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二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二集)  2009/8/12  臺灣  檔名:12-47-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四面第六行,下半段看起:

  【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果喪亡。苦業無由得生。但令不入叁塗。名爲普代衆生受苦德也。】

  大師爲我們指出『菩薩』,不是一般人,菩薩是佛教裏面一個名詞,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菩薩是古印度語梵文,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的衆生,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有情就是一般衆生,有感情。跟聖人不一樣,聖人感情已經變成智慧那是聖人,所以聖人用智慧不用感情,覺悟的人;迷惑的人他用感情,不知道用智慧。我們可以這樣說法,智慧這個東西,覺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智慧跟感情是一樁事情,迷悟的兩面。佛在《華嚴經》裏面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圓滿的智慧,無量的智慧。智慧迷了之後就變成感情,這個感情也是無量的,也是沒有邊際的,感情裏面就生執著,就麻煩多了,副作用太多,苦不堪言。大乘佛法裏面,像法相宗,他們提倡的是「轉煩惱爲菩提」,菩提是智慧,轉煩惱爲菩提;「轉八識爲四智」,這證果。轉煩惱爲菩提是菩薩,轉八識成四智是佛。感情也叫情識,識就是八識,一轉變就變成四智菩提,這就成佛。可見得法界虛空界裏面一切衆生就是兩種人,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覺了稱佛菩薩,迷了稱凡夫。凡夫跟佛菩薩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只有迷悟不同,于是苦樂就不一樣。我們千萬看到這些名相不要産生誤會。

  十法界的衆生都是迷而不覺,十法界裏面有四聖六凡,六凡是全迷了,四聖法界是覺悟,覺悟但是他是解悟,他受佛的教誨,天天聽經聞法,明白了,理是明白,事上沒轉過來。大乘教裏面常講「理可頓悟」,聽聽明白,真明白;「事須漸除」,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不是一下就能轉過頭來,那是太難太難!事上是慢慢的轉,逐漸逐漸的向上提升。所以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就是事上要漸漸的除。要懂得除的方法,菩薩在此地就教『教令修止觀兩門』,教化一切衆生,教學要時時刻刻提醒。凡夫,尤其是六道的凡夫,迷得太重,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必須時時刻刻提醒他,這個方法非常重要;不提醒,很容易他又犯過失。佛對于這一點,他確實有非常善巧的方法,我們稱爲善巧方便。用什麼來提醒?六道凡夫都喜歡藝術,所以佛菩薩就利用藝術。美術、繪畫、雕塑,這人們所愛好的,音樂、舞蹈,凡夫所愛好的。自古以來,古時候雖然沒有文字,文字沒有發明,有沒有歌舞?有。它比文字還要早,所以佛法裏面就用上了。我們看一個道場,你看到活動的場所,大殿大廳裏面供養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天人像,雕得都非常之精美,高質量的藝術品,做什麼的?提醒你的。不可以把它當作神仙去膜拜,那就變成迷信,提醒你的。

  一般最普通的表法,我們供一尊佛、兩尊菩薩,這最簡單的,非常適合于家庭。佛代表什麼?佛代表我們的自性、法身。讓你看到這尊佛像就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要回歸自性,要回歸法身。不需要說話,說話聽太多,聽厭煩了,鍾磬的音聲,讓你看、讓你聽這就提醒自己。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你看《還源觀》裏面講的,它一共是六段,六大段,第一大段就講「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佛代表的,佛像代表的,這本體。一切法都是從本體變現出來,體永恒不變,能生萬法。兩位菩薩代表什麼?起二用。用太多了,無量無邊,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理,一個是事,就兩大類。我們供西方叁聖,大勢至菩薩代表理,觀音菩薩代表事,事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理有事,理事不能離開。理是般若智慧,如果慈悲裏面沒有智能,慈悲就有副作用。你看看佛門裏面常講的「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這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古大德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爲什麼?如果慈悲、方便沒有智慧,沒有理智,後遺症就出來,後遺症是禍害、下流。

  所以佛法不講愛,世間很多宗教講愛,佛法不講愛,佛法講慈悲。慈悲就是愛的意思,跟愛沒有兩樣,爲什麼換一個?慈悲裏面是有智慧、有理性;換句話說,理智的愛叫慈悲。一般講愛的時候不一定有智慧在裏面,這感情,愛裏頭有情就麻煩。所以佛經裏面很少看到愛,慈悲用得最多,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菩薩教導這些衆生,特別是六道衆生教他什麼?「止觀兩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我初學佛的時候年歲是不小,所以很懊惱,爲什麼不讓我早十年遇到佛法,我要十六歲遇到佛法就不一樣!二十六歲才遇到,很著急,遇到這麼好的東西,這麼殊勝的東西,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我第一次見到出家人章嘉大師,頭一句話向他老人家請教的,我問他老人家,我說:我知道佛法殊勝,佛法好,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就能夠契入?章嘉大師聽到,很慈悲,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看了半個鍾點,一句話不說,聚精會神專注聽他老人家開示,半個鍾點說了一個字:有。聽到有,我們耳朵就豎起來,半個小時精神一直集中,沒有雜念。可是我們畢竟還是年輕初學,自己習氣不知道,老師知道。老師又停了五、六分鍾,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講的語氣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說。

  這是什麼教學法,當時不知道,一生頭一次遇到這個事情,還算不錯,能沈得住氣。十幾二十年之後才恍然大悟,古時候老師對待參學的學生就是這樣,要看你什麼?要看你整個心定下來才會告訴你。心浮氣躁不跟你講話,爲什麼?講了沒用處,耳邊風,這邊聽了那邊就忘掉,那不叫講廢話嗎?我才明了,當時老師是讓我整個情緒定下來,半個小時精神意志集中來聽他的教誨。我們聽了之後,當然沒有那種修養,接著就問:從哪裏下手?老師教我從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我聽了似懂非懂。老師很慈悲,讓我每個星期天跟他見一次面,他會給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教我。第二個星期他就教我要認真去學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告訴老師,那個時候,我們是職位很低的公務員,待遇很微薄,真正是勉強夠過生活,決定沒有多余的錢去做布施,去做好事,沒這個力量。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那可以,沒有問題。一塊錢有沒有?還行。他說:你就從一塊、一毛去做,真心去做,不能不做,永遠去做。

  學佛之後我才曉得,之前年輕的時候造了很多罪業,罪業最重的殺業。抗戰期間真的是無知,我父親是軍人,喜歡打獵,每天早晨天還沒有亮,我父親就把我們叫醒,跟他一起去打獵,我打了叁年,殺了不少衆生。所以明白之後,我頭一個就發心吃素,素食,不跟衆生結冤仇。第二樁要做的事情放生,寺廟裏面常常有人湊錢放生,我們一塊、五毛也可以。這是什麼?知道自己業障深重,消業障,做得很積極。再印經法布施,開智慧的,寺廟常常有人提倡印經,大家湊錢,這我參加。以後收入多,真的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老師教我改造命運!因爲我命裏面,我知道我命裏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官印,命裏沒有官印,而且短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很清楚。還不錯,還有二十幾年,二十幾年好好的修,老師的話百分之百的依從。老師大我叁十九歲,祖父輩的,很慈悲,他不會騙我。我對老師一分錢供養都沒有,老師熱心教導,我們唯一能夠報老師的就是依教奉行。

  所以必須要有善巧方便,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供觀音菩薩是什麼意思?他天天提醒你要慈悲待人,就這個意思。供養大勢至菩薩什麼意思?你要理智不要用感情,這是真正供佛,佛菩薩對你真實利益。你供佛雖然是個形像,你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你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個道理很深。是個藝術品,不能把它當作藝術品來觀賞,那就錯了,那什麼利益都得不到;用它來幫助你,啓發你的性德。佛門裏面的供具都有深刻表法的意思,佛前供花,花不是給你看的。花代表什麼?代表因果,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開得好,因修得好,你要造好因,你後來才會有好的結果,表這個意思。不是供佛看,提醒自己的。最重要的供具是一杯水,這最重要的供具,這一杯水是什麼?這杯水是自己的心,時時刻刻看到,心要像水一樣清淨,要像水一樣平等,給自己看的。那是什麼?那是佛心,那是真心,真心就是清淨平等。《無量壽經》上經題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心清淨平等就不會迷,智慧就生,覺而不迷,你看這意思多好。供燈,燈代表光明,把自己的慈悲、智慧貢獻給一切衆生,就像燈放光一樣,燈放光不照自己,照別人。特別在古時候用油燈、用蠟燭,表法意思非常明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是代衆生苦。讓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就是放光,這哪有迷信!這種教育多好。中國的寺院,你走進去之後是個藝術宮殿,完全用藝術來表法,來提醒你。你要是真正懂得,你到寺院殿堂裏面去走一遍,你就覺悟,你就明白了。

  止,止的是什麼?後面提出五種;觀,你對宇宙人生應該怎麼看法,後面也給我們歸納了六種。入五止起六觀,這就是華嚴境界,毘盧遮那佛的境界。毘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系?很多人問過我,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有同修問我這個問題,我就用這個例子,舉個比喻告訴他,華藏世界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極樂世界是烏節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關系就像這樣,是一不是二,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到了華藏。可是用淨宗念佛這個方法,往生到極樂世界容易;不用這個方法,修其它的法門不容易,很不容易達到。所以淨宗這個法門,是契入華藏最善巧、最方便的一個門路,不容易遇到,遇到了要珍惜。止觀兩個字在念佛人身上很重要,止是什麼?放下萬緣,觀是…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