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諸佛菩薩所表現的沒有兩樣,所差的他還有起心動念,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差別在此地。這也是教給我們,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不掉,應該怎麼樣?嚴持戒律,戒律是佛的樣子。首先我們要把我們的樣子要學得像佛,像他的樣子,然後努力把功夫再向上提升一層,把執著放下,把分別放下,把起心動念放下,那你就是真佛,不是假的。
雖是真佛,還不圓滿,爲什麼不圓滿?起心動念的習氣還有,這個很不好放,起心動念的習氣要是完全沒有了,要靠時間去淘汰,經上常講叁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把它淘汰盡。在這個時間裏面絕不妨礙你大悲救物,不妨礙,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情有感,你都會去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實際上就是《華嚴經》末後所講的五十叁參,就是那個例子。十法界裏面的衆生有求于你,你都能夠幫助他,隨類現身,應機說法,你幫助衆生解決問題;對自己是曆事煉心,淘汰無始無明的習氣,習氣這麼斷的。這五十叁位善知識,你從形相上來看,他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是實質上完全不一樣,他們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沒有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沒有了,真沒有。所以他那個相,衆生有感的時候他就現,相在,衆生那個感消失掉的時候,他相就沒有。他所現的是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要能體會。什麼叫究竟圓滿的大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他又性相一如,又理事不二,這個妙極!這叫圓滿。不像凡夫,凡夫性相是兩回事,理事也是兩回事,合不攏來,不妙。
佛菩薩示現妙用,隨緣妙用。我們隨緣起用就是造業,人家起用不造業,那就妙!爲什麼他起心動念不造業?他無心。這個心就是凡心,佛家叫妄心,他有自私自利,他有是非人我,他有貪瞋癡慢。諸佛菩薩沒這些心,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講你看看從十法界,都不能離開阿賴耶,阿賴耶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諸佛菩薩示現沒有心心所,這個了不起!他示現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我們看好像都有,其實他沒有,這就叫妙用。學佛真正會學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煉這個功夫,佛法沒離開生活,沒有離開工作,沒有離開處事待人接物,跟凡夫有什麼兩樣!不一樣的,凡夫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癡慢,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菩薩應化在世間這些全都沒有,你看樣子好像有,實際上他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我們示現八相成道,樣子上有,實際上沒有,這妙!爲我們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要在這裏面去體會,然後就知道佛應該是怎麼學法。你要是真會了,你就恍然大悟,原來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道場,無一個衆生不是如來、不是菩薩,全都是!凡夫呢?凡夫是我自己一個人。你能契入這個境界,你能如是修學,你的成就肯定在一生圓滿,不必等第二生,一生圓滿,跟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就是這麼學的。這是講本性不遷。
柔和是就『隨流不滯』,「隨流」是恒順衆生,「不滯」是沒有一絲毫障礙。《華嚴經》上講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柔和。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在恒順、隨喜裏成就無量功德,那是什麼?成就自己的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智慧心,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在恒順、隨緣裏面成就這個。你不接觸你怎麼能成就?順境裏面沒有貪染,逆境裏面不生瞋恚。善心善行的人是菩薩,惡念惡作的人也是菩薩,凡夫各有因緣,各有因果,各有報應。對一個真正修行的菩薩來說,成就菩薩真實智慧,菩薩在這當中徹底明了、覺悟,宇宙裏面像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的道理,他覺悟了,他明白了,這在佛學名詞裏面講成就菩薩的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
方東美先生早年教我的時候,他老人家說,他對于佛法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法裏面講的智慧,是通過科學的驗證,不是憑空想出來,這叫真實智慧。五十叁參一推廣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我們今天講的不同維次空間,他統統都去幹過,沒有一樣不明了,這叫真的。你沒有看過,聽人說的,聽書本裏介紹的,這不算數,佛法叫你親證。你跟人家介紹地獄,地獄去過沒有?你去過,不去過怎麼行!你給人家介紹天堂,天堂去過沒有?去過。無論哪一個行業,你統統都去過,這叫真實智慧。說起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你統統都經曆過,你都幹過,你真了解、真明白,所以你才能普度衆生。我們凡夫真的沒有這個本事,縱然親身經曆也很有限。佛菩薩們很厲害,他們有定功,他們可以從定中境界裏面突破所有障礙,他哪裏都能去。這個道理我們能肯定,不會懷疑,爲什麼?你能夠修得四禅八定,六道裏面你都會親自去過,無論哪一道。就跟善財去訪問、參學一樣,上面二十八層天,下面一直到阿鼻地獄,你統統都能去。而且你還能分身去,不是一個去,同時分很多身,到不同境界裏面去訪問、參觀,有這樣的能力;六道凡夫必須入定才行,才有這個能力。所以人家智慧比我們大,我們今天讀這些經論是聽說的,不是親身經曆的,他們親身經曆。
證果之後能力就強了,要不要入定?不需要,根本他就在定中,大乘教裏面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功力比四禅八定高太多了,四禅八定要入定,菩薩不要,阿羅漢還要入定。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懷疑她的母親墮地獄,她很幸運遇到一尊阿羅漢,求阿羅漢幫助他,阿羅漢入定見到了,出定的時候告訴她,她母親墮在什麼地方,你要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要入定、出定才行。如果是菩薩不必要,功力比他高明太多,菩薩常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乘教裏面給我們講「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師子奮迅叁昧」,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定,明心見性,自性本定。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你全知道,怎麼知道的?不是在經上讀來,見了性,遍法界虛空界不都是性變出來的嗎?見了性怎麼會不知道!就全知道了。
所以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顯教、密教,連包括念佛,我們念佛的宗旨是什麼?以前我不知道,我初學的時候,我向李老師提出,那個時候我學習的心得報告,就是在臺中的一年叁個月沒出家之前,我提出的心得報告,是往生淨土,見阿彌陀佛。李老師告訴我:你還少了一句,少什麼?「明心見性」。原來跟禅宗沒兩樣,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明心見性,見性才叫大圓滿。不學就會,爲什麼不學就會?因爲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只要見性,萬法就全通,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全通!你就曉得這多重要。所以這一句加上才圓滿,老師點我這一著,我們才知道佛法修學,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顯教、密教,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華嚴經》賢首大師這個著作,就是告訴我們「妄盡還源」,還源就是明心見性。怎麼樣還源?你妄不盡可不行。可是叁乘學者,叁乘是大乘、中乘、小乘,大乘是菩薩,中乘是辟支佛,小乘是阿羅漢,不是上上根人,這是叁乘學者,沒有能力一時頓舍,沒有這個能力,頓舍就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做不到,這一類人多,絕大多數,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爲這種根性開的。上上根人不必,一聞千悟,他能夠頓舍、頓證,一點不費工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給我們示現,那叫頓舍、頓證。在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頓舍、頓證,這不是凡人。我們怎麼樣?我們要漸漸的舍,要記住,舍就是放下。
「看破、放下」,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教給我,這句話念茲在茲,決定不能忘記。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像上高樓一樣,一百層的高樓,你從底下第一階放棄,放下第一階你才能踏上第二階,放下第二階你才能踏上第叁階,漸修。天天要放,年年要放,永遠學放下,先把容易放下的先放下,慢慢的再把你堅固執著的也放下,要知道這是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爲什麼放下?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身體,身體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何況身外之物,你還能放不下嗎?但是這裏面最難的是親情,這個可麻煩大了。你放下他,他放不下你,這就好像樹跟藤繞在一起,這個事情是最麻煩。所以一般修行人,生生世世不能說修得不好,最後都出不了輪回,原因在哪裏?就在親情,最難舍的。所以古時候出家,出家之後再不跟家人見面,這不是絕情,他天天早晚課誦裏面還爲親人回向,沒有忘記。爲什麼再不見面?見面怕情執增長,到最後臨命終的時候造成障礙,怕這個。念佛人最後能不能往生,這是個大關,很難突破,多少念佛人到最後這一關不能突破,怎麼辦?到第二生再來。到哪一世你能把這關口突破,那恭喜你,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要學著沒有一法不能舍。佛菩薩確實有時候跟我們做助緣,我們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裏頭不能舍的,佛菩薩幫助我們,給我們一個逆增上緣,非舍不可。我們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修行得很好,不知道來了個什麼原因,這地方不能住,你非離開不可,這是什麼?叫你對這個地方不可以貪戀。你自己心裏要是了解,沒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要想什麼?我自己有業障,我自己應該要受,在這裏面消除業障。能舍得幹淨,不再起心動念,你業障就消掉,業障消掉之後那個境界一定更殊勝。我初學的時候老師常常教我,在這一生當中像這種境緣我真遇到不少,遇到之後就想到老師的教誨,逆來順受,不但沒有怨恨的心(那個念頭),而且生感恩的心。這些找麻煩的人幫助我提升,我不怨他,我還感恩他,這是真的。我每天誦經、念佛、講經教學,都有功德回向給他們。爲什麼?障礙正法,正法修行道場你來破壞、來障礙,這罪很重,他不知道,…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