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五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五集)  2009/8/15  台湾  档名:12-47-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五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又准入佛境界。经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

  这是经上的一首偈子。下面大师为我们解释:

  【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

  我们就看到此地。『准』,我们现在讲标准、准则,或者是依据,它都有这么多意思。什么叫『入佛境界』?经论上有标准,下面举『经云』,没有说哪部经,那就是《华严经》。因为这是讲《修华严奥旨》,所以不指经名都是《华严》。经上有一首偈四句,这是经文,『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这两句话重要,「无相定」,这个名词的意思很深,什么叫无相?所有的现相都是无相,《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没有相。你要知道一切法没有相,你的心就定,定到什么程度?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着,当然全没有!无相定是什么定?就是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第四句话「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惠能大师见到,见到就入了。本来没有动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叫什么?自性本定,如来果地上的自性本定,谁有?各个人都有,没有一个没有,你现在有没有?有,你的自性从来没有动摇过。

  一切万法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见诸法寂静」,他看到外面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寂静,相也没动,相是虚妄的,相没动过。这桩事情很不好懂,说实在话讲都不好讲,你怎么会懂?佛法里面常常有句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怎么样?说不出来,说就错了。不但说不出来,你也不能想象,因为你一想你就动了念头,你也就错了。不能想、不能说,事实真相就在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内是我们的根身,这是法相;外面是我们的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现象,这叫诸法,统统是寂静的。我们讲到这桩事情,我常常用电影来做比喻,现代的人,没有说是没有看过电影的,都看过电影,电影银幕上所现的相,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电影银幕上现的相,跟佛经上讲的境界完全相同。电影银幕上什么都没有,不放电影的时候它没有,一片空白,叫常寂光。电影放映的时候它也没有,为什么?那个影像从来也没有黏到银幕上,也没有把银幕丝毫的染污。你把放映机一关,你就看到什么都没有,丝毫染着都没有;但是放映机放出来,它能够反射,能现相。这个比喻好,很像!

  自性里面什么都没有,就像银幕上什么都没有,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物质现象,可是一动,振动,我们一按钮一动,相就在银幕上显现出来。虽显出来,你不能说它有;机器没有打开,没有显出来,你不能说它没有。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惠能大师他都见到,「本自具足」,这是没显。显示出来,「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宇宙森罗万象,包括自己。一生同时都出生,叫一时顿现,灭的时候也是如此,一时顿灭。我们这个世界你以为是真的,到我们死的时候,神识离开身体,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到底是什么回事情?就像作梦一样,所以佛经上用梦做比喻讲得很多,「梦幻泡影」,不是真的。幻、妄,幻是讲变化,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心就不会攀缘,你不会执着,你不会分别,你不会起心动念,自性本定。

  佛告诉我们,见到事实真相,就是「入无相定,见诸法寂静」,是什么人?八地菩萨。我们修定,一层一层往上面去修,《华严经》上五十二个位次,修到第八地,那是多少个位次?十信修满,十住修满,十行修满,十回向修满,五十二个位次这已经修四十个位次,要到第八地再加八,四十八个位次。你看五十二个阶级,他到四十八个阶级,这个现象出现,知道一切诸相无相。我这有一卷放映电影的胶卷,幻灯片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它一秒钟放二十四张,你看这一张,就这么大这一张,一秒钟放二十四张,二十四张一秒钟,我们在银幕上就被它骗了,以为好像是真的。假的,一张一张张张不一样,它不是动的,它是静的,就像现在搞动画片一样,这个道理你就懂得,它不是动的,宇宙之间没有动的东西,它是静止的。所以诸法是寂静,因为它速度太快,你把它看成好像是真的。佛告诉我们,这是电影一秒钟放映它的速度二十四张,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我们六道里面这个世界,一秒钟像这样放映的速度放多少张?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单位是兆,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你要好好修定,修到八地菩萨。也就是《华严经》上五十二个阶级,你要修到四十八个阶级,你就看到。

  为什么会看到?你的速度跟它的速度相等,相平等,你就看到它没动。好像两辆车一样,在高速公路上奔走,两个人速度相等,譬如你的车一个小时开两百公里,隔壁那个车也是两百公里,你认为永远在一起,你就看到;如果速度不一样,你就看不到,就这么个道理。八地菩萨心地清净到那个程度,他能够看到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在移动,他看到是单张的,是寂静的,张张不一样,跟电影道理是一样。我们要懂得事实真相,为什么?知道事实真相你就愿意放下。知道什么?不放下是错了,你在这里面受的苦是冤枉苦,冤枉受的。你本来是很安乐,跟诸佛菩萨一样大自在,怎么现在搞得这么可怜?

  把事实真相全看错了,永远迷在这错觉当中,于是我们于一切法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不是错了就完了,错了是造恶业,恶业反射出来恶报,这就叫因果。错误的因带来错误的果报,那有得受的,有没有做对了的因?给诸位说,没有。你以为什么叫对?善就是对,善还是要受,比苦好受一点,苦很难受,善好受一点,不自在,不叫正受。正受是什么?善恶二边都没有,懂得吧?那叫正受。正受是什么?正受是不造业,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正受。还有起心动念,可以做到不执着、不分别也叫正受,实际上相似的正受,很低阶层的正受不是高阶层。大乘教里面真正高阶层的正受,《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以上是正受,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这才叫正受。所以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有菩萨法界,他是不是正受?一般也称正受,但实际上讲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必须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自性没有起心动念过,你回归自性了。

  所以《华严经》上常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佛以方便法跟我们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之后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你说是真有还是没有?我们在《华严经》学习过程当中,知道这桩事情不能说真有,也不能说真无,非有非无,有无二边都说不上。你说它没有,菩萨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在。习气不好懂,古大德的比喻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习气,古大德用酒瓶来比喻,酒瓶盛酒的,把酒倒掉倒干净,用干布去擦擦干净,确实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叫习气。有没有办法除?除不掉,怎么擦闻起来还有味道。怎样把这个习气消除?你放在那里不要去理它,时间久了自然没有,所以说此处用不得力。法身菩萨修行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真的有东西修,他没有,他一修就坏了,一修马上就堕落,所以没有法子修,就是不理它。那要多长的时间这习气才能够断尽?我们一个酒瓶,酒瓶盖子打开放在那个地方,大概有三个月闻闻看可能就没有了。如果是烈酒,可能要半年,酒精重的半年之后你再闻闻没有了,得一百八十天,一般的酒应该也要一百天,这味道就没有。

  所以,习气的浓淡佛把它分为四十一个阶级,叫四十一品,分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等级。习气统统没有这叫究竟圆满佛,那就到第五十二个位次,或者是从初住算起四十二个位次,到四十二圆满。圆满,常寂光现前,不住在实报土,他住在常寂光里面,跟自性圆满的融入,是真入。这个入要晓得,初住就入,入了带习气,带得很浓;等觉菩萨还带习气,带得很薄;到第四十二个阶级,没有习气。常寂光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带什么也无所谓,为什么?因为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常寂光就好像电影的银幕一样,那是常寂光,你带东西,银幕里面那些景观、影像,那没有关系,根本就没有染污。没有染污,所以它叫妄想、幻相,它不是真的,真的就会产生妨碍,它不是真的,所以它没有妨碍。这才叫「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像看电影你看到底片,底片一张一张的,从来没有动过。

  这一切的幻相,从哪里来的?从振动来的。现在科学家发现,叫波动,现相是从波动产生的。波动是从哪里来的?波动没有来处,这个你不要去找根源,它没有根源。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没有理由,那个理由你找不到。要是找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它叫幻、叫妄,不是真的。你不必去找它,你找它是妄念,你妄念息掉了,真相就现前,你用妄念去找虚妄相,永远找不到。这就是科学家、哲学家,跟佛菩萨用的方法不一样,科学、哲学追根究柢要找,永远找不到。前面科学家发明的定律,隔个几十年,后面科学家发现的时候把它推翻,这是事实,我们知道。没有一个科学家敢讲他发现的东西是真理,是永远不会推翻,不敢讲。可是佛可以说永远不会推翻,佛用的方法跟他们的方法不一样,佛是用自性本定,用清净心去感应。心地到极清净的时候,自性的智慧统统现前,照见!不是研究,不能用研究,研究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东西决定不能用,用这个就错了,不用这个就对了。

  所以佛家讲参,参是什么意思?禅宗叫参究,研究经教叫参学。参是什么意思?不用心意识就叫做参,用心意识那就…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