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這句名號六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樣修淨土,真是祖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的。

  『心無暫替』,「暫」是暫時,很短的時間,「替」是代替,別的東西替代。「心無暫替」的意思就明白了,夾雜,天天念佛裏面還夾著有雜念,那個雜念夾雜進去叫暫替。雖然時間短,但是它把你功夫破壞,不純。所以念佛這一門,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佛要怎麼念法?你看大勢至菩薩八個字,這是念佛法門的秘訣,都攝六根是把六根收回來,眼不向外看。我們用現代的話說,眼不受色的誘惑,耳不受音聲的誘惑。觀世音菩薩講「反聞聞自性」,不聽外面的,聽裏面的,裏面是什麼?裏面是性德,是自性。眼不看外面的,看裏面的,看自性。六根不向六塵境界去攀緣,從六塵境界裏面回頭去看自性,眼回過頭來就見到色性,耳回過頭來就能回歸到聞性,六根的根性一回頭就見性,所謂回頭是岸。不要向外去奔馳,向外奔馳錯了,眼被色牽引,耳被音聲牽引,舌被味牽引,你在六塵裏面,色聲香味觸裏面起分別、起執著,這造業,什麼業?六道輪回業。口裏面念佛,而我們六根所造的依舊是輪回業,這往生障礙。所以念佛念一輩子,爲什麼最後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你沒有能夠止住,這重要。

  凡事都有事理兩面,有事、有理,事上面容易辦。譬如我們學佛,知道經上所說的,祖師大德教誨我們遠離五欲六塵的境界,首先在事上、環境上幫助我們修清淨心。所以古時候寺廟庵堂,無論是大小都選擇在深山裏面,人迹罕至,一般人不會到那裏面去的,環境清淨,聽不到外面雜音,這個地方好養心,修身養性選在這個地方。這樣的環境,在佛門的術語叫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寂靜處,這個地方很安靜,聽不到雜音,所以寺院也叫做蘭若意思在此地。可是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大幅度的改變,科技發達,信息發達,交通便捷,深山裏面也都有電視、有網絡,道路開上去變成觀光旅遊點,不清淨!現在佛教爲什麼衰到低谷?你想想看,清淨道場變成旅遊觀光勝地。在過去一塵不染,現在五欲六塵都會集在這一塊這個點上,你能不染嗎?你要不染那是聖人,聖人不到這個地方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十來年前,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說在過去佛門四衆弟子修行成就的順序,出家法師排第一位,是成就最多的,第二位是出家的比丘尼,第叁位是男衆居士,第四位最後是女衆居士。他說現在變了,佛門也變,現在修行成就的,成就最多的,最有成就的,在家女衆排第一,第二位在家男衆,第叁位出家女衆,最後的是出家男衆。我們想想黃念老講的話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現在事實擺在面前,確實如此,這顛倒了。印祖對我們現前的社會看得太清楚,他老人家教我們,建道場建小茅蓬,住衆最多不要超過二十人,還是需要選擇寂靜處,不要選擇觀光旅遊的景點,過去這些叢林寺院不適合修行,這點我們很了解、很清楚。

  我在八0年代,我記得我第一次到北京訪問,見到趙樸老,老同鄉,我們談得很投緣。那一次香港同修陪我去的二十多個人,樸老盛情招待,在佛教會的餐廳裏面開了四桌接待我們,我們談了四個多小時,依依不舍。他是安徽人,同鄉。我當時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現在佛教要與時俱進,過去這些叢林寺院都有千百年的曆史,它是古迹、是觀光的景點,不適合修行。我就建議應該交給國家觀光局,都做爲觀光景點。佛教的道場重建,現在交通方便,信息發達,不要建很多。那時候我跟他老人家建議,一個宗派建一個,另外選擇地方,模仿外國的大學城,將來一個道場新興的都市,它就是一個城市,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解門,一部分行門。解門就是大學,采取夏蓮居老居士的建議,解門裏面統統用學院這個名詞。譬如我們淨土宗,淨宗學院;華嚴宗,華嚴學院;天臺學院,這樣好,就是大學。另外修行一部分稱學會,淨宗學會,修行道場就是念佛堂、蓮社。學院是學校,培養人才對外弘法,現在對外弘法可以不需要建道場,用網絡、用衛星電視向全世界播放,任何地方都能夠接收,不需要建道場。中國大小乘總共十個宗派,建十個大道場,佛教就興旺起來。老居士聽了很歡喜,可惜我們相見恨晚,我們見面是他的晚年,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如果十年前遇到他,真起作用。佛教將來以後走哪條路?還是要走這條路。所有這些古迹的道場都應當做什麼?機會教育,社會教育,那個影響太大!來觀光的人,你能簡單介紹一下,就是把供佛像的意義介紹,這是什麼?上課。他就明白佛教不迷信,是教你做人的道理,是真正教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觀光旅遊的這些導遊要經過訓練,他要真是內行,懂得佛門這些藝術,佛門裏面這種智慧,教學的善巧。觀光客等于繳了學費,他入門都買門票的,繳了學費他真正學到東西,他這個學費值得。這些人學了之後,他回到他的原住地,他又會給別人宣傳,這肯定的。是教育,宗教教育,我們學了將近六十年,現在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

  佛教講些什麼?可以說它有兩種,一種是普及教育,目標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用現代的話說,幫助一切衆生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普及教育,人人都要學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這一生能夠生活得很幸福、很美滿。另外還有少數人他的目光遠大,他覺得這還不夠,這裏面真的有高等科學、高等哲學。爲什麼稱高等?現前哲學裏面解決不了的問題,科學裏頭解決不了的問題,佛經上都有,確實有讓你心服口服的答案。你要是接觸,你要是學習,你不能不佩服!今天科學家所發現,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早就說了。科學裏面宏觀世界,宇宙,佛講得清楚,宇宙怎麼來的,爲什麼會發生的,發生之後如何再演變,怎樣叫它回歸,說得好!生命是從哪來、我從哪裏來的,講得清楚。佛法不用推理,不用研究,他怎麼會知道的?他就是從放下,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你自己看到的,親眼所見,那還能有錯嗎?現在這個世間大家知道,數學爲科學之母,佛不用數學,數學有的時候計算有差誤,禅定裏頭沒有誤失,妙絕!知道宇宙的真相,出現了一樁事情,什麼事情?原來整個宇宙是一體,現在講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體是什麼?就是自性。自性是一,自性奧妙無窮,唯證方知,這個話說得好,你聽講,聽佛來給你講,聽多了你也知道,聽老師說的自己沒見到,在佛法裏自己沒見到都不算成就;必須是你自己親證,佛門的學位你才能拿得到。佛門的學位,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叁個學位是阿羅漢,這些名詞是佛教育裏面學位的名稱。要什麼樣的資格才能拿到?阿羅漢好比是學士學位,最低的正覺;菩薩的學位,正等正覺;最高的,佛的學位是無上正等正覺,有!講得很清楚。

  底下這句話說「心無暫替,因果喪亡」,因果沒有了。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真的因果不空。因果什麼時候空?宇宙沒有了、萬物沒有了,因果就沒有了。要知道因果是跟宇宙、是跟萬物、是跟我同時出現的,這就說明有宇宙就有因果,有萬物就有因果,有我就有因果。宇宙萬物的生起,第一個因,第一個因它沒有因,所以說妄,它不是真的;如果第一個因它真的有因,那就不能叫妄。佛家講「一念不覺」,這個第一念,第一念的不覺沒有因。佛在經上講的比喻,講得最多的是「夢幻泡影」,我們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作夢第一個因是什麼?沒有,所以夢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有因,有果就真的,這在佛法裏面講得很微細。確實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告訴我「佛經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這麼多年來,在講經教學裏面,我沒有用方老師的原話,我常常講高等哲學,方老師的原話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宇宙的起源,佛法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就是心一動,這微微的一動宇宙就出現,一時頓現。動念,我就出現,萬物就出現,能生萬法。起心動念是有先後,但是你看不出先後,速度太快,幾乎是同時的。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這個時候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我們要想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佛經上的形容叫常寂光。常是永恒,永遠不會變;寂是清淨,清淨到極處一塵不染;光是光明,這常寂光。這裏面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要知道。因爲你知道你才肯放下,放下就還源,就回歸到常寂光。回歸到常寂光就融入常寂光,就好像一滴水回到大海,跟整個大海融成一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一滴水就是大海,整個大海就是那一滴水,這是事實真相。

  可是如果在實報土裏面起了分別,分別都是振動。起心動念是最微細的振動,常寂光裏頭沒有振動,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有振動,所以振動是虛妄的。一有分別,實報土就不見,實報土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變成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就變成這個法界。如果在這裏面一起執著,執著的念頭起來,執著念頭起來是什麼?執著就我,沒有我就沒有執著。所以一有執著的時候我出現,我跟執著是同時發生的,一有我,四聖法界不見了,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六道,六道裏頭有我、有執著,佛講得清楚!只要你執著破了,我不再執著,于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也不執著這身是我,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一場夢,你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分別變的。我能于一切法不再分別,四聖法界就不見了,諸佛的實報土出現。統統是一時頓現的。

  上上根人是一聞千悟,一時頓舍,他一下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一剎那之間他就放下,這一放下他就成佛。最明顯的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