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那天参加,看到现场坐的观众有三、四百人,这样一个大的摄影棚,效果好。所以我想如果这个地方在讲经多好,现场听众有三、四百人,同时有电视就播出去。这是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这样的。真正想学的要到现场来参加,工作或者其它事情繁忙的,你在家里面收看电视。

  所以止观,佛教我们放下,要知道放下的是什么?放下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个东西要放下,要把它止住。提起什么?护持正法,弘法利生,弘护是一体。我常常讲,佛法能不能住在世间,不在法师,法师弘法,就像办学校一样他是教员,主持佛法的是学校的校长,他的责任大。他办学校,他可以邀请好的老师来上课,他自己不必上课,校长不必兼课,聘请好的老师、教授。护持他是双护,对老师他要护持,对学生也要护持,佛法能不能住世间,他的功德第一大。古时候帝王护法,现在民主,政府不管这个事情,所以佛法很容易衰,也很容易灭掉,完全要靠在家菩萨。在家菩萨他要是不学习佛法,他不懂,他要学习才能懂,光是烧香、磕头,做形式,这个不行,这不是真正护持。不容易!真正菩萨出现,这个地方众生有福,福报现前。人多得很,会讲经说法的人很多,训练三个月就能上台。我们这么多年经验很丰富,就是没有护持的人,有老师,老师都改行了,没有学校聘请他,老师就失业,那之后为了生活只好改行,这很可惜。这些道理我们都懂,所以有机缘、有能力,一定要护法,护法功德无与伦比。

  他是菩萨还是凡夫,下面这八个字就界定了,如果他是菩萨,肯定『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这个人是菩萨,他不为自己。无论做多大的事业,他心是清净的,他不是为名闻利养,不是为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是菩萨。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真正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他来干这个。我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是最辛苦的,这一生做什么事情?做一桩事情,提醒大家正法不是迷信,正法有住世的必要,正法住世对大家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现在大家迷失了,看不到正法的面目,我们做这个宣传工作。我不是劝人,你们建一个大的道场来供养我,不是的,我年岁大了,要走了,用不着向这一方面去想。你们建道场要培养年轻的法师,要培养年轻的居士,如果你发现,你要知道该怎么做法。你帮助他就是帮助佛法,佛法遍法界虚空界,你就晓得你做的多大功德。虽然有大功德,不做大功德想,菩萨。你救了多少人,每个法师讲经说法所度的众生都是属于你的,你办学校,你请他来。今天你为什么遇不到,为什么也请不到?是你自己不懂佛法,如果你尊重佛法,你就会尊重法师。出家、在家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只要这个人真的依教奉行、依教宣讲,与大众分享自己修学的心得,自行化他,这就如法。佛在经上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生什么心?生菩提心,八万四千法门就兴起来了。「心灭则种种法灭」,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心,心里面只有自私自利,只有名闻利养,圣教就灭了。下面解释入字,入五止。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这个意思要清楚,什么叫『入』?这个「入」就是契入,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这是入的意思。这个入,因为这篇文字是「修华严奥旨」,这个入是入什么?入华严境界,这不是普通的。华严境界是什么?毘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不是十法界。所以这个入字含义就很深,因为《华严经》世尊讲这部经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听经的对象都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菩萨,不是凡人,所以他境界有这么高。『性相俱泯』,就是前面讲的「当相即空,相尽心澄」,他才能够达到「性相」,法性、法相,「泯」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性相是一体,自己呢?自己的心跟法性融成一体,自己的身跟法相融成一体。『体周法界』,「周」是周遍,前面三种周遍只举一种,一种周遍,三种都周遍。那你就晓得,「体周法界」里面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的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虽然不是究竟圆满佛,但他起作用的时候与究竟圆满佛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他无明习气没断干净,但是不碍他弘法利生,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他有这个能力。他必须在应化当中自自然然把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那个不需要用别的方法,不理它就完了,自自然然它就断尽了。

  断尽之后,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还会不会现身为六道众生,接引这些苦难众生?我们现在在经教上学习下来知道,肯定他会,常寂光有感应,众生有感,常寂光有应。所以常寂光的心性不起用的时候就是能大师所说的本自具足,惠能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我们知道能生万法肯定他就起用,虽然起用,性相俱泯体周法界。他体相用是一,没有分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他不像我们,我们体相用分开,分成三桩事情;他不是,一桩事情,所以这叫入。入有没有入的相?没有,这一定要懂,并不是真的有个出、有个入,不是的,没有这个相。为什么没有这个相?因为本来就没有相,这要知道。我们所谓的相都是人为的,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哪来的相?没有界限,这种入叫真入。凡是有出有入,有出入的那个现象,没入!这个意思很深,而且很难懂,譬如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堂,这讲堂是我们建筑的,有门户,你从外面入进来,你从这个门走出去,有出有入,这是建筑一个房子。如果这个房子拆掉,没有了,出入有没有?没有了。你再想,我们的自性是多大?自性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入是个形容词,什么叫入?顺着性德就叫入,违背性德叫出。诸位从这里细心体会,你能够体会到一些。这个界限是什么?这个界限是十法界。顺着自性现的这个境界是实报庄严土,是一真法界;违背性德,立刻实报土就不见了,迷了,现的是什么?现十法界,十法界、六道。出,你出了自性。十法界、六道就好像你盖的这个房子,十法界是盖个大房子,六道,大房子里再盖个小房子,就这个意思。愈离愈远,距离外面的自性愈离愈远。佛教给我们,舍弃小房子,入了大房子;舍弃六道,入四圣法界;舍弃四圣法界,入实报庄严土;再舍实报庄严土,你就入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纯净纯善的自性。从这个地方才体现到,贤首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入的意思。下面大师引经:

  【华严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这是一首偈,《华严经》上的。经上有时候讲佛,有时候讲如来,这两种说法是有意思的,凡是讲佛,多半从相上讲的,讲佛;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你看普贤行愿十大愿王,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第一大愿从相上讲的。第二句讲的是「称赞如来」,不用佛了,用「如来」,从性上讲的,你一定要懂。礼敬是就事论事,是从相上,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你不是佛?你迷了,还是佛,迷惑颠倒的佛,不能说不是佛,因为你没有离开自性。相,相从性现的,性能现,相是所现,所现的相不离能现的性,性相永远分不开。这个事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凡是有相的,我们都要生起恭敬心,对佛我们要礼敬,对人要礼敬,对一切动物要礼敬,对天地鬼神要礼敬,对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要礼敬。为什么?礼敬是性德,性德周遍法界、含容空有、出生无尽。普贤第一愿的礼敬不可思议,谁做到?法身菩萨做到了。我们礼敬还有差别,这就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如果真正觉悟的人不是。所以你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对我们恭不恭敬?恭敬,我们对他不恭敬,他对我们恭敬。为什么?他知道我们跟他是一样的,是佛,迷惑颠倒的佛,他是觉悟的佛,所以他对我们恭敬,我们对他不恭敬。我们对小动物当然更不知道恭敬,所以要学,要养成习惯,看到小动物都能合掌称菩萨,给牠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念三遍,念阿弥陀佛教牠求生净土,永远脱离畜生身,这有缘。佛菩萨看待这些小动物如是,我们要学。你对待小动物都这样爱护,你对人能不爱护?对善人爱护,对恶人一样爱护。平等心、清净心,心地清净平等就是真诚,就是诚明,这个诚明就能感动那些恶人,帮助恶人回头是岸。佛菩萨教化众生是用感动,言说是补助,是摆在第二,真诚摆在第一。

  称赞如来,称赞就不一样,他随顺性德的称赞,违背性德的不称赞、也不毁谤,这心地多厚道。你做错事情不责备,你做对的时候赞叹你、鼓励你,你的心多厚道。佛法里面称菩萨为「仁者」,仁慈的,仁者,仁者无敌。仁者什么意思?永远没有对立。敌就是敌对,跟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没有敌对,没有敌对是一体,性相俱泯,没有对立,这叫仁者,这是菩萨。名词术语里面都是高度的智慧,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善财表演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这里面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代表我们整个社会,你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你一天所接触的一切人就是五十三参。这里面有善人、有恶人,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他不分别的。你看善财童子参访,对善知识礼敬、赞叹、供养,自己忏悔,再请法;遇到这个人作恶的、搞杀盗淫妄的,善财童子见他,有礼敬,没有赞叹,有供养、有忏悔、有请法。这个用意很深,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这才能得受用。

  为什么行恶的人要跟他学?问题是你会不会学,你要会学,善恶都是知识,就是都是老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