是佛?你迷了,還是佛,迷惑顛倒的佛,不能說不是佛,因爲你沒有離開自性。相,相從性現的,性能現,相是所現,所現的相不離能現的性,性相永遠分不開。這個事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凡是有相的,我們都要生起恭敬心,對佛我們要禮敬,對人要禮敬,對一切動物要禮敬,對天地鬼神要禮敬,對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要禮敬。爲什麼?禮敬是性德,性德周遍法界、含容空有、出生無盡。普賢第一願的禮敬不可思議,誰做到?法身菩薩做到了。我們禮敬還有差別,這就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如果真正覺悟的人不是。所以你就曉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對我們恭不恭敬?恭敬,我們對他不恭敬,他對我們恭敬。爲什麼?他知道我們跟他是一樣的,是佛,迷惑顛倒的佛,他是覺悟的佛,所以他對我們恭敬,我們對他不恭敬。我們對小動物當然更不知道恭敬,所以要學,要養成習慣,看到小動物都能合掌稱菩薩,給牠念叁皈依,「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念叁遍,念阿彌陀佛教牠求生淨土,永遠脫離畜生身,這有緣。佛菩薩看待這些小動物如是,我們要學。你對待小動物都這樣愛護,你對人能不愛護?對善人愛護,對惡人一樣愛護。平等心、清淨心,心地清淨平等就是真誠,就是誠明,這個誠明就能感動那些惡人,幫助惡人回頭是岸。佛菩薩教化衆生是用感動,言說是補助,是擺在第二,真誠擺在第一。
稱贊如來,稱贊就不一樣,他隨順性德的稱贊,違背性德的不稱贊、也不毀謗,這心地多厚道。你做錯事情不責備,你做對的時候贊歎你、鼓勵你,你的心多厚道。佛法裏面稱菩薩爲「仁者」,仁慈的,仁者,仁者無敵。仁者什麼意思?永遠沒有對立。敵就是敵對,跟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沒有敵對,沒有敵對是一體,性相俱泯,沒有對立,這叫仁者,這是菩薩。名詞術語裏面都是高度的智慧,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善財表演給我們看,五十叁位善知識,這裏面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代表我們整個社會,你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你一天所接觸的一切人就是五十叁參。這裏面有善人、有惡人,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他不分別的。你看善財童子參訪,對善知識禮敬、贊歎、供養,自己忏悔,再請法;遇到這個人作惡的、搞殺盜淫妄的,善財童子見他,有禮敬,沒有贊歎,有供養、有忏悔、有請法。這個用意很深,我們要細心去觀察,這才能得受用。
爲什麼行惡的人要跟他學?問題是你會不會學,你要會學,善惡都是知識,就是都是老師…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